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头拾遗序 自从四百多年前,有个叫牛顿的小孩,在科学的海洋边拾到两个贝壳,并且成为科学巨匠,你看吧,在中华大地掀起一股拾贝热,什么《艺海拾贝》《书海拾贝》《学海拾贝》,好几百年,那么多人,在可以称为海的地方倒腾了多少个,还能给我剩下几杖可以称之为贝的东西呢,我可谓生不逢时呀! 况且我一生中见到的最大的“海”是我们村东宽不及百米、时常干涸、臭水横流的大河,最高的山是我们村南高不及一米的古墓,俗称南大疙瘩是也。祖先给我剩下的可以让我拾到点什么东西的地方无非是炕头、地头和我爷爷、父亲、母亲的坟头。从他们如刀刻般的皱纹里,没有牙齿的嘴里,拾起一些庄稼话、庄稼理,用心地擦拭、打磨,让五千年沉淀于人们心头、口头的俗话、俚语散发出他应有的文明的光辉。 首先我声明这不是方言俗语汇编或大全,本人对那些没有兴趣,而是用我毕生的精力去探究掩埋于这些方言俚语下的惊人的智慧、巨大的幽默,可以启迪我们的人生,指导我们的教育的东西。 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教育是失败的,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是盲目地以西学为师,一刀切,大搞这么个模式那么个形式,难辞其绺! 大道理我不懂,也不想懂,我只能睁开眼看看我周围的事,再反过来看看我们的教育。就拿我们县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搞引进外资,引了些什么进来呀!没有几年的功夫,我们县已经成功地演变成世界垃圾站,全世界的塑料垃圾全部集中在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县,给我们这个小县的人民带来什么?当然短时间内,我们的楼高了,人们的腰包鼓了,但是稍微有点眼光的人,稍微往长看一点儿,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教育界不会比我们这个小县好得了哪里去,盲目地引进一些洋垃圾,生吞活剥,到处乱套,大搞一刀切,形式主义,须知:教育兴,则国兴;教育衰,那不仅仅是国衰而是国亡呀! 两千年以前,矗立在希腊神庙前有一个双面神像,一张脸面对未来,一张脸面对过去。就让我们把一张脸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另一张脸面向炕头、地头、坟头,从我们祖先嘴里拾起一些朴实的闪耀着智慧火花的俚语吧。 开始我也想沾点洋气,想把这本小册子叫什么拾贝来的,让人骂回去了,你那也叫贝,你自己闻闻,这个词上不沾着大粪味儿呢? 只好改叫拾遗,汇文曰:《炕头拾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