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2 15:23 |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远去的古洼童年》
李士权/文
文安洼是一个古老的洼淀,童年由于洪水无法外泻和沥涝年景接纳的上游客水。使的古洼连年积水从不枯竭。当时有“淹了文安洼,十年不回家”的心酸格言。
每预供水,有的举家搬迁,有的离乡逃难。但多数古洼人还是不畏艰辛,与古洼相依相伴,坚守故土,繁衍生息。
水乡生活虽然艰苦难耐,但春节过