-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30525|回复: 4

文安洼的经典过去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6 17:41
  • 签到天数: 816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1-3-8 22:0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六十年代出生在大清河畔古洼腹地,虽然没有“低指标、瓜菜代”的经典经历,没有品尝过地梨儿、榆树皮面儿饽饽、棒子骨儿碌(玉米芯或叫玉米轴儿)糊饼的文安大洼经典“美味”,但也体会过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匮乏的艰涩生活。那时温饱是最大的满足,主食大部分是粗粮,蔬菜的时令性非常强也只有夏秋两季能吃得上,冬春唯一的是大白菜,接济不上就只剩下咸萝卜了,老腌儿咸菜也就成了餐桌上的主打菜品。但我感觉得到那时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坦然的,没有现在多数人的压抑感、紧迫感 ,这也许这是商品竞争社会的普遍心理。每当对“小太阳”“花朵儿”们谈起儿时的经历,他们只认为是很好玩的故事还有些听不懂,而我却总在回味着那往日的情怀……
        他乡自有他乡的经典文安大洼亦有自己独有的经典,我将列举的文安洼六、七十年代的经典当然也只有文安人听的懂、看的懂:

    十大经典美食
        一、棒子(玉米)饼子夹红糖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是吃它长大的,一般都不是正餐只当零食。每当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扒开饽饽篮子,掰半拉饼子用切菜刀竖劈一分为二,两片饼子之间铺上一层红糖夹而食之。然后“打扫战场”把落落(là la轻声)在糖罐子周围及锅台上的糖渣清理干净,如果让大人发现一顿笤帚疙瘩是免不了的。吃的时候总要拿到玩伴们中间炫耀一番,比时下吃“火烧夹驴肉”的精神满足值高出百倍。
        二、油盐儿饽饽
        主料与操作程序同上,只是内容物有所不同。饼子劈成两片之后先撒上盐粒儿少许,再打开香油罐子用香油勺儿{一种比掏耳挖儿稍大,崴(wǎi)香油专用餐具,形状如勺,勺端扁平没有凹陷。二十岁以下的人没见过此物}淋上香油少许,两片饼子搓一搓吃起来奇香无比。
        三、馏(liù)山药
      文安人管红薯或白薯叫山药。那时叫白薯更贴切,只因红牙儿(瓤)山药很少见,发现一块儿将如或至宝。现今应该叫红薯了,全是红牙儿的,白牙儿的道是见不着了。馏山药得烧豆秸子等硬柴火,冒了大热气之后还得住住火儿,流着哈啦子(涎)等待着揭锅,香喷喷,甜丝丝,好吃看得见。只是吃多了会放屁。老人们说喝了酒的不能吃。
        四、爆米花儿
      儿时的景像中总有一个老头扛着一口大黑葫芦锅,走街串巷。“砰”的一声,像个大炮仗响过之后就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儿。当时文安洼已成旱洼,大米属于奢侈品只有条件好的人家才存有,大部分是爆玉米花,也有爆黄豆的、爆高粱米的,但还是白米花好吃,像吃点心一样。记忆最深刻的场景是箔萁、篮子排队,一大群小孩儿围着那时最受欢迎的“魔术师”!
