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1924|回复: 4

龙年说过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6-2 09:13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发表于 2012-1-2 11: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龙年说过年
    “小狗小狗你别馋,过了腊八就到年”,农历腊八一过,农村空气中弥漫的年味就开始浓起来了。
    首先是生产队要宰猪分猪肉,现在的孩子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孩子对猪肉的深厚感情,一年四季大棒子饼子咸菜条子,连个油腥都见不着,一听说分肉孩子们兴奋得一宿睡不着,早早地就提着篮子在生产队部门口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人们也高兴得了不得,让孩子们过年的时候吃上一顿肉一顿饺子是劳累了一年的人们的最大的盼头。关于这一点我在回忆我的父亲中做过详细的描述。
    其次是碾面,那时候机磨还不普及,就是普及了机磨碾出来的面不好吃不说还要花钱,最主要的是人们习惯了到石碾子上碾,聚集到一起分享、传染着对新年的期盼、新年的快乐。整个村只有村西头一个碾房,矮矮的土坯房里点着小煤油灯。牲口有,但是是生产队的,不让使,一般都是人推碾子。推个粘面、糜子米面,到过年的时候蒸个粘糕,取一年比一年高之意,糜子面蒸花糕。那时候人们吃不起白糖、红糖,和面的时候就放上几粒糖精,也很甜。老太太们头上箍着头巾,在一个长笸箩里放上一个工字形的木架子,然后用箩一遍一遍地箩,把箩剩下的稍微粗一点儿的放在碾盘上重新碾。孩子们推石碾子围着碾盘一圈儿一圈地跑,跑累了就换下一拨儿。大人们怕小孩子们困,就讲笑话,有的大人还会讲评书,什么武松打虎,血溅鸳鸯楼,我就是在那个小碾房里听到的,这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极端贫乏的孩子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每天傍晚吃完了饭一抹嘴就往碾房里跑,也不管是不是自家碾不碾。大人们有说有笑,孩子们追逐打闹,整个小碾房成了欢乐的海洋。
    到了三十早上就能吃上大米饭肉菜,但是第一碗大米饭、第一碗肉菜总要敬一敬财神爷、灶王爷,母亲在一个小碗橱上摆上香案,插上香,摆上米饭肉菜,祭灶王爷。然后在一张联三桌上摆上香案、米饭、肉菜,母亲插上香,在地上摆上蒲团,跪在地上念念有词,大致内容是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财源广进之类了。在这一天是禁止孩子乱说话乱拿东西,特别忌讳摔东西,一旦摔了,母亲立码祷告:“岁岁平安,岁岁平安,菩萨保佑,菩萨保佑!”一旦孩子们说了什么忌讳的话,母亲立码找来一张黑纸堵住孩子的嘴:“灶王爷,全当小孩子家放屁了,不要听的!”灶王爷管着上通下达的任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联系老天爷和凡人的邮递员,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安。今天看起来都有点好笑,但是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正上这些虚无飘渺的神给了人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让人们在最苦的年头里有了盼头,有了奔头。
    初一这一天一般都起得特别早,叫什么迎财神,谁家都想把财神第一个迎进自己家里面。再穷的主在这一天也变得大方起来,比谁家的鞭放得早,放得响,放得时间长。一般都由小孩拿着棍儿挑着,有的主儿把四五挂大雷子接在一起,让小孩子站在厢房顶上放。谁家的鞭一响,立即围上来一帮小孩子们,捂着耳朵,顺着墙根,用脚踩,干什么,抢鞭落、鞭筒子。大孩子们知道先用脚踩踩,把火踩灭了再抢,小孩子们本来就抢不过大孩子们,好容易抢到一个放在手里“嘣”,响了,把手嘣得膝黑,那时候的鞭都是火药做的,威力不是那么大,现在的鞭都是炸药做的,一旦在孩子们手里响了还不把孩子们的手炸飞了,好在现在也没有孩子们抢鞭了,大人们放完鞭都快着把鞭纸鞭落扫扫,倒进厕所或大炕里,生怕孩子们捡到。
    不过我们小时候可不这样,抢了鞭落做链子绊儿枪的火药。用木头削成或用铁丝弯成一个枪托,然后把自行车链子绊固定在枪架上,前面是子弹壳,后面是用钢丝弯成的顶针穿过链子绊儿,顶针上缠好橡皮筋。把火药放进子弹壳里压实用纸塞好,打枪的时候在子弹壳后面挤上一点火柴黄儿,捂着耳朵,扭着脸一搂,那个响呀,那个过瘾呀,拥有一把自己的手枪,绝对比电影里的小兵张嘎缴获日本人枪的时候还要兴奋。
    初一的这一天也祭灶财神,只不过这一天就换成饺子了。祭完财神灶神才能吃上饺子,一般等老人坐好了,孩子们一个个地磕头:“给爸爸磕头了,给妈妈磕头了。”如果孩子们结了婚或大了,大人们一般说:“赶了了一年,还磕什么头呢,别磕了”,如果孩子们小就说:“孩子们还小,别磕了,舍不得”。说是说,但并不拦。等孩子们磕完头,老人坐好拿起筷子:“快吃吧,再不吃饺子都凉了”。一般老人不动筷子孩子们再馋再饿不许吃,一家有一家的规矩。
    吃完饺子大人们就领着比较大一点的孩子们走家串户拜年,一进别人的家门,有老人的就先坐在炕沿上攥着老人手:
    “大叔面色挺好看的,吃了几碗饺子!”
    一般都说:
    “三碗!”
    老人在初一这一天吃得多,给孩子们带来一年的福气。
    然后人们再说:
    “我在这里给大叔拜个年吧!”
    关系近一点儿一般就得真拜,礼节性的拦拦:
    “拜什么拜,赶了了一年了还不歇歇!”
    远一点就比划比划让一让,然后就说:
    “我再转一转,一会儿再回来陪大叔坐一坐!”
    现在了小孩们都反感拜年,拜什么拜,干脆弄个短信群发:“新年快乐!”其实什么亲戚都在走动,走一走相互认识,传递亲情友情,过去的一年中小人们有什么结子坎子的,到他们家老人一拜年呵呵一乐什么都过去了,他不看你的面,他家的老人这时候就要不干了;老人们有什么结子坎子,小孩子们一走动也过去了,这叫老看三辈少看辈,整个小村是和谐的,到处涌动着浓浓的亲情。这一点你守在一个村里觉不出来,我到石家庄上大学,见到一个村的,无论他地位多高、年龄差距多大,见到一个村的,那个亲切劲儿,有说不完的话,先问你们家的老人:
    “我大叔身子骨还硬朗吧!”
    “硬朗着呢!”
    “我大婶呢?”
    “身子骨也壮实着呢。”
    然后再回忆他们一阀儿的你的叔哥们的事,说着说着眼角还落下几滴泪花。临走时说:“在石家庄还适应吧,别见外,到这儿就到了你家了,缺什么用什么就往这儿拿来!”
    走的时候往你手里塞东西,一年无论多忙,都要到学校里看你好几次,那时候我们没有代沟,没有年龄差距,有的是血浓于水的浓浓的乡情。那时候无论你是在山南还是海北,过年的时候都要奔了家来,都要挨家挨户地走一走串一串,不存在不认识的问题。现在我虽然是在城里上班,离家不足十华里,但是我们村的年轻的有将近一多半不认识,就是认识和人家说不上三句话,人家有个新名词看叫什么来的,和咱没有共同语言,家长理短的话谁还爱听呢,人家都是一心想着挣大钱干大事业的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口味也越来越高,人们的感情的需要也越来越高,感情大戏看多了,非得出了压死几口,换血、换肾那样的大事才能叫人感动,但我要说,那是演戏,而我们只是平凡的人,过得是平凡的生活,拥有一颗平凡的心,在一颗平凡的心里涌动着的是一股股暖流……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5-26 00:00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2-1-2 11: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1-30 12:37
  • 签到天数: 358 天

    [LV.8]以坛为家I

    发表于 2012-1-2 11:4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忆是美好的,历历在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1-2 13:4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事物都是自生自灭的。文革时期,不准拜年,不准请客送礼,不准上坟-------人们的感情被压抑了十几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解除了这些禁锢,人们被压抑的心情像洪水一样迸发出来,大年初一拜年的人成群成对,川流不息,不过现在这些又淡薄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13-6-2 09:13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发表于 2012-1-2 16: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消失的文安生活,美好的文安的回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6-12 13:42 , Processed in 0.0611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