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某日伴驾通州。面对花花美景,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自然不会浪费这一展示经纶、考较臣子的机会。于是即兴诵出“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的上联,要纪晓岚作联以对。纪晓岚哪敢懈怠,他先是大拍乾隆“马屁”,而后环顾街面店铺,凝神沉思,很快对出了“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的下联,被乾隆着实夸赞了一番。
不过,在欣赏这副趣联时,有人不解:“东西”只是两个方位用字,为什么在这里既指方位,又指物品?古代管物品叫东西的依据是什么?叫南北不可以吗?
对于这个疑问,我也一直试图寻求中肯答案,终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本叫做《原来如此》的书中给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现择其要呈与读者,以期共飨。
对于物品为什么叫“东西”而不称“南北”,不少古人也为之困惑过。北宋神宗皇帝就问过王安石,“市中贸易,何以不曰南北,而曰东西?”王安石一下子被问愣了,对于这个日常用语,他也并不十分清楚。但,一国宰辅决非常人。沉吟片刻,马上有了说辞:“臣以为,当取东作西成之意。”原来古人认为司春之神居于东方,而春天又是一年之始,是从事耕种的季节。所以把春天进行的农事活动称为“东作”,农作物成熟收获的秋天,自然就叫作“西成”了。
如果把“东作西成”的说法当作是王安石对神宗的一种交待,那么“五行”说对“东西”的解释,似乎更让人信服。古人把木、金、火、水、土称为五行,让它们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行和天干对应相配,形成五方。即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东西”的故事,说的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有一次在街上碰到了好友盛温和,见他手挎竹篮,就问了一句:“你去干什么呀?”盛温和回答:“去买东西。”朱熹被弄糊涂了,问:“东西是什么?你干嘛只买东西,不买南北呢?”盛温和指着竹篮说:“因为它只能装东西,不能装南北。”朱熹更加摸不着头脑,问:“为什么?”盛温和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半开玩笑地说:“亏你还是个大学问家,原来也有搞不懂的事啊。你回去把五行和五方串到一块,仔细想想就明白了。”
朱熹按盛温和所说,细加揣摩,不觉茅塞顿开,连呼有趣。由于东方属木,所以它代表着果蔬粮油等食物,西方属金,则代表各种金属制品;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竹篮只能装木与金,无法盛水与火。因此,盛温和就只能买东西,无法买南北了。
晚明学者张岱,在他所著的《快园道古》一书中,记载了明代高僧莲池大师与虞德园的一段对话,其中对“东西”的解释与“五行”说颇为相似。虞德园问莲池:“俗言买东西,不言买南北,何也?”莲池曰:“南方主火,北方主水,水火家家俱足,故不必买,东方主木,西方主金,金木人人所无,宁得不买?”在莲池大师看来,水火可以自备,金木却需购买。所以人们买卖的只能是东西,而决非南北。
清代学者龚炜对“东西”一词的起源却有另外的见解:“此语定起东汉,其时都市之盛,侈陈东西两京,俗言买东买西,言卖买者,非东即西。沿习日久,遂以东西为货物替身。”龚炜认为,当时东京洛阳,西京长安两地,货物充盈,贸易兴盛。人们多去东西两京买卖货物,日久俗成,就有了“东西”一词。
今天,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的日益丰富,使得“东西”一词的含义也与时俱进。用它可以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也可以用来代指人或动物;我们可以拿它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宣泄诅咒谩骂之绪;或者因语气不同而表达出截然相反的意思。某幼儿园老师要小朋友们用东西一词说一句话。一个小朋友说:“爷爷给我买了很多好东西。”被老师肯定;另一个小朋友说:“妈妈不让我要别人的东西。”受到老师夸奖;来参观的一位“老外”也忍不住现趸现卖:“我是个人,不是个东西”,逗得小朋友们哄笑满堂;老师说,这叫只知其一,不明其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相信“东西”这句日常用语一定会涵盖更多的领域和空间。而作为物质存在的“东西”,会因其独特的实用价值和不可替代性,更加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必须。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总不能因为对东西的非分奢求和非法占有,而被冠之一个不光彩的“顶戴”,曰 :不是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