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14636|回复: 1

[原创] 外祖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2-25 19: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外祖母》
       何万志/文

    我的外祖母叫梁忠玲,籍贯为河北省大城县梁泗岳村。其实她有两个娘家。
    1895年农历腊月廿三,外祖母生于大城县刘泗岳村一个富裕的家庭,本姓刘,兄弟姐妹很多。
    梁泗岳梁家也是当时有名的大家主。可就是儿子婚后几年无子女,见刘泗岳表兄家有那么多孩子,很是羡慕,就打算要表兄家一个孩子,迷信说如果要个孩子来,就可以压一下,以后就能有孩子了。老人们经过沟通,将我外祖母请到了梁家。并举行了隆重的仪礼。你还别说,自从请到了外祖母,梁家生了好几个孩子,外祖母有了几个弟弟妹妹。
    其中大弟弟叫梁忠贤,是当时大城县的名人(大城二贤之一)。二弟弟叫梁忠振,抗战时参加革命,解放后在重庆工作。
    梁家是书香门第,外祖母受封建礼仪的教育和熏陶,从小养成了温良儒雅,谦恭礼让的优良品格。十八岁时经人介绍嫁到了二堡郭家。当时二堡郭家也是名声颇佳的大地主。外祖母经历了二堡郭家由兴盛走向衰败的历史变迁。
    兴盛时的二堡郭家置地七万三千余亩,牲口几百头,大车几十辆,房屋数百间。清政府给挂了“双千顷”牌。
    郭家为富而仁,善待穷苦百姓,荒年歹月,舍粥舍饭,救济穷人,使山东河南饥民纷纷而至。对长工短工,以礼相待,实行宽松管理,好吃好喝,干活随便,工钱照付。郭家的义举感动了人们,长短工们,积极劳动,使其连年获得丰收。郭家重视教育事业,开办文武学堂,使其人才辈出。一个家族的兴衰是同国家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先后两次劫难宣告了郭家辉煌的结束。1900年大年初一,一伙强盗闯进了郭家,绑走了郭家8个人,经过交涉,用200匹骡马和5000两黄金赎回。让郭家遭受灭顶之灾的是1937年日本鬼子的洗劫,使郭家大部分人逃离了二堡,去了相对安全的天津或其它地方定居,其中有些人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外祖母共生育了五男三女,在动荡的年月里艰难度日。外祖父性情刚烈,脾气暴躁,而外祖母性情温和,逆来顺受,勤劳俭朴,尊老爱幼,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集于一身。
    郭家遭受大劫难后,我的几个舅舅先后离开二堡,去了天津,开始当学徒工,受尽凌辱,历尽艰辛。解放后是翻了身的工人,由于有些文化,大都担任了一些职务。由于出身于没落地主,文革时又受到牵连被下放或批斗。
    大舅曾任天津市百货公司建筑科科长,其子女们勤奋好学,多有建树。二舅解放战争时参加解放军,随大军南下,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转业任军粮城粮库会计,60年低指标时弃职回二堡老家。三舅曾在天津和平制药厂工作。四舅曾任天津精密机床厂厂长,天津市二轻局供销科科长,文革时被打成走资派,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后被遣送回二堡老家。老舅曾参军入藏,参加印度反击战,复员后转业天津市华北氧气厂工作。
    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的几个舅舅、姨母性格都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两类,大舅、老舅、大姨母,温顺随和,随外祖母。二舅、母亲、老姨性格刚烈,脾气暴躁,随外祖父。外祖父去世得早,外祖母健在时,游走于子女们的各个家庭。到哪家就为哪家做家务,任劳任怨,逆来顺受,遇事先为他人着想,同儿女们、家人、邻里都合得上来。
    我小的时候,外祖母经常来我家,尽管外祖母是小脚,从二堡到我家步行20多里,挎着个小包,给我们带来好吃的好玩的,就是当时天津生产的糖果、饼干、乒乓球、口哨什么的,这在当时农村是很少见到的。
    母亲常带病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外祖母在家里承担起家里的所有家务,做饭、洗衣、打扫庭院,把家里拾掇得井然有序。
    外祖母心灵手巧,抽出时间为我们做鞋做袜,做衣服,还绣花,用绣好花的布做枕头。特别是外祖母做的箱子别具一格。箱子芯是用织席的苇片编的,这是箱子的骨架,很结实。编好后将四角压垂直,用浆糊糊上布,再用细线缝,然后再一层层地糊上报纸,表面糊上粉纸,最后粘上用彩纸剪成的各种形状的红花绿叶。箱子有盖,盖稍大于主体,盖上要严实。外祖母做出的箱子,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很实用。给我家做了大小不一,造型不同的十几个箱子,分别用来盛衣服,被褥,书籍等等。在那个物质十分匮乏的年代,确实大大地派上了用场。直到上世纪末,我家盖新房前还一直使用着。
    记得那年冬天,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我妹妹病了,发高烧,烧得手足抽搐。外祖母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毫不犹豫地点上提灯,(一种带玻璃罩子的便捷手提式煤油灯)让我和她作伴,在小河的凌上走过,到农场场部去请大夫。外祖母把岁梦中的傅大夫叫醒,请到家里,给妹妹看了,打了针,又提着灯把傅大夫送了回去,拿了药回来,又是为妹妹研药,灌药,直到妹妹病情稳定下来,天也快亮了。
    外祖母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就是在文化大革命哪个特殊的年代,冒着危险还做一些善事。
    她的一位远门妯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国民党军官,随蒋介石逃往台湾,二儿子是解放军干部。文革时这位老太太被遣送回老家,作为阶级斗争的对象,经常挨批斗,让她住在子牙河南堤上原先看护大堤的一所破旧的小房子里,生活十分艰难。外祖母每天都偷偷地去看望她。每当家里做点好吃的,宁肯自己少吃甚至不吃也要给她送去。一次自家包的韭菜馅饺子,刚出锅就先用屉布兜好,急着给她送去,刚一出门就看到几个戴红箍的红卫兵朝这边走来,外祖母下意识的一手提饺子,一手将兜子用衣襟遮住,尽管这样还是没有瞒过红卫兵的眼睛。
    “老太婆,你怀里揣的是什么?”一个红卫兵问。
    外祖母吓了一跳,只好说:“是饺子。”
    “饺子,还揣在怀里,不怕烫着?”“往哪里送?”红卫兵们问。
    外祖母急中生智:“是这样,我儿媳妇病了,给她送去。”
    “不对吧,怎么还偷偷摸摸的?”
