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55615|回复: 6

地下千里眼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2-16 07:02: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他是“地下千里眼”,年近古稀还四处奔波一一记测井仪专家陶立秋工程师

          
    说起"测井仪"在中国及国外部分地区,陶立秋工程师赫赫有名,年近七十的陶工,二十岁开始从事电子技术工作,有五十年的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现在他仍然
    奔波在大江南北,为人民服务。
            陶工二十岁在河北省文安县无线电厂工作,专业从事电子技术研发、制造,自己组装过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扩大器、及大型机械电控系统等,电子设备设计、制造、修改都有很深的造诣,和相当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时代的大潮,响应国家“大办电子工业”的号召,陶工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多位教授合作,潜心研究电子测井仪的设计、研发、制造。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无数个不眠之夜,陶工测井仪专项组,终于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支农702电测仪”。在当年的计划经济,统一分配的年代,此设备迅速发放到全国各地水利部门,实际应用。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各水利部门纷纷反馈好的信息,打干水孔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给国家节约了大量的不必要开支,引起省级相关部门相当的重视,曾多次在报纸上刊登,被誉为“地下千里眼”。
           随着时代的跨进,陶工创建了自己的公司:文安县正科地质仪器有限公司。陶工测井仪专项组,后续又不断研发出新的设备,如:JCA-1型电测仪、JCD-1型、JCD-2型、SZ-1型、SZ-2型等更先进的设备,与此同时出口到赤道几内亚、菲律宾、越南、非洲等国家。是水利部门打井行业更方便更准确的必备行业工具。
    可以用测井仪轻松准确地找到地下千米之外的水源,如果没有测井仪,打井队只能盲目钻孔,打不出水的几率相当高,造成经济和时间的浪费。
          
    测井仪在水利行业稳步发展着、前行着。转眼进入20世纪,随着国家重视环保及地下水的过度开采,陶工测井仪专项组为节约地下水,又研发了“井下电视(井下视频)”和井漏仪,利用井下视频测井下电阻率,修复多年不用的坏水井和行业中无法解决想要报废的水井。如:水井出沙、出苦水、出咸水等,大大地节约了地下水资源。在这个世界性缺少淡水的时代,给打井找水及修井工作带来历史性的革命。
                      无论千里平原,高山大川,无垠大漠,还是秀丽的海南,及亚洲、非洲等地,陶工制造的测水仪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陶工的身影也走遍了各地,从中年走到老年,近半个世纪的奔波,从陶工到陶老,陶工在地球寻找淡水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奉献了毕生心血!
           在广漠无垠的寻找淡水事业上,
    每当看到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喝着甜甜的淡水的时侯,陶工欣慰地露出灿烂的笑容!

    通讯员  杨国维  何万志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2-6-28 07:41
  • 签到天数: 12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2-16 17: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9-5 14:58
  • 签到天数: 1883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17-2-16 19: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6:3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拖床的回忆》

          李士权/文

    古老的文安洼在我的儿时,由于洪水和沥涝年景接纳雄县、任丘、河间、献县等地的客水。使的古洼常年积水,冬季环境恶劣,生活艰难。
    但是,古洼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坚持在古洼不屈不挠、不离不弃的优秀儿女,培育了古洼人即善良又能吃苦、即坚韧又憨厚良好性格。

