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1716|回复: 1

麻姑见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1-4-18 17:12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1-12-1 20: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秋,和几个朋友去了南大港。
    瑟瑟秋风,用彩墨渲染着大地。这是一个斑斓的季节,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使出浑身解数,来装点这个季节。
    南大港,她静悄悄地独守一隅,任凭秋天铺天盖地、浓墨重彩地描画着。这墨,这彩看来似乎很单调,但就是这种单调的色彩,却囊括着山之空灵,海之神韵,蕴含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气,我们被这种大气感染了,有人情不自禁地面对这一切大声呼唤,吼上两嗓子高亢的梆子腔,也有人钻进茂密的芦苇丛中,任凭那似雪的芦花尽情挥洒,飘落的满头、满身。
    记得《诗经》上有这样一首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不知当初这首诗的作者是不是在说秋天的南大港,是不是在秋天的南大港寻找他的“伊人”?而如今,也是在秋天,我站在南大港,眼前一片苍茫。放眼望去,苍苍蒹葭,密密层层,所谓伊人,可在其中?
    啊!秋天的南大港,苍凉即美,美自苍凉。
    南大港的主人曾经告诉我们,这里的地质变迁曾经三次被海水淹没。而如今这里的地貌,正是5000年前最后一次海侵留下的。按主人所说,这次海侵的时间,正是中华文明开始发祥的时期,也是世界文明开始发展时期。在中国,流传着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世界,流传着诺亚方舟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的正是那一时期整个地球多灾多难的环境。这些故事,也承载着我们的祖先与灾难的奋勇抗争精神。
    面对苍凉的南大港,我忽然想起中国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
    东汉时候,有个神仙王远,他应邀到人间做客,席间,又召唤来一位貌似十七八岁的姑娘叫麻姑。麻姑和王远拉起家常,说好久没有见面了,从上次相见到如今她已经看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这次路过蓬莱时,又感觉水浅了许多。王远也感叹,看来古人说的东海扬尘是确有其事啊。
    这就是中国广为流传的沧海桑田的故事吧。
    面对莽莽苍苍的苇海,仰望云卷云舒的穹庐,穿过深邃无际的时空,我想那王远,想那麻姑,想那个故事。他们说的是这南大港吗?
    听着这里的主人对南大港的介绍,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文安洼。
    文安洼距离南大港直线距离大约一百多公里。我曾经翻阅过有关资料,了解过文安洼的地质变迁。也许是距离不太远的缘故吧,文安洼的地质变迁大体与南大港相同。1.5亿年前的侏罗白垩纪时期,文安地域开始了一个时期的造山运动。那时我们这个地域里,横亘着一条东北向山脉,山高乃至千米, 6500万年前,地壳沉降,山脉沉入地下,海水浸没大地。之后遗留大面积的滨海泄洪洼地。这是文安洼的雏形。
    春秋时期环境的变化,黄河渐塞,入海口南移,太行山东麓发源的众多河流汇聚文安,集中在这一带,互相贯通,而后注入渤海湾,文安一带成为一片水域。大约到了西周初期,气候变化,降水量的大幅度减少,河道稳定的淤积,高地壅塞增高,从而陆地、沼泽间或出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洼淀群地貌。
    而到了汉元帝初元元年,也就是公元前48年,史书记载,五月, “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这大概就是最后一次海侵吧。西汉后期到东汉前期,海平面抬升,文安地域河流水泻不畅,各洼淀水连成片,成为湖沼。一直到了唐宋时期,海侵退去,水位下降,才又形成了近代以东淀和文安洼为主的洼淀群地貌。
    沧桑巨变,似乎只有神仙才能看得见,因为人的生命太短暂了。然而,文安洼的沧桑巨变却是我们这一代人亲眼目睹的。
    我印象当中的文安洼已经是洼淀的最后时期了。老人曾经告诉我,我出生的那一年就是一个水灾年,为了分洪,大清河千里堤曾经发生过一场骚乱,动起刀枪来。这些我都是听说的,而我亲眼见到的是一九六三年分洪。
