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部分非京籍子女家长要求实现异地高考一事,微博上发生了一些“北京土著”与另一些人旷日持久的骂战。学者郭宇宽使用“纯种北京人”来称呼这些“北京土著”,而对此封号有些“北京土著”也欣然接受!
如果人们只是把“纯种”当做一种修辞用法与“土生土长”等价,那用用也无妨。但事实没有这么简单,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把“纯种”当真,进而由此产生人群之间歧视的闹剧、悲剧屡见不鲜。
给“纯种”泼几瓢冷水,非常有必要。
“北京土著”PS的“正宗北京精神”
北京这块土地上都生活过些什么人
| |
“北京人”可不是北京人的祖先
最早的“北京土著”,就是被外来的人类祖先给灭了 人类起源学科的一些重要突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才开始发生的,这就导致我们所学习的历史教科书,仍然把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直立)人”当成中国人可能的祖先。而一些搞不清状况人,甚至以为“北京人”就是北京人的祖先。所以在骂战中不乏让北京土著“滚回山洞”的说辞。 实际上,在几百万年前,非洲大陆进化出了南方古猿,这些南方古猿又进化成非洲直立人,然后非洲直立人迁移到世界各地,进化出了各种“古人”,比如“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当然也包括“北京人”。严格的说,这些“古人”其实还是动物,真正可以称为人的物种,是非洲直立人进化成的智人。智人出现后,在6万年前开始由非洲向外迁移,由于其竞争优势,导致原来的直立人很快灭绝。所以我们人类真正的祖先——起源于非洲的智人,作为外来户把最早的“北京土著”——“北京人”给灭了。(参见橡树村《人类起源》系列) | | | | 历史上北京地区“种群”之五方杂处,堪称中国之最
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的都城(辽时期是陪都),随着改朝换代经历了多次人口大换血。每一次新的铁骑踏过这片土地,都会造成这里的人口几近灭绝,因为铁骑来时,大多数人已经逃亡,留下的或战死,或被屠杀,战事大局已定时,北京也就形同空城。“破九十余郡,数千里杀戮几尽,子女牲畜皆席卷去”,大河南北“屋炉焚毁,城郭丘墟”,户口“存者无十一”,“军民饿死者十四五”,“一望极目、天地荒凉、四顾郊原、社灶烟冷”……,等等都是形容改朝换代之际北京的惨状。 等到新朝初建,统治者便开始着手“填实京师”,于是全国各地的人口涌向北京,和异族征服者混居在此。比如辽时期,汉人、契丹人、渤海人、奚人等共居于北京,互相通婚,人口也由迁移式增长转为自然增长。除了明代是汉人攻下北京外,其它朝代分别是契丹、女真、蒙古、满族成为统治者,这些统治者并不禁止异族之间通婚,比如金王朝下令“听与契丹、汉人婚姻”。清中期虽然要求满人女子不得嫁与汉人,但是汉人女子仍可以嫁与满人。 总之,历史上北京的特殊地位造成它的人口换血和异族杂居程度高于中国其他区域,这是一座由外来人口和异族混合充实的城市。(参见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 | | | | 清以后外来人口涌入北京仍旧浩浩荡荡,想找个三代都生长在北京的例子不易
清灭亡后,一方面一些老北京人——清朝王公贵族、官僚、遗老及其眷属迁离北京,另一方面各地人口不断涌入北京。民国期间,尤其是日伪时期,北京的经济取得一定发展,而中国的其他地区战乱频仍,所以在华北地区,北平成为容纳谋求职业和生计的各地流民的首选城市。1937年,北京的外籍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57.7%。民国末年,一贯横行乡里的兵痞及逃亡地主流亡尚未解放的城市,一年之间使北平人口增加了20万。中共政权进入北京后,又带进去大量外地人口。近百年来,在北京生活的人大多数是外来人口,生养在北京的人往上数三代很容易数出外来人,倒是三代全是土生土长北京人的很少。所以那些张口闭口“WDB”的“北京土著”可要小心辱骂了自己的先人。(人口数据参见韩光辉《北京历史人口地理》) | |
