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化 很长时期以来我们把文化简化为文,异化为砖,为文而文,以文为砖,学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一块敲开大学之门的砖,完全忽视了化的存在。真正文与化的关系是文是手段途径,化为目的,教师或家长的职责不能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创造情境,把知识经过必要的教化、点化,从而内化为孩子的信念,外化为孩子的习惯,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行为之中。 今天女儿学了新《三字经》,其中有“家务事,愿承担。洗碗筷,扫庭院”之句,中午我和女儿背了半天,女儿是记住了前句忘了后句,记住了后句又忘了前句。晚上吃完饭,我问女儿: “你的新三字经背下来了吗?” 女儿把脖子一扬:“背下来了!” 我摇摇头:“我不信!” “不信咱们就比一比!” 我们父女俩展开了比赛,我背到“家务事”的时候,故意挠挠脖子,又挠挠后脑勺: “下句是什么来的,我忘了!” 女儿脖子一扬,胸脯一拍:“愿承担!” “再下一句呢!” “洗碗筷呀!” “再下一句呢?” “爸爸是怎么了,怎么一句也想不起来了,扫庭院!” 我用手一指厨房: “接下来我们该干什么了?” 女儿一拍脑门:“洗碗筷呀!” 女儿脱掉大衣,卷起袖子,踮起脚尖,在洗碗盆里一遍又一遍地洗,我做女儿的指导教师兼助理。女儿洗完,我刚要把碗放进碗柜,女儿一拍我的手: “还不干净呢,老师说了,上面还有好多小虫子呢!” 说着就往碗里倒金龙鱼牌什么液,这一下女儿成了我的老师了,女儿一遍一遍地给我讲解,我站在旁边象傻日本一样一个性儿地“诶”,学得我眼泪快掉下来了,三只碗呀,用了我快半瓶洗碗液呀,洗碗盆里满是沫了。 之后我们扫庭院,我们家没有庭院,是楼房,我们只好把客厅姑且当作庭院。我一遍遍地示范,女儿一下一下地扫,我承认女儿比我聪明多了,反成女儿教我跳舞,我不是把小白兔跳成大肥猪就是跳成大狗熊。之后我们玩起了橡皮泥,我们捏出一个个小簸箕、小扫帚、小铲子、小碗、小盘子,洗完碗,小碗放在哪里,小盘子放在哪里,小簸箕放在哪里,小扫帚放在哪里,女儿忙得是满头大汗,我问女儿: “好玩吗?比看小木偶好玩吧!” 女儿使劲地点点头:“真好玩,劳动真好玩!” 我们父女俩一拍巴掌:“明天咱们接着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