    憨厚的古洼人知错即改
    我生在文安洼,长在文安洼。小时候洼淀有水不是稀罕事,出行都是靠船。到了冬天,出行和货物运输就靠“拖床”了。
    拖床,是用两块长约八尺,宽约十二三公分,厚约六公分的木板,榫铆结构做成梯子的形状,两块木板底部镶嵌上冰刀。使用时两脚踏在拖床尾端的床身上,将挽子放在两腿之间,双手紧握挽子杆,两腿弯曲,上身中心下移同时用力使挽子嘚冰面至一定幅度后,身子中心随之上移恢复站姿。然后,重复上面的动作。几下之后,拖床就已在冰面极速飞驰了,人们跟这一工作叫“嘚拖床”。
    嘚拖床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没有力气干不了,光有力气没有技术更是万万不能。
    那时候,有的人冬天没事干,就以嘚拖床揽脚挣点零钱补贴家用。
    我村王家有个汉子手脚不算是麻利人,入不了冬网班子,可看人家能靠嘚拖床挣个小钱,他也想去试试。
    一天,王汉子扛着拖床,手拿挽子也出门了。说来运气不错,恰巧碰到一位老太太雇佣了他的拖床,王汉子心中很是高兴地扶老太太上了拖床,美滋滋的嘚着拖床出发了。王汉子因技术不佳,拖床左右摇摆,不受使唤。不多时,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胳膊没劲了。便下了拖床,拿出拖床前端的绳子拉着拖床前行。一会儿拉累了,又去嘚拖床。两三个回合下来,心中又急又气,便自言自语地嘟囔着口头脏语。没嘚几下,便跳下拖床,跑到拖床前边拿起绳子,嘴里念叨着,“拉着你个私孩子”。一会,又跑到拖床后边,拿起挽子,嘴里自语到,“嘚着你个私孩子”。不知重复了多少个回合,才终于到了目的地。王汉子顾不得擦汗,急忙把老太太搀下拖床,心中暗想,总算到了,钱到手了。
    老太太下了拖床后,头也没回就走了。王汉子顿时蒙了头。顾不得劳累,急忙追上老太太说:“大娘,你还没给我钱呐”?老太太回头看了王汉子一眼说:“你骂了我一道,我都没言语,还他妈想要钱,玩去吧你”。
    王汉子听后,立马瘫坐在地,心中自语:“这老太太肚量真大,她的包容和忍让,真是让我追悔莫及,连道歉或承认错误的机会都不给我留一点”。
    过了好一阵子,王汉子才有气无力地站起身来,既懊悔又沮丧地抓起拖床前端的绳子,拉着拖床无精打采地往家的方向缓慢地走去。