        五、酸楂羔
      这是文安人独特的叫法,正确的命名是山揸羔或曰金羔。卖者的自行车或手推车上置一小木箱,箱内便是酿制好的酸揸羔。卖法如切豆腐,但块儿要小很多,切下来还要用卖者随身携带的一本旧书上撕下一页纸当包装,只是现在看来不太卫生。1分钱起价一小块儿,5分钱就是一顿大餐了。的确是非常成功的一种山楂制品,味道美妙至极能让几十年后的我念念不忘。
        六、酸糠
      不知道是什么主料,可能是酸梅、山揸一类制成的食品。此物呈粉状或块状,颜色浅红,味酸微甜。合作社(那时公社商店的叫法)里2分钱买一小包,用舌头舔着吃,舔多了酸的你半天流口水。
       七、冰棍儿
      “冰棍儿来,凉的败火!!!”这经典的叫卖声,比当下“烤山药、热乎的!熟来、好吃!”的叫卖诱人的多。那真的是“冰”棍儿,除了冰就是棍儿,绝对货真价实!绝对败火! 2分钱一根。也可以用鸡蛋换,兜里摸(māo)不出钢板儿(硬币)的就从家里鸡窝里偷鸡蛋换来败败火。
        八、伊拉克儿蜜枣
        当时很困惑,怎么蜜枣就蜜枣呗还叫这么个怪古儿(古怪)的名字。上了中学才知道伊拉克是个国家的名字,要是伊拉克象现在这样有名气这种食品当时也就“地球人都知道了”。很长时间享受不到这种美食了,可能是伊拉克人顾不上卖了也只有老美在那里吃的上。
        九、尝甜柄(bing轻声)
        秋季把将要成熟的高粱或玉米的秸杆挑选砍下尝一尝,甜的当甘蔗吃,酸涩的弃之。确切的说这是一项活动。当时吃起嫩嫩的高粱杆儿或棒子秸比起现在市场上的甘蔗并不逊色。而且还是少年时代拾柴火打草休息时的一种娱乐和消遣。  
        十、炒油蛤螂
        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种昆虫的正确名称。文安人叫油蛤螂或腾蛤螂。这也许是文安洼人独特的美味,听老人们说这东西只有涝年头才有,最近几年饭店里出现油炸的油蛤螂全是养殖的。儿时夏秋的夜晚用电灯在院子里一照,地面上便是黑压压的一片,捡在洗脸盆里也不清洗直接放在锅里炒。这玩意儿一炒自己就出油儿不用放油再说当时那有什么油啊。炒熟以后先把头、爪儿揪下去,再把外面的硬翅膀掀掉,放在嘴里一嚼——脆生生一个香!


    十大经典游戏
        一、嘎拉模(mú)子
        拓模子程序虽简单但是要出“精品”却要煞费一番工夫,这也是游戏的过程。首先要选上好的黄胶泥,找黄胶泥如同“探矿”一般,有经验者才能选到上品,把黄胶泥瓣儿捣碎加水和(huó)一下还要行一段时间,行好的泥要反复摔打至熟透。把用烂头发、扑哧垃儿(破碎的布条)在换娃娃的(收取废旧物品换玩具的生意人)老头儿那里换来的图案精美的模具取出,胶泥制成大小适中的剂儿压入模具中,搓平轻轻磕出,凉干为成品。凑够一定的人数后游戏正式开始。首先选一开阔场地,找一整块儿砖另用半块儿砖支撑成斜面建立嘎拉(将物体滚动)模子的起点。然后是“奔跷裹”(bèn qiāo guǒ)即“石头剪子布”分出先后顺序,用莛杆儿(高粱秸的末段)做一把制儿(相当于尺子)。嘎拉距离最远者用制儿丈量,近者在制儿范围之内的模子就成了距离远者的战利品。
        二、开镖
        是一种危险的游戏,现在讲属于“少儿不宜”之列。可能由两军交战衍生而来。一般是冬季闲暇时邻近两个村之间的孩子们用土坷拉互相投掷。多由一方淘神的孩子挑衅引起,双方都各具一定号召力及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为领军人物,也多选择标志性的地形物作为双方争夺的制高点如:破砖窑、土丘、河堤等等。被打败的一方溃退后还会约定择日再战或向胜方“俯首称臣”联合挑衅另一邻村的“敌人”。有时败方还要回村搬请援兵,但是被不懂规矩的“传令兵”搬来成年人麻烦就大了,多半演变成斗殴也就失去了游戏的乐趣。
