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草根 于 2014-2-12 14:55 编辑
裹着一件深蓝色羽绒服,歪靠在半人多高的菜堆上,老徐在自己的菜摊上沉沉睡去,正午的阳光穿过菜市场顶棚的间隙,洒在他刻着皱纹的额头上。 老徐每天凌晨3点左右起床,开着小货车到几十公里外的批发市场进菜,再赶到菜市场给自己的蔬菜摊上货,忙活一上午后趁着中午顾客少,赶紧补个觉。 从河北农村到北京谋生二十年来,老徐一直羡慕有北京户口的人——养老、看病有社保,子女不愁没学上,而自己跟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却没有一点关系。一张户籍大网,牢牢网住了老徐。时刻提醒:你不是北京人,只能世代为农,想改变奴隶一样的命运比登天还难。 无京籍者的无奈。1月22日中午,法治周末记者赶到北京市朝阳区某菜市场时,正碰上老徐“午休”。他的妻子站在土豆、洋葱、白菜、西红柿、胡萝卜等一堆堆蔬菜围起的“凹”形菜摊里面,招呼来往的顾客。 大约半小时后,老徐醒了。他揉揉带着血丝的眼睛,从衣服兜里拿出一盒烟,抽出一根点上,两手的手指都是青菜和泥土的颜色。 “来了,今儿来点什么?”老徐看到一位顾客,热情招呼。 “来几个西红柿,再来俩土豆,几根胡萝卜,一个西兰花。”顾客说。 老徐一边回应,一边拽下一个塑料袋,弯下腰,从菜摊下面的菜筐里挑了几个西红柿放进袋子里。“6个够不够”?听着顾客“嗯”了一声,老徐把袋子系好。然后又拽下一个塑料袋,挨个菜筐拿其他菜。 挑好菜,老徐挨个过秤。“32块,给30块吧”。 顾客递过钱,拿着菜,跟老徐道别。 “熟客,买我的菜好几年了,给他拿的都是好菜,再少要点钱,他以后还来。”跟法治周末记者聊天时,老徐这样解释。 聊天过程中,不时有顾客到老徐的摊上买菜。“都是熟客。我两个菜摊,每个月摊费4000多(元),其他开销五六千(元),每天不挣500(元),就等于赔钱。”老徐说。 老徐面相老,但实际年龄并不大,40多岁。他的家在河北省涞源县农村,年轻时跟着同乡到北京谋生,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最终选择卖菜这个行当。一转眼,老徐在北京已经待了20年,先后有了两个孩子。 聊起孩子,老徐一脸无奈,身为外地人,两个孩子虽然能在北京上小学和初中,但不能像他们的同学一样在北京参加高考,为此,他的大儿子几年前已经转回老家上学,今年参加高考。 岁月不饶人,老徐现在最担心的是健康,但他在北京并没有医疗保险,因为他不是北京居民,也没有单位在北京给他上医疗保险,只能自己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老徐总觉得要“落叶归根”了。一年前,他把这些年挣的钱拿出来,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盖了一座四合院,“北京房价这么贵,一平方米好几万(元),没指望,老了还是要回老家”。 周末记者了解到,国家层面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遭遇非常大的阻力。阻力之一是各个相关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博弈,有的部门希望尽快出台,有的部门担心实行居住证制度后面临诸多压力不希望尽快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