    文安古洼特有的天气现象——行凌
    古洼人过去常常将“冰”俗称为“凌”。“行凌”是古洼的冬季特有的一种天气现象。
    现在想来,“行凌”首先是水域面积足够大,空旷无苇丛。其次是在强暴风天气,冰面高速流动的空气气流在冰面产生低气压。使冰面上下瞬间生的压力差超过了冰层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再者是暴风产生的高次谐波与冰面发生共振等。至使冰层瞬间破碎,古洼人俗称这种现象为“行凌”。
    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曾经有过两次。第一次只是听老人们讲过,因年龄很小我并不记得。听说那次姨家大表哥十二岁,跟着村里的冬网班子捡拾小鱼赶上了“行凌”,多亏一位打冬网的大叔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拉着大表哥生死不离最终一同上岸,大表哥才得以生还。事后才知道冬网班并无赶上行凌的中心地带,否则,不用说带着一个孩子,就是单身也是很难逃生的。
    第二次是我大哥十八岁那年的隆冬,哥哥跟随冬网班子一同出网打鱼。那天是在与古洼相邻的大清河河堤以北的区域,冬网班主刚刚布好渔场,几个蹿工正在蹿凌窟眼。
    班主突觉西北方向天气异常快捷、强烈的变化,像是狂躁的强暴风天气。经验告诉他,这样的天气很可能会产生“行凌”。便迅速做出决定。大喊蹿工和其他班员,“大家快上拖床,赶紧撤”!大家在斩短的慌乱之后有序地登上各自的拖床,调头向大堤的方向使出了全身气力嘚着拖床飞驰而去。其实,每个人心里都知道身后将要发生什么,但已顾不得细听身后逐渐加大的沏差咔嚓的声响,只顾用力地嘚着拖床,与死神争速。不多时,一台台拖床迅速闯上堤岸,人们顺势跃上大堤。
    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头张望,整个冰面伴随着暴风的到来和稀里哗啦的响声瞬间全部变成冰块。而且猛烈地上下浮动,如狮如虎,张牙舞爪,十分恐怖。
    人们被眼前这一目惊呆了,恐惧的眼神迎着暴风望着波涛中的浮冰和冲上岸来的破碎冰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真是有惊无险!
    如果再晚几秒,可能就“全军覆没”了。这就是古洼人常在古洼生活积累的“经验”使冬网班子幸免遇难的一个例证。如果经验不足,后果可想而知的。不但会损失全部渔网和其他捕鱼工具及拖床,还很有可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人身伤亡。必然会给人们本来就很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文安古洼冰面的特殊现象——降花
    小时候文安古洼有水的寒冬,一望无际的冰面偶尔会隆起一道长长的小冰峰,长度可达几里甚至十几里之遥。古洼人将这冰峰俗称为“降花”。
    时间一长,这个区域的冰会变薄,峰顶洁白远看像浪花,甚至冰峰两侧冰面凹陷并会出现面积大小不等的水洼,徒步是绝对无法通过的。
    现在知道那是因为寒冷的冬季水结冰时冰面出现的反常膨胀而使局部冰面应力不够的区域冰面隆起,形成了“降花”。
    冬季在冰面上通行,遇到“降花”,如果绕行可能会使近在咫尺的目的地变的特别遥远。如果冒然通过会十分危险。穿越较大的降花可是个技术活,有经验的古洼人会仔细地观察“降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然后,根据“降花”的大小,一般退至几十公尺开外,将拖床加速到极致,按预先选择好的位置飞越“降花”。飞越时要凝神提气,身体迅速前倾,高超的技艺,使两脚就像被钉在了拖床上,人与拖床形成了一体。这样失败的几率不大,大都可以成功通过。但是,如果没有经验是绝对不能冒险的。
    我大哥十七岁那年的隆冬,跟着村里的冬网班子“打冬网”。在挪捕鱼地的途中遇到了一道较大的“降花”。拖床的中央主要装载的是渔网,高度大约有八九十公分,人只能在拖床前端狭窄的空间挤坐着。
    按照预先选择好的位置,前边已有两台拖床安全越过了“降花”,我大哥乘坐的第三台拖床在飞越“降花”时,由于前两台拖床的飞越对“降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使这台拖床连人带网全部载入冰窟窿中。
    全网队在惊恐之余,班主及时组织营救。历经约半个小时,我的大哥才最后一个获救。班主带着被救的三人,坐上拖床直奔最近的村庄飞速驶去。
    到了村庄的一户农家,衣服已经冻得脱不下来了。我大哥在这户好心的农家养了三天才逐渐恢复了知觉。妈妈得知这一情况后泪如泉涌。第六天才将我大哥送回家,好长时间冻伤的皮肤才得以恢复。
    当时古洼人有句格言,叫做:“能走百步坦,不走一步险”。这是古洼人在洼淀长期生活的经验总结。
    这仅仅是古洼人在五十多年前的冬季“打冬网”的艰辛一幕,那代人为了生存,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之中的努力挣扎和付出。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通过我的讲述,愿能引起我们对那代人的尊敬、理解、珍惜和同情,同时也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感恩社会、感恩我们应该感恩的人们。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6:39: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安洼的童年》
    文安洼是一个古老的洼淀,童年由于洪水无法外泻和沥涝年景接纳的上游客水。使的古洼连年积水从不枯竭。当时有“淹了文安洼,十年不回家”的心酸格言。
    每预供水,有的举家搬迁,有的离乡逃难。但多数古洼人还是不畏艰辛,与古洼相依相伴,坚守故土,繁衍生息。
    水乡生活虽然艰苦难耐,但春节过后,随着天气的逐渐变暖直至春暖花开。快乐和开心还是能够足以冲淡古洼人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大自然给古洼人准备的天然食物会等待着大人、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渴望和努力的快乐之中去索取和享用。古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挠的优秀儿女,培育了古洼人能吃苦和坚韧不屈的良好性格。

    捕鱼是古洼人的重要生活来源

    作为水乡人,游泳、划船、撑船、摇桨摇撸和嘚拖床等,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一般十岁左右大多数人就基本感悟了其中的奥秘,只不过是因为力气小能力还不是那么太强罢了。这算不上是“本领”。真正的水乡生存本领还得跟随大人在漫长的水乡生涯中逐步学习各种网具的使用、箔旋的布局和扠、罩等捕鱼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各种鱼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和规律。
    冬捕技术性更强又特别艰辛,“网头”、“蹿工”和“马杆”手,脚下穿着“膀靴”, 它是一张大约50公分见方的牛皮,四周每隔约5公分打一孔,用两棵牛皮条穿起,垫些化结隔潮保暖,兜在穿着棉袜的脚上。用前用后泡在水里。穿“膀靴”必须戴“交叉”,“交叉”好似老式的大门“门吊”,中间比“门吊”宽些,长约20公分,两头各有一孔,两孔同时翘起,中间部分两侧各有一个翘角,翘角高度约两公分。用绳子穿于两孔内,横向固定于脚心,以防冰上打滑。因为出网时带出很多水,“膀靴”是不怕水的。
    拉綆人穿的是“冰鞋”,是一块与脚相当的长方形木板,底面镶嵌着四颗高度约三公分的枣瓠钉,两侧有四根带子系在穿着棉鞋的脚上,拉綆时十分得劲。
    这些东西看来不起眼,但没有这些是绝对干不了冬捕的。
    孩子们一般能完成的就是浅水摸蟹、捉虾、摸鱼、淘鱼和使用箩圈罩鱼以及围网捕鱼,其中淘鱼是孩子们常用的捕鱼方法。多在浅水河沟叠三道捻子,其中两道离的较近,里边一道留一豁口,豁口处挡一把筛子或用木棍插成篱笆状,隔断鱼的去路,将水淘干后拿盆捡拾大小、种类不同的杂鱼。半天下来常常弄的一个个像小“泥猴”!
    孩子们在相互嬉戏和玩耍之中便获得了美食原料,也为大人分担了一份食粮不足的忧愁。