        三、得骀(dēi tǎi)
        这两个字如何书写我没有考证过,只是用了文安方言的发音。方法是用柳树框子砍成一二尺长的段儿直径寸余为游戏工具。划出一定的界线,对抗者一方把树段置于地上另一方用树段击打地上的树段,击出界限为胜利。
        四、弹球
        即弹玻璃球,现今有的小孩也有这种玻璃球但玩法不尽相同。玩家一般都有一个小荷包袋,内装大小不同的玻璃球也是用废品从换娃娃的那里换来的,有“小刻核(hū)”、“小亮灯”、“大亮灯”或曰“大老本儿”,“大老本儿”是杀手锏不到关键时候不轻易亮相。玩法通常是选一块稍平整开阔之地,在地上画一个小圆圈中间挖一个小坑叫“虎”,在“虎” 的十来步之外画一道横线叫“杠”。开始,玩家排齐在“虎”处向“杠”的方向抛球称“遛”。遛的最远者先从“杠”线向“虎”处开球,然后依次为之,有点像高尔夫。谁先弹进“虎”谁就从虎内向外弹射任何一棵球 ,打着谁,就把谁的玻璃球吃掉并将获得对玻璃球的所有权。弹射失误者美其名曰“溜手”
        五、幢鞭筒
        这是春节期间的主打游戏。文安人管爆竹叫鞭,鞭筒是爆竹燃放以后残留的纸筒。那时的鞭使用黑火药燃放以后多留有鞭筒,不象当今全是炸药燃放后纸筒全部炸碎,而且极易出现伤人事故。三十儿后晌(除夕夜)、大年初一是放鞭的密集时段,也是小孩们紧急出动的时刻,哪里有鞭响哪里就有捡鞭筒的孩子一大群。之后便约定在当街选一堵平面的砖墙,玩家各自选定参赛的鞭筒用力向墙面猛抛,鞭筒利用墙面的反作用力弹回地面,弹的最远的用自己的鞭筒任意砸向近距离的鞭筒,砸中并赢得该鞭筒。
        六、藏迷糊儿麻儿
        学名:捉迷藏。这个游戏在文安的版本最多,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最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的开始先抽勾(一种抽签形式,参与者各自伸出一手大拇指向上,其余四指握拳,按先后顺序依次攥住下方人的大拇指,同时确定一个数为标的,然后由下向上依次循环上述动作并随之报数,报到标底数者中标)确定把家人,把家人选定一个标志物为“撮(cuó)”{也有的版本叫“砣(tuó)”还有别的命名很多没有考证过}其他人便尽力藏在隐匿之处,之后匿藏者高喊一声“呕来!”发出信号,把家人就开始寻觅抓捕匿藏者。如匿藏者躲过把家人用手模到标志物叫一声“撮”就算躲过一劫,如被把家人抓捕就回成为新任把家人游戏重新开始。
        七、撞拐
        一种不借用任何物品简单游戏,可因地制宜。能考验出玩家的耐力、爆发力,腿上功夫至关重要。这个游戏可分为单兵对抗或集体对抗。玩家双手抬起自己的一条腿作“金鸡独立”式前进,用抬起腿的膝盖位置撞击对方,如一方双脚立地即为失败。
        八、张三跑、李四追
        一项校园课间的主打游戏,“张三跑、李四追,大官说、小官打”是本游戏的主题。固定四人玩耍,首先用四张小纸片,上面各写张三、李四、大官、小官字样,由一人向地面抛撒纸片,四人即刻随机捡起,捡到张三者马上奔跑,李四要紧追,大官与小官双手与身体组成一个拱门形状,张三在李四没有抓到自己之前钻进拱门算成功,大官就要命令小官象征性的打李四几下,反之则张三被打。之后重新抛撒纸片转换身份。
        九、搭喜鹊(qiāo)窝
    一种废鞋废头皮的游戏。也是以抽勾的形式选出守窝者,玩家拖鞋赤脚,各用一只鞋鞋尖儿向上鞋底向外搭成塔形喜鹊窝,而后在十几步以外用另一只鞋投砸鞋窝,守窝者要使尽全身解数保护喜鹊窝。一旦窝被砸塌砸中者就要用鞋底子搓守窝者的头皮。回忆起挨搓的经历正是“痛,并快乐着”!