    在那浩淼的波涛中,文安古城像一只飘摇的小舟,时隐时现。而小舟护佑着数万生灵,这些生灵在波涛中抗争、拼搏,以鲜血和汗水为代价,保护着古城,迎战着洪水。
    洪水过后的若干年里,文安洼、东淀呈现了一片苍茫,大片的芦苇应运滋生,这里有使船跑运输的船夫,他们手操长长的竹篙,在船舷上一步一步的蹬动,腿上的腱子肉圆圆的隆起,在阳光下铮铮闪亮;这里有以打鱼为生的男子汉,春天秋后,他们驾着大船,扯起风帆,拉着大网,在广袤的大洼水面上穿梭,到了冬天,他们又出现在一望无际的冰面上,众多的打渔人唱起高亢的冬网号子,震荡着幽深的旷野;这里最丰富的物产还要说芦苇,当秋风把满眼的碧绿荡尽,天地间一片染成苍黄时,收获的季节到了。成百上千的苇农,挥动一丈长的大镰,犹如舞蹈家的舞姿,在芦苇前跳动,舞蹈过后,成片的芦苇被捆好、码放。最壮观的还是冬天芦苇荡收获,一排排冰床乘着黎明前的黑暗,风驰电掣般的消失在大洼深处,等到晨曦初照时,他们已经出现在冰上的苇海面前,他们使用的工具叫搓刀,伴随着“嚯、嚯”的音符有节奏的跳动,一排排芦苇整齐的扑到。
    芦苇到了农家,即是不可须臾离开的必需品!住的房子是用芦苇笆片苫顶;睡的土炕是用苇席铺垫,做饭用芦苇编的盖垫盖锅,粮食用芦苇编的苇囤存放……在生活中处处可以看见它的踪影,就是过年吃饺子,也必须用芦苇编织而成压菜篓挤压菜馅;在生产中芦苇更是得手的工具,各种各样的捕鱼渔具、装鱼的篓子,简直让你眼花缭乱,用芦苇打成苇箔,在水中排成数里长,形成一个迷魂阵,鱼儿进入里面,再也出不来,乖乖成为打鱼人的囊中之物。在这里的集市上,你可以看见玲郎满目的芦苇制品,心灵手巧的农家姑娘媳妇,把一件件带着工艺美的芦苇编织用品,摆在大街上,任人品评、挑选,然后换来钱,籴粮食,买新衣。可以说,这里的人们,吃穿住都离不开芦苇。芦苇是这一带老百姓的宝啊!
    去南大港的朋友中,有一位来自胜芳。也许她年轻,不知道现在霸州市的经济重镇胜芳昔日曾经是以文安八景之一“胜水荷香”著称的北方水运码头。那里,芦苇是一个产业,镇南的苇塘竟有上百平方公里,这就是与白洋淀齐名的东淀。镇内曾经有一家大地主,门口赫然挂上双千顷牌,标志着他家占有土地200000亩,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东淀的苇田。
    几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在变,文安洼在变,胜芳镇在变,变得是那么快,是那么剧,竟然使人耳目难以暇接。
    如今的文安洼,已经是工厂林立,道路纵横,车辆穿梭,人流熙攘。间或一片绿色,那也许是厂区的一片绿化景观而已。那胜芳镇更是没有一点水运码头的踪迹,俨然以北方工业重镇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虽然有人修建纪念馆,把民间和水有关的物件收藏起来,去唤起人们的怀旧情绪;虽然也有人在镇边一隅挖塘取水,引河修桥,去模仿古镇原貌,然而过去的毕竟是过去了,修建的再好,模仿的再像,也不过是一个人造景观而已。而时间的推移,气候的变迁,社会的前进,已经不可能再回到过去了。
    还是到南大港来吧!这里有文安洼的过去,有胜芳镇过去。这里是纯真的大自然,这里是怀旧人的梦幻。看,那自由的飞翔鸥鹭鸭雁,当年文安洼可有它的祖先?
    在浩淼的宇宙,深邃的时空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太短暂了,曹操在他的一首诗中说过,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是啊,当太阳出来,露珠消逝,而日月盈昃,时光无尽,谁还会记得那露珠蒸发殆尽的那一瞬,曾经微弱地反射过太阳的一缕光芒呢?
    哦,人生苦短。也许神仙才能目睹世间的一切变迁。不知道那位曾见证过三次沧海变成桑田的麻姑,是否愿意再次见证人世间的变迁,告诉那些居住在喧闹繁华都市里的红男绿女,在渤海之滨有一个去处叫做南大港,那里有他们所居住的都市的的过去。
    留住南大港,留住大自然的一片真实,让我们的子孙走出高楼大厦后,能够在这里来享受一缕纯真的空气吧。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1-5-5 16:48
  • 签到天数: 13 天

    [LV.3]偶尔看看II

    发表于 2011-12-2 16:4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不错。沧海桑田,人间正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6-13 22:25 , Processed in 0.0585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