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我县手足口病的发病已经进入高峰期。
什么是手足口病?它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该病全年均有发生,5至7月为高发期。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热,1-2天后患者手、足、臀部和肛门周围出现斑丘疹或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的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咽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手足口病病例,在一周内不经治疗也可以自行痊愈,皮肤上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患者并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心肌炎、肺水肿等,极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二、手足口病会传染吗?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会传染。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普遍多发。成年人由于免疫系统较完善,感染后一般不发病,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年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三、它是如何传播的?有没有疫苗可以防治?
本病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传播: 1、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经消化道传播(粪-口传播) 2、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3、密切接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传播。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碗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密切接触传播。 手足口病疫苗目前还没有上市,但只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此病是可防可治的。
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难杀灭吗?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高温、紫外线及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等)均可降低这些病毒的活性。但使用含酒精类消毒用品对该病毒无效。
五、是不是孩子手足长了疱疹就是得了手足口病?
不见得。很多疾病都会在手足部位出现疱疹。常见的其他出疹性疾病包括麻疹、风疹、幼儿急疹、单纯疱疹、水痘、猩红热、蚊虫叮咬性疱疹、过敏性疱疹等等,这些疾病比手足口病更常见,应加以鉴别。所以家长发现孩子的手足部位出现疱疹,不要过分紧张。手足口病的疱疹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的特点。疱疹周围发红,疱疹较硬,里面有少量浑浊液体。
六、如果家里有感染手足口病儿童,要注意哪些问题?
孩子居家治疗时,应遵照医嘱,按时服药,加强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疱疹破溃后继发细菌性感染。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经含氯的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倒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因为患儿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是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时向老师告假,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也因患儿身体正处于虚弱状态,容易被其他病毒所感染。如果孩子口腔内有水疱,疼痛明显,家长应在饮食上注意,尽量烹饪软烂、清淡的食物,不要过硬、过咸、过酸、过辣。吃完饭后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突发高热或嗜睡、肌肉或身体抽动等情况,应立即送孩子就医。
七、普通家庭怎么预防?
手足口病虽然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但该病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不串门”,即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八、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怎么预防?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好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叮嘱家长及时就医;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发现传染病病例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
九、手足口病会得两次吗?
会。手足口病的致病病毒为肠道病毒,肠道病毒是一个大家族,包括柯萨奇病毒、埃柯病毒、肠道病毒EV71型等,仅柯萨奇病毒就有十余种血清型,每种病毒或同一病毒的不同血清型都可导致手足口病。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会得一次以上,请大家一定要注意预防。
文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2015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