    菱角是政府救济古洼人的妙招

    菱角是一种优质的代食品,古洼的野生菱角并不是很多,所以,五六年那场洪水,政府就用“麻愣”(蜻蜓)飞机在水乡播撒菱角种子,待人们采摘食用。飞机播撒的菱角种子,在风的作用下慢慢的漂浮到苇丛或成片的三棱草丛以及成片的蒲棒丛中“落户”。
    要想采摘菱角,孩子们经常结伴进入芦苇荡中寻找,单人如不了解芦苇荡的情况很可能会迷失方向而不敢擅自进入。
    进入芦荡后一般是淌着漆盖深的水,行动极度艰难,没有毅力是很难坚持长久的。除了采摘菱角,还能捡拾鸟蛋。半天下来,收获一般还是比较丰厚,但有时也可能是徒劳功微。鸟蛋成了野鸭、大雁等各种鸟类对古洼人的馈增。
    在芦荡穿梭,扎脚是免不了的。有一次,我哥哥就被芦根把脚的下侧面扎了约寸长的口子也不理会,继续寻找菱角和鸟蛋,这就是古洼人坚韧的性格。
    猎鸭猎雁是当时的一种高级职业,俗称“推鸭排”。一般在夜间进行,既辛苦又需要高超的技术,所以,使一般人望尘莫及,也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向往。
    (待续)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6:41: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安洼的童年》(续)

    地梨是大自然对古洼人的恩赐

    古洼人有句俗语:“文安洼三宗宝,地梨、榨菜、三棱草”。特别是地梨,是一种优质代食品。饥荒年头,周边各县的灾民来到文安洼打地梨,古洼便开启了天然地下“粮仓”的大门。既可鲜食,也可晾干储藏。
    古洼的多半儿童和我一样跟着去水田劳作的父母,由父母给起出一块“炕”,孩子就在起出的那块“炕上”用地梨挠子打(挖)地梨。待父母收工时再跟父母一起回家,快手或运气好时一天也能挖那么三几斤地梨,足够一家人饱餐一顿。可有时挖的不多,大人收工后还得继续挖一畔直至很晚才能回家,否则只能饿肚子。
    打地梨一般都是老人或孩子,青壮年要去田里劳作,不过劳动间隙可以去扠鱼或打地梨,也可以去“逛”地梨。“逛”地梨是个力气活,可有时还可以偶尔获得一些“水豆”,水豆也是一种不错的代食品。大人“逛”地梨,孩子们就拿着罩篱捞地梨。节省了大人的时间,目睹了大人的艰辛。
    采割三棱草也是不容易的事,刚割下来的三棱草很重,只能割一小捆扛着回家,晾干后备用。
    蒲棒采摘不太费劲,但不多,用处也不是很大,只能做“火绒”,与火石、火链配用,作为火种。
    这些活计既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又在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宽厚、仁慈的种子。
    榨菜既可食用,也可喂养家畜家禽。灵巧智慧的古洼人可用三棱草来编织草鞋、鱼包、虾篓等用品,孩子们就跟着学,除了自用也可以换点零钱补贴家用。
    古洼的芦苇用于编苇席,每到冬季农活没了,除了主要劳动力中的一部分参加冬网班子冬捕,其余基本都在家编苇席。孩子们就帮大人们踩苇、递边、橇席和学着打下手直至学会编织。
    这活虽然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动作,但为了生计,孩子们还是努力地与大人配合,从中锻炼着孩子们的意志和耐心。