        十、砸杏核(hū)
    夏天吃杏吐出的核也是很好玩的游戏工具。在地上挖一个直径约两三寸的勺状小坑,玩家各出一粒杏核放在坑中,按先后顺序用手中选出的另一粒冲击坑内的杏核,击出坑外的就是战利品,击不出反而掉在坑中就成为公产。大一点不守规矩的在杏核内钻眼灌铅那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从小看大这小子现在也是奸商。
    附:小女生十大经典游戏
           1.跳皮筋儿2.跳房子3.踢毽儿4.抓(chuā)子儿 5.投沙包 6.打花巴掌7.翻玻璃丝 8.丢手绢儿9.跳绳10.老鹰抓小鸡儿


    十大经典少儿劳作
         一、打猪菜
         是我们这一代几乎每个农村儿童都干过的活。这是为了给家里养的猪觅食,以便让它茁壮成长可去商店交个好价钱,交猪换钱是当时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所以打猪菜就的较真儿了,拿起挑菜刀子要尽量选上好的如苣荬菜(qǔ mǎi cài)就是现在上了人餐桌的苦菜、马齿菜(马齿苋)、刺荬榴、刺儿菜,次之的有猪耳朵棵、苦苦麻儿、莨芙苗、佬戈斤等等。
         二、搂柴火
        也叫拾柴火,拾来的柴火是农村家庭做饭、取暖用燃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搂柴火就是用筢子搂,筢子分铁丝儿筢与竹子筢,铁丝儿筢主要用于搂如长一点的草、庄稼的叶子等,竹子筢主要用于赶就是频繁短距离的搂碎一点的小草、树叶儿、豆叶等。筢子中的巨无霸就是拉大筢的,我见过最大的宽一米长有两米余。
        三、打草
        打来青草既可以作为猪羊的青储饲料还可以卖钱或者烧火。苋苋(xiàn)草、水稗(bài)草、谷谷牛儿等干后可作饲料,打芦草就是为了一斤两分钱的收入,马绊草之类只能当柴火烧。
        四、拾麦子
        就是捡麦穗儿,是为了响应 “颗粒归仓” 的号召学校组织的集体劳动,谁不参加就是思想路线有了问题。有时会有大奖的诱惑,那就是一根儿铅笔,并可体会到我是公社小社员的荣誉。
        五、拉小碌碡(lǐu zhóu)儿
        学校放假除了拾柴火打草就的去生产队里干活挣工分。耩(jiǎng)麦子砘(dùn)地拉小碌碡儿是孩子们最合适的活计,拉一天还可以挣八个工分儿。开始好玩儿时间长了就觉得这活并不轻松,如果遇上地里潮就更麻烦了拉不多远就要清理小碌碡儿上粘的泥。
        六、拾栅(zhà)头儿
        庄稼的根叫栅头儿。秋收之后翻耕的地里,跟在犁铧后边捡起栅头儿磕静泥土放在筐头儿里。既清理了耩麦子的障碍物,又可回家烧柴火。
        七、牵墒(shāng)
         牵墒就是驴马牛等牲口耕地耩地时要有一个人牵着引路。也是假期学生在生产队干活的最佳活计之一,只是比拉小碌碡儿少挣四个工分儿。牵墒是我记忆中与动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八、拾粪
        一位身着缅腰大棉裤外罩煞着长长布褡包的老者,肩上背着粪筐子手里紧握粪叉子,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捡拾牲口遗留的粪便,一幅典型的儿时农村写意画。我们那时拾粪多数是学校里布置的任务,是为了给学校的试验田积肥,有时为了凑齐任务数竟然拾粪拾到生产队的牲口棚里。
        九、擗高粱叶
        钻进密密的青纱帐里摘取高粱上的叶子,可用来喂羊喂兔子。干这种活是要结伴而行的,因为最害怕青纱帐里有放迷花的(传说中大洼里用迷魂药拐骗小孩儿的)。
        十、串树叶儿