从“北京话”的变迁看文化的混合
| | [url=]《
茶馆》里的“北京爷们儿”扮相
北京话也许是中国变化最快的语言 现在的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比较,不但方言内部的分歧最小,而且语言结构最简单,保留的古音成分最少,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而所有这些,说到底是因为历史上北京话始终处于一种相当开放的环境中。 如前所述,北京这块土地上各民族不断交融,因此北京话离不开各民族语音的影响。元朝的北京话——元大都话,就是汉族和契丹、女真等各族人民经过长达几百年的密切交往逐渐形成的,到元朝建都北京时已经趋于成熟。而明朝的统治又让中原和长江以南的方言和北京话来了一次大融合,比如北京话里的“不要”念“别”,就是皖南话的遗迹。(参见阎红生《从北京的人文背景中看北京话的发展》) | | | | 现在“北京土著”说的话,也许都不同于50年前的北京方言
收藏家马未都生长在北京,人们都说他是一口“京片子”,但他说自己的北京话已经是经过修饰的,在他上学时有些同学说的“地道”北京话他都听不懂。而现在我们还能看到说话会让人听不懂的“北京土著”吗? 我们嘴上说的语言,也许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花的时间未必很长。比如我们现在习惯说“他可能明天回来”,这其实就是受了欧洲语法的影响,因为按照汉语的传统,应该说“很可能地他明天就回来”。(参见王力《欧化的语法》) | |
“纯种”的丰满想象与骨感真相
| |
一些“北京土著”反对异地高考
欧洲人曾想用"优生学"维持"纯种",以保持"高贵" 资本主义的兴起,严重冲击了欧洲的贵族阶层,没落的贵族阶层想用“人生而不平等”来维系自己的光环。1853-1855年,一位叫戈宾诺的法国伯爵出了一部四卷本的著作《论人类种族的不平等》,他认为有一种高级人种——亚利安人,亚利安人给当地人民带去了高贵的血液、艺术和知识的天赋,随着亚利安人的血缘被稀释,人种即退化,而文明也就开始没落。 戈宾诺很快有了各种追随者。“优生学”的创建者、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就是一位。高尔顿认为从古代雅典人到当时的欧洲人,已经退化了两等,而他所担心的,是欧洲人所保留着的那些“高贵品质”,包括发达的智力、强健的体力、高尚的道德、深刻的洞察力等等,正在很快被高出生率的贫苦欧洲人和非白种人所稀释、败坏。为了避免这种趋势,“优生学”给出两套方案:“上等人”只能跟“上等人”结婚,并且要尽可能多地生孩子;政府插手,劝阻或防止“下等人”生殖。(参见方舟子《基因与人种——人类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 | | | 真相是,维持“纯种”反而会变得低劣,最终走向灭亡
非洲的桑人,是目前世界上维持“纯种”程度最高的族群。他们使用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保留了最古老的人类生活方式。但是人们现在看桑人,却是如同看动物园的动物般,把他们当成观赏对象、当成研究对象。而且桑人也坚持不了多久了,他们迟早会被现代文明同化,或者走向灭亡。N/u是一种桑人的语言,在2005年的时候,会讲这门语言的只有11个人,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当时已经69岁。 非洲的洛贝都人,是诞生“雨后”的族群,然而他们的第六代雨后马科波,不喜欢传统服装,更喜欢穿T恤,着牛仔,看肥皂剧,跳迪斯科,拿手机聊天,喜欢城市生活。按照传统,雨后是不能嫁人的,而是要和部落里的挑选出来的“妻子”在一块,这样就保持了血统的纯正。但是马科波有自己选的男朋友,还生了两个孩子。 理论上,维持“纯种”的族群,由于基因的单调,会导致生理上素质更低劣;由于拒绝同化,会导致文化上更原始。 | |
每个中国人,无论是生理上还是文化上,都是“外来”与“混合”的产物,北京人尤其是。大家都莫要装“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