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无聊 2020-12-31 20:27 |
---|
签到天数: 195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十大经典禅理名言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家十句经典名言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话是告诉世人对人对事不要太执着,包括名利,感情等。
这一句出自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
真正的最美,在于人心所营造的幻境。
这种美,值得我们凡人一直去追寻,即使花去毕生的时间,得到心碎的结局,却依然在憧憬。
经典二:不可说
世事皆有因 有因必有果 说太多必有失去 所以凡事讲求少说 你说的未必是对的 对的未必轮到你来说 那还说来干什么呢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佛的很多境界需要你自己去悟,去修心,如果什么都依靠别人告诉你,那么你就达不到自己修行开悟的目的了!
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
所以"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念才能实行,所以不可说!
之所以佛陀有这么多经书,这么多语录是为了教化众生不得已而为之,故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就是这个道理。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里的“色”和大家平常想的是两个概念,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大概就是指物质的表象!
拥有美丽的容颜的女人,总是会获得众多的青睐!
可是再美丽的女人,依然会有苍老的一天!
当你老去以后,曾经的一切是否依然?
原来当美丽凋谢的时候,一切才回归本来面目!一切的风光与繁华,甜言与蜜语也只是过眼云烟。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简而言之 身由业力所造 业力由妄心所造 人若造业便会感受人生的苦果 以致受身出世而偿还果报的苦恼 今生受过去世的业报未来世感受现世的苦果 世间一切喜怒哀乐追求执着都是苦 所以要把事情看淡 追求虚无 妄心不造业 就不会有苦果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得升天堂,佛祖就是佛祖,谁人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有情饮水饱,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心境。得到了爱,就仿佛已经得到了全世界!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这就是一个因果 因缘的关系了 任何事物 有因才有果 有果必有因 任何事情 都不是我们心里想怎样就怎样 都要靠一个因缘 都要靠我们自己修才得到这个果的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
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生一次的擦肩 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孕育前世太多甜蜜或痛苦的回忆。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
偶然的相遇,蓦然回首,注定了彼此的一生,只为了眼光交会的刹那。
缘是众里寻她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
缘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缘是无尽的思念.......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感情,所以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就是开大智慧,这个智慧不是言语能表达的,大笑就是真正的高兴,内心的喜悦又怎么是笑声能表达的呢。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为佛家劝人改过向善的常用语。佛教以「此岸」形容生死的世界,以「彼岸」比喻超越生死的涅盘境界。其中「苦海」一词,于佛教中泛指各种苦难之世界,亦即生死轮回之三界六道。众生沈沦于三界之苦恼中,渺无边际,犹如沉没于大海而难以出离,故以苦海为喻,能「回头」,表示醒悟、悔改,「回头是岸」比喻作恶的人,一旦悔悟向善,即能得救。
佛门的“放下屠刀”,并非指的是真正杀人的屠刀。这里的“屠刀”,指的是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著。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也就进入了佛家的境界。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在佛看来, 救度众生,是一切诸佛的欲望---不是凡夫的欲望---准确的说是大愿力诸佛心地清静,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子女。子女受苦,父母当然要去救,可以以佛身现形,地狱众生由于自己的业力关系,看不见啊,没办法,就得化身成地狱的众生的形象,外表他们一起受苦,有可共同语言后,就可以教化地狱众生了一切都在清明现量之中,佛祖的想,可不是我们愁眉苦脸的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