        深秋入冬时树叶纷纷落下,小孩儿们就开始背着筐头儿或布袋子来到树林里串树叶儿,但不要忘了带上火筷子或是带尖儿的铁丝,这可是串树叶儿的必备工具。用火筷子把树叶一片一片的穿起来,凑成长长的一大串才摞在器具中。树叶子可是冬季烧炕取暖的佳品。

    十大经典玩物
        一、掏老家
        老家者麻雀也或曰老家贼。那时逮老家玩儿没有网之类的器具,找一段铁丝倭(wō) 一个钩掏家伙。有的玩儿孩子甚至出现上房揭瓦掏老家的顶极行为。
        二、唧(jī)了
        就是蝉也叫知了。一种方法是用马尾(yǐ)做成套子来套唧了,另一种方法用干麦子粒儿在嘴中咀嚼形成膏状置于秫秸的顶端粘唧了。
        三、老牛
        蝉的幼虫咱这称老牛,一般用家里炒菜用的铁铲子像探地雷似的在树林中挖来挖去。觅到以后放在小篓儿或纸盒里养一段时间唧了就把皮衣拖掉,可能是最原始的脱衣舞了。剩下的皮就是蝉蜕也叫唧了皮儿或叫唧了猴儿。
        四、那那(nā na)
        是一种小的飞禽,正确的名字不知道。给学校拾麦子的时候经常寻见那那窝,里面有几只刚孵出的幼鸟,肉得乎儿的很可爱。
        五、刀螂(lang轻声)
        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螳螂。时下有一位很火的歌手叫刀郎让我很容易联想到这家伙,它手上的两只大刀挥舞自如让人又敬又畏,长在三角头上的嘴也非常厉害,有好事者用其咬手上长的瘊子治病。老人们说刀螂子儿烧着吃治尿炕。
        六、引蚂螂
        蚂螂就是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可能“小荷”上面是大蚂螂,小个的蜻蜓文安叫火蚂螂逮这小家伙儿最好的办法是用扫帚扑。引蚂螂是逮一只大蚂螂系在草上挥舞吸引其配偶,一边挥舞一边口中还念念有词。
        七、乌蚪(dou)丢
        年龄大些才知道是地蚕的蛹。在新耕的地里很容易找到,说是捏在手中喊着“东西南北”它就会指方向。其实只是尾端无序的摆动罢了。
        八、钓骆驼
        是用草茎在钓一种很小的虫子,这小虫子背部隆起形象似骆驼而得名。把草茎深入到小虫细小的洞中要耐心的等上一会,草茎微微一动就要慢慢的提起,小家伙儿就会咬住草茎的头儿被钓了上来。可算钓鱼的袖珍版。
        九、纺线虫儿
        一种有甲壳的飞虫,颜色很鲜艳。逮到之后用细闷儿(秫秸硬壳劈成的细条)一头插在飞虫硬翅膀的根部另一头插在格簦(秫秸的一节儿)上,刺激其飞行就会带动持在手中的格簦旋转,同时翅膀发出悦耳的声响,似纺车一样所以还有一个名字叫纺线婆儿。
        十、水水牛
        雨后树林中经常光顾的一种甲壳昆虫。甲壳全黑的可以同油蛤螂、蚂蚱一样作为美餐,甲壳有白色斑点的不能食用但具有观赏价值,尤其是它们长长的触角很像古装戏里武将头上的翎子美轮美奂。


    十大经典电影
        我介绍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至“四人帮”倒台以前,被禁影片没有被解放这一段时间所谓的经典。也就是在附近的村儿里,跟着放电影的屁股后面跑看来的。当然也有在反面看的,电影看反面现在的孩子听起来不可思议,反面即银幕的背面,是前面人多挤不上去就委屈着看看反面,道是没有被挤趴下的危险,但画面人物左手变右手,字幕是反方向的很别扭。
        一、《地道战》
        这部电影要是在当时评选观看人次排行榜肯定列首位。经典的台词是汤司令的:“高!实在是高!”以及高传宝的:“你们要各自为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要放空枪!”
