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维华同志,现任廊坊文安供电有限公司新镇供电所副所长。工作中他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关爱职工;生活中,像一股春风用自己真挚的行动感化着身边的每个人。他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子,领导眼中的好下属,职工眼中的好干部,孤寡老人心中的好孙子,残疾青年心中的好兄弟。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工作中谱写着“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之歌。 早在1994年,他刚从北京电校毕业,就开始关注村中的一位名叫柴王氏的孤寡老人。由于没儿没女,又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家境十分困难。维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使老人度过幸福安乐的晚年,从1994年开始,他就每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00元钱来资助老人,逢年过节,还买些米面给老人送去。每逢双休日就抽空去老人那儿看看有什么活儿要干,陪老人唠嗑。这种生活一直延续到2009年老人去世,老人临终是握着他的手含笑而去的。 2003年,《中国青年》杂志上刊登的一篇关于黑龙江五大莲池风景区青泉村残疾青年张云成的报道吸引了他的目光。23岁的张云成因患进行性肌萎缩,从小到大只上过一天学,肌肉萎缩到不能自己穿衣和洗脸,拿不起一本书,但凭着顽强的毅力,写就了一部10余万字的书稿。柴维华被主人公的事迹深深的感动了,并和他取得联系,当他得知对方由于家境困难不能安心写作,就毫不犹豫的把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寄给他。还不断写信鼓励他,支持他,使这位残疾青年终于没有被困难所压倒。 生活中的维华从不喝酒、不吸烟、不打牌,也不学社会上部分青年的衣着时髦,出入娱乐场所。积攒下的钱全部捐给我国历次灾难中的受灾人民。2003年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参加工作以来,他以不同的方式累计捐款3万余元。 柴维华不仅在生活中有一颗乐于助人、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的爱心。工作中更是涌现出许多闪光点。 2008年他从局机关调到新镇供电所任职副所长。新的岗位仍没有忘记自己青年志愿者的身份,结合单位优质便民服务工作。更好、更扎实地践行着“青年志愿者”这一光荣称号。 特殊客户肖文华、王国善、张小圈等,都是孤寡老人,无人照顾,没有生活来源。这些客户始终牵着他的心。每月都带领职工去给这些老人进行安全用电检查,并在每年11月天冷时,为每位老人送去10包挂面、一袋米、一代面、一桶油。对老人嘘寒问暖。临走时还给每人放下100元钱,几位老人由此十分感动。 近年来新镇工业企业迅猛发展,电力安全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屡有电死人事件发生。为避免这种悲剧发生,他不惜动员自己的父母亲属,舍下脸来对存有安全隐患的用户进行劝阻。并带领职工到新镇中学、新镇五个中心小学进行电力安全宣讲。历时3个月,计60个课时。有效遏制了当地电死人事件的发生,受到局领导及当地群众的赞益。 柴维华有一个习惯。每天清晨6点钟,准时到所内清扫卫生。这是他在局机关工作7年受局领导的熏陶一直保持下来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处在什么岗位,都将这一优良传统带到哪里,感化着大家。2010年冬季,单位门口一座长达10余年的垃圾山业已被他手推肩扛的清除干净了。在附近群众中引起轰动。 柴维华严于律己,对职工要求也较严,但严的同时又让大家体会到温暖。目前新镇供电所多为年青职工。为适应公司改革发展的需要,这些人需要进行第二学历教育。为此他充分做好他们的参谋长、后勤部长。不但帮他们选择对口专业,还代他们值班,有力的保障了他们的学习。用职工张占影的话说:“柴所长真是我们的好兄长!” 柴维华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曾多次在重要期刊上发表文章。同时在他的不懈指导下,单位两名信息员的写作水平大幅提高,并在电力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两名信息员成功的背后,他也付出了很多心思。 他的事迹还有很多。一句话“他不愧是党的好儿郎,优秀青年志愿者”。 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多年来柴维华正是凭着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的人生信条,走出了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