    野菜是古洼人必备的充饥食物

    挖野菜一般也是孩子们的主要活计之一。上学的孩子一般利用早晨上学前和放学后的时间背着框头,拿着挖野菜的刀子打(挖)一框头野菜,晚饭后才能写作业。挖来的野菜晾干后囤积起来以防冬春食粮不足时充饥食用。
    除了打(挖)野菜,打(割)草也是孩子们的活。每次哥哥挑八捆,我只能挑四捆。打来的青草用来喂牲口,多余的晾干后以备冬季之需。没养牲口的人家可换些零钱补贴家用。从儿时起就养成了吃苦爱劳、勤俭持家的好品质。
    五八年闹蝗虫,稻子、芦苇、水白草等几乎都吃光了,孩子们每天捉不少蝗虫,回家后炒一下,洒些盐就能吃了。后来政府派飞机洒药配合农民消灭了蝗虫。
    就这样享受着水乡生活,度过了最为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又迎来了63年古洼的最后一场洪水,直至65年古洼收了一个可谓是百年不遇的好秋,古洼人的生活才逐渐进入了衣食无忧的状态。
    我及我的同代人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没有多大的起伏,更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淡和默默地接受着古洼的环境现实,并为适应古洼环境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今天提起,旨在提醒年轻人勤做今昔对比,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感恩社会,感恩父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6: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安洼的童年》(再版)
    李士权/文
    文安洼是一个古老的洼淀,童年由于洪水无法外泻和沥涝年景接纳的上游客水。使的古洼连年积水从不枯竭。当时有“淹了文安洼,十年不回家”的心酸格言。
    每预供水,有的举家搬迁,有的离乡逃难。但多数古洼人还是不畏艰辛,与古洼相依相伴,坚守故土,繁衍生息。
    水乡生活虽然艰苦难耐,但春节过后,随着天气的逐渐变暖直至春暖花开。快乐和开心还是能够足以冲淡古洼人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大自然给古洼人准备的天然食物会等待着大人、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渴望和努力的快乐之中去索取和享用。古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挠的优秀儿女,培育了古洼人能吃苦和坚韧不屈的良好性格。

    捕鱼是古洼人的重要生活来源

    作为水乡人,游泳、划船、撑船、摇桨摇撸和嘚拖床等,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一般十岁左右大多数人就基本感悟了其中的奥秘,只不过是因为力气小能力还不是那么太强罢了。这算不上是“本领”。真正的水乡生存本领还得跟随大人在漫长的水乡生涯中逐步学习各种网具的使用、箔旋的布局和扠、罩等捕鱼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各种鱼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和规律。
    冬捕技术性更强又特别艰辛,“网头”、“蹿工”和“马杆”手,脚下穿着“膀靴”, 它是一张大约50公分见方的牛皮,四周每隔约5公分打一孔,用两棵牛皮条穿起,垫些化结隔潮保暖,兜在穿着棉袜的脚上。用前用后泡在水里。穿“膀靴”必须戴“交叉”,“交叉”好似老式的大门“门吊”,中间比“门吊”宽些,长约20公分,两头各有一孔,两孔同时翘起,中间部分两侧各有一个翘角,翘角高度约两公分。用绳子穿于两孔内,横向固定于脚心,以防冰上打滑。因为出网时带出很多水,“膀靴”是不怕水的。
    拉綆人穿的是“冰鞋”,是一块与脚相当的长方形木板,底面镶嵌着四颗高度约三公分的枣瓠钉,两侧有四根带子系在穿着棉鞋的脚上,拉綆时十分得劲。
    这些东西看来不起眼,但没有这些是绝对干不了冬捕的。
    孩子们一般能完成的就是浅水摸蟹、捉虾、摸鱼、淘鱼和使用箩圈罩鱼以及围网捕鱼,其中淘鱼是孩子们常用的捕鱼方法。多在浅水河沟叠三道捻子,其中两道离的较近,里边一道留一豁口,豁口处挡一把筛子或用木棍插成篱笆状,隔断鱼的去路,将水淘干后拿盆捡拾大小、种类不同的杂鱼。半天下来常常弄的一个个像小“泥猴”!
    孩子们在相互嬉戏和玩耍之中便获得了美食原料,也为大人分担了一份食粮不足的忧愁。

    菱角是政府救济古洼人的妙招

    菱角是一种优质的代食品,古洼的野生菱角并不是很多,所以,五六年那场洪水,政府就用“麻愣”(蜻蜓)飞机在水乡播撒菱角种子,待人们采摘食用。飞机播撒的菱角种子,在风的作用下慢慢的漂浮到苇丛或成片的三棱草丛以及成片的蒲棒丛中“落户”。
    要想采摘菱角,孩子们经常结伴进入芦苇荡中寻找,单人如不了解芦苇荡的情况很可能会迷失方向而不敢擅自进入。
    进入芦荡后一般是淌着漆盖深的水,行动极度艰难,没有毅力是很难坚持长久的。除了采摘菱角,还能捡拾鸟蛋。半天下来,收获一般还是比较丰厚,但有时也可能是徒劳功微。鸟蛋成了野鸭、大雁等各种鸟类对古洼人的馈增。
    在芦荡穿梭,扎脚是免不了的。有一次,我哥哥就被芦根把脚的下侧面扎了约寸长的口子也不理会,继续寻找菱角和鸟蛋,这就是古洼人坚韧的性格。
    猎鸭猎雁是当时的一种高级职业,俗称“推鸭排”。一般在夜间进行,既辛苦又需要高超的技术,所以,使一般人望尘莫及,也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向往。
    地梨是大自然对古洼人的恩赐

    古洼人有句俗语:“文安洼三宗宝,地梨、榨菜、三棱草”。特别是地梨,是一种优质代食品。饥荒年头,周边各县的灾民来到文安洼打地梨,古洼便开启了天然地下“粮仓”的大门。既可鲜食,也可晾干储藏。
    古洼的多半儿童和我一样跟着去水田劳作的父母,由父母给起出一块“炕”,孩子就在起出的那块“炕上”用地梨挠子打(挖)地梨。待父母收工时再跟父母一起回家,快手或运气好时一天也能挖那么三几斤地梨,足够一家人饱餐一顿。可有时挖的不多,大人收工后还得继续挖一畔直至很晚才能回家,否则只能饿肚子。
    打地梨一般都是老人或孩子,青壮年要去田里劳作,不过劳动间隙可以去扠鱼或打地梨,也可以去“逛”地梨。“逛”地梨是个力气活,可有时还可以偶尔获得一些“水豆”,水豆也是一种不错的代食品。大人“逛”地梨,孩子们就拿着罩篱捞地梨。节省了大人的时间,目睹了大人的艰辛。
    采割三棱草也是不容易的事,刚割下来的三棱草很重,只能割一小捆扛着回家,晾干后备用。
    蒲棒采摘不太费劲,但不多,用处也不是很大,只能做“火绒”,与火石、火链配用,作为火种。
    这些活计既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又在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宽厚、仁慈的种子。
    榨菜既可食用,也可喂养家畜家禽。灵巧智慧的古洼人可用三棱草来编织草鞋、鱼包、虾篓等用品,孩子们就跟着学,除了自用也可以换点零钱补贴家用。
    古洼的芦苇用于编苇席,每到冬季农活没了,除了主要劳动力中的一部分参加冬网班子冬捕,其余基本都在家编苇席。孩子们就帮大人们踩苇、递边、橇席和学着打下手直至学会编织。
    这活虽然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动作,但为了生计,孩子们还是努力地与大人配合,从中锻炼着孩子们的意志和耐心。

    野菜是古洼人必备的充饥食物

    挖野菜一般也是孩子们的主要活计之一。上学的孩子一般利用早晨上学前和放学后的时间背着框头,拿着挖野菜的刀子打(挖)一框头野菜,晚饭后才能写作业。挖来的野菜晾干后囤积起来以防冬春食粮不足时充饥食用。
    除了打(挖)野菜,打(割)草也是孩子们的活。每次哥哥挑八捆,我只能挑四捆。打来的青草用来喂牲口,多余的晾干后以备冬季之需。没养牲口的人家可换些零钱补贴家用。从儿时起就养成了吃苦爱劳、勤俭持家的好品质。
    五八年闹蝗虫,稻子、芦苇、水白草等几乎都吃光了,孩子们每天捉不少蝗虫,回家后炒一下,洒些盐就能吃了。后来政府派飞机洒药配合农民消灭了蝗虫。
    就这样享受着水乡生活,度过了最为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又迎来了63年古洼的最后一场洪水,直至65年古洼收了一个可谓是百年不遇的好秋,古洼人的生活才逐渐进入了衣食无忧的状态。
    我及我的同代人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没有多大的起伏,更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淡和默默地接受着古洼的环境现实,并为适应古洼环境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今天提起,旨在提醒年轻人勤做今昔对比,珍惜眼前的美好生活。感恩社会,感恩父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11-28 03:55 , Processed in 0.05063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