       二、《地雷战》
        典型的恐怖教育片,看完之后几个小伙伴儿照葫芦画瓢,用鞭药制造土地雷结果把生产队的滑秸(轧完的麦秸)垛炸着了火,幸好没有伤着人。鬼子装成新媳妇骑驴偷地雷是该片经典的场景。经典台词:“不见鬼子不挂弦儿”
        三、《奇袭》
        反映抗美援朝时期奇袭美军大桥的故事,在这个电影里知道了朝鲜人跟母亲叫“阿吗呢”。经典的场景是一班长表演的抓“舌头”,这是当时小孩儿们课余时间模仿最多的一段“小品”。经典的台词是:“美国大老板又换了一批新的,回去就换!”
        四、《铁道卫士》
        我认为是当时最惊险的电影。高科长英俊、睿智、果敢是我崇拜的偶像,马小飞一看就是个特务。经典的场景是高科长与马小飞在列车顶上抢定时炸弹的打斗场面,惊险刺激,这也是我印象当中第一部武打动作片。
        五、《英雄儿女》
        当时王成、王芳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只是字幕上没有演员的名字但提起来并不比时下的大腕们逊色。搞笑的场景是王芳给大师傅老张和老李唱鼓词,激动人心的场景是王芳唱给哥哥的《英雄赞歌》。经典台词是王成的:“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六、《卖花姑娘》
    是一部朝鲜电影。是当时经典的哭片,没少赚取贫下中农的眼泪。我当时也哭红了眼圈儿,被一位有好出身的长者发现后表扬道:这孩子阶级感情很深。
        七、《战洪图》
        是以1963年文安洼发大水,扒大堤分洪保护天津为背景改编的电影。据说创作剧本时作家曹禺还在文安蹲过点儿,采风搜集素材,不知是否属实。最经典的台词是地主王茂雨夜对天疾呼:“下吧!下他个七七四十九天我才高兴哪!”
        八、《看不见的战线》
        也是一部朝鲜电影。里面经典人物是一个老特务名字叫“老狐狸”。经典的台词是女特务在医院被马国哲发现后酸溜溜的说:“我神经疼”
        九、《列宁在1918》
        是苏联片。列宁给工人们演讲的场面以及他老人家的手势最经典。经典的台词是瓦西里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以及列宁遇刺之前走出会场时维护秩序的群众高喊:“大家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
        十、《脚印》
        阿尔巴尼亚故事片,印象中是我唯一看不懂得一部电影,只记得里面有一个叫阿尔丹的大夫。这里列出是因为看的次数多一点但一次比一次糊涂。
    附:十大经典革命样板戏
          1.《红灯记》   2.《沙家浜》  3.《智取威虎山》  4.《龙江颂》  5.《海港》   6.《杜鹃山》  7.《奇袭白虎团》   8.《磐石湾》  9.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10.芭蕾舞剧《白毛女》
    附:十大经典小人书
         我列举的是自己当时收藏并和伙伴儿们传阅最多的几本小人书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回忆:
        1.《敌后武工队》(共六集六册)    2.《雁翎队》    3.《平原枪声》    4.《黄继光》    5.(高尔基自传三步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6.《金光大道》    7.《投降派宋江》  8.《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9.《一只驳壳枪》  10.《艳阳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5 14:58
  • 签到天数: 18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1-3-9 13: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事我都历历在目,低指标瓜菜代我多少还有些印象,用四个子可以概括,艰难困苦。
    没少饿死人。活着的也是全身浮肿。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1-7-5 00:00
  • 签到天数: 77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1-3-12 13:5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历在目呀,可惜现在的小孩子都见不到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1-4-4 07:51
  • 签到天数: 6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3-12 19: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怎么把我的原创发到这里来了,也不跟哥哥打个招呼,不厚道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2-12-6 15:27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2-12-6 21: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11-28 06:38 , Processed in 0.0646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