    “是我怕饺子凉了,这不就……”
    就这样躲过了一劫。幸亏红卫兵们没有找真儿,如果被他们查出了“真相”,还不知道给外祖母加上个什么罪名。弄不好也要扫大街,挨批斗了。
    从此以后,外祖母再也不敢明目张胆的给那位妯娌送东西了。就偷偷地从自家门口向南穿过小树林,再爬上大堤,就到了那所小房子。天长日久,竟踩出了一条光亮的小道儿。
    外祖母晚年是和四舅、四舅母一起生活的。四舅、四舅母很孝顺,对老人倍加关心和照料。外祖母1988年寿终正寝,享年93岁。
    外祖母早已离我们远去了,但她那慈祥的面容,和蔼可亲的神态,随遇而安的性格,勤劳勇敢、助人为乐的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7:37: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父老乡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飞得再高再远,也永远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村村落落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那些善良朴实的父老乡亲。
    五十五岁的栓子每年春节都回老家看看,给街坊邻居拜拜年,和乡亲们拉一拉家常,听一听父老乡亲们讲述当年他们怎样一把米,一把面将自己喂养大。栓子生在廊坊一个不大的村落,一条大河绕村由西向东流去,这条河叫大清河。栓子是喝着大清河的水,吃着古洼的粗粮,在善良的父老乡亲的抚爱和关怀下,由一个柔弱的小生命长成一名健壮的男子汉。栓子这个名字也是乡亲们所起,大概是为了好养活吧!
    听乡亲们讲,栓子出生时正赶上三年饥荒。出生三个月,他母亲就得了大病,父亲带着母亲到处求医,本就贫穷的家这下更是紧上加紧。可怜这刚刚三个月的孩子,肚里没食每天哭闹不停。他的哭声撕扯着村子里每个做母亲的心。母爱大过天,哺乳的母亲们主动敞开温暖的怀抱,把甘甜的乳汁送到栓子的嘴里。从村东头吃到村西头,从村南吃到村北,无论是大娘的,还是大婶的,或是嫂子的,有时还有带孩子回娘家的姐姐们的,用善良的母爱,把自己孩子嘴里节省下来的奶水让给栓子吃个饱。
    可恨的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栓子母亲年轻的生命。
    父亲看着身边的几个孩子,再看看这个一贫如洗的家,真是欲哭无泪。栓子娘临终前和栓子爹商量好,将栓子送给一户好的人家。栓子爹一个人难以养活几个孩子,于是决定把刚四个月大的栓子送走。栓子娘去世第三天,人家上门来接孩子。此时,栓子爹抱住栓子就是不放手,这样一个大男人竟嚎啕大哭起来,妻子刚刚离去,儿子又要送人,从今以后生死永别,心如刀剜一样的疼痛。哭声招来了街坊邻居,二爷闻声也赶了过来,他气愤地质问栓子爹:“为什么把孩子送走?饿得死你吗?饿不死你,就饿不死他,乡亲们每人省下半口饭就能把孩子养活!”说完他又对来人说:“对不住了,孩子我们不送了。”来人只好空手而归。
    邻居王奶奶拿来一把玉米面。二大爷拿来两把白面,听说是他出嫁的姑娘捎来孝敬他的。李二婶拿来两把小米面,还带来一个用黑布缝制的漏斗,并嘱咐栓子爹,要把这些面掺和到一起,熬成稀粥,再倒入黑布漏斗里来喂栓子吃。就这样东家一把米,西家一把面,栓子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家家如此贫困,艰难度日。冬天,婶子大娘们牵挂着栓子,或给件补丁摞补丁的衣裤,或送来带有黑洞洞的破棉鞋,就这样总算熬过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到上学的年龄了,栓子哥哥姐姐能到队里挣工分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有所好转,栓子爹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这可把栓子高兴得不得了。栓子上学脑子很聪明,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别看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身体健壮,翻起跟头比别的孩子翻得都快。中学没毕业就被一剧团挑选了去。
    后来,他在外边娶妻生子,把家也安在了城里,但他始终忘不了给予他母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善良的父老乡亲以无私的关怀和抚慰滋养他长大,并让他感到父老乡亲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多少年过去了,无论走到哪里,他永远忘不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忘不了一个土疙瘩上的父老乡亲对他的养育之恩,忘不了这里才是他的根。
    ~~廊坊文安县大围河东洋町:吴淑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11-24 10:38 , Processed in 0.0451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