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1-5-18 20:59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
一 、养龙面粉 。 原名:西洋町白龙面粉厂 建于八十年代初期,从起初的一个制造面粉行业的小作坊到现在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现有职工50人,高级工程师5人,有石家庄粮食学院做技术后盾,投资2000万元,集国内面粉制造机械之精华组成一套日产三百吨面粉的先进设备,成为我们文安县粮食经济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白龙面粉厂生产的面粉已经成为了我们古洼大地上家家户户餐桌的美味主食原料,更是周边县市级全国多个地区的主打面食原料集锦。用其面粉制作的食品不但色泽纯正、口味原汁,尤其用白龙面粉制作的手擀面更是筋道有力,爽口怡欣,为北方人群 面食 主导的首选。白龙面粉厂正在走向集团化管理,借助京津廊贯穿地域优势,该企业将在不久的将来推出以纯正面粉作原料,制作和推出一系列加工生产面食的新产品。为我们文安县的粮食深加工做好推进性发展。
二、赵王河畔 。 西洋疃村位于赵王新渠 河畔临村,村东边附水域、万柳垂荫,河中芦草荡漾,鱼鸟欢腾。更有捕鱼捉虾者划船掠网,其乐融融。漫步走在河边树荫中,你能感受到一股股清新空气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携家眷亲朋 眺望瓜果飘香,百花齐放。炎炎夏日,河中游泳别有一番风趣。近几年县委县政府为了丰富水源,亮化环境不断引水来渠,致使 天鹅 候鸟频频来访,站立于赵王河畔 闲看水乡溢色,心中确实是置于原野风情。此处风景佳处已然成为了年轻男女谈情说爱,感悟自然的爱海心居。同时也成为了诸多书画名家写生掠影的绝佳之地。
三、古窑藏狐 。 在西洋疃村东有两处 年代许久的 窑址,传说里面住着很多狐狸,这些狐狸不是一般的生灵,他们聚集此地修炼,期待有朝一日登彼仙界,村里人年长的老人都会拿此处的传说来教训子孙,如果不听话就可能被送到此处,村里大部分人都听自己的老人说过类似的告诫。至今村里东边依然有这么两个土疙瘩,90年代里面确实住着很多狐狸。
四、小枣切糕 。 这是一种食品,是用江米和小枣制作的粘糕,味道甜香可口,亦能充饥,也能当做零食。不但味道甜美,营养价值也是十分丰富。村里以前没有什么重工业,大多数村民都干过这种营生。蹬骑一辆“大梁”车子。后座上固定一个切糕板子。煮熟、隔夜的小枣切糕放置子板子上,一刀一沾水的习惯为了把切糕分割成份,淳朴延绵的叫卖声早就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记忆。村里人实在,制作起来也是仔细认真,所选的原料也是上乘的米和小枣。小枣都是沧州商贩专门供应的,很是纯正。营生者每到晚上都会全家端坐炕头上,细心的挑拣小枣中的次品,没有一丝马虎,洗米更是认真,绝对不会让你在吃时感觉有半点土感。因为西洋疃村民的认真对待,这个村里制作的小枣切糕 早就成为了周边村镇的口中佳肴,口碑极好。截至现在西洋疃村的小枣切糕 依然有人经营。刘氏家族的刘金忠 老师傅 和王氏家族的几位老师傅虽然年过古稀,可是其制作的小枣切糕确然是西洋疃村婚丧嫁娶时桌面上的必见佳肴。
五、药王真庙。 又称“老刘爷庙”庙中供奉的是刘守真 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河间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刘河间。公元1110年农历3月15日,生于河北肃宁县的师素村,卒于公元1194年4月初七,享 年84岁。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之首。他用沙鱼胆治疗乳岩【乳腺癌】,军功散治疗外伤,铁布衫止痛,为后人所尊宠。传说战争年代“刘爷”显圣于西洋疃,为该村解除病痛,驱邪佑安。至今每逢三月十五,村民都会去庙址膜拜烧香。现在庙址位于村中央一朱姓人家,有泥胎塑像。
六、弹公开花。 人们现在盖的被子都是棉花絮的,在机械不发达的时期,西洋疃村的棉花加工业是一个很受欢迎的行业。俗称:弹棉花 弹棉,实际上指的是弹棉胎,也有弹棉褥(垫被)。棉花去籽以后,再用弦弓来弹,絮棉被、棉衣的棉,就加工到这一步。如过去女儿嫁妆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弹。一般人家也有用旧棉重新弹加工的。弹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为弦;还有木棰、铲头,磨盘等。弹时,用木棰频频击弦,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以后由两人将棉絮的两面用纱纵横布成网状,以固定棉絮。纱布好后,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平贴,坚实、牢固。按民俗,所用的纱,一般都用白色。但用作嫁妆的棉絮必须以红绿两色纱,以示吉利。如旧棉重弹,须先除掉表面的旧纱,然后卷成捆,用双手捧住在满布钉头的铲头上撕松,再用弓弹。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但是40岁以上的人都会对“弹棉花”有着清晰的记忆。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至今村里的李老大、李老二兄弟两依然做着这样的营生。同时他们两家弹出来的棉花也被诸多村民的一致好评。
七 、音乐老会 。 西洋疃村的音乐老会,有着二百年的历史,据说传于李头村老艺人。演奏时,乐手们齐围长桌而坐,持管者坐在中间。单独演奏打击乐合奏时鼓居中,钹、铙及铛子、小镲分坐在鼓手两侧。乐手在演奏翻调方式上(也称背调)变调基本上不改换乐器。如:古乐《琵琶令》、《张生赶子》等。音乐会编制不固定:管两支、笛一支、笙最少十攒、支锣一架、小镲一副及鼓、钹、铙、镲、铛子、敲打击乐。至今村里的音乐会主持 民间老艺人:刘宝山 年过8旬 依然可以演奏管子,其功力卓越,演奏曲目悠扬飘远。成为了我们附近乡镇闻名的老艺术家。
八、龙眼祈雨。 西洋疃村 以前叫:养龙疃 原因是其村貌犹如一条盘龙延绵于地,其龙的形状构成了村庄。从高空观看形态逼真,龙形活跃。村北头为龙头,村南头为龙尾。自古村民就称为:南头、北头。两个区域称呼。传说以前村北头有两眼水井,那就是龙的眼睛,井水清澈延绵,每到冬夏之际,龙眼里就会冒出烟雾,为此传说增添了不少神秘感。每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小伙子们都会去龙眼那里祈求一年的平安和顺利。每到干旱的年头村里的老人们就会举行游街求雨的法事。老太太们携多名童子手里拿着可以敲响的盆子,在龙眼附近的水塘边沿水塘转圈。口中念念有词,祈求老天降雨,听说很是灵验。至今有村民委员会在原址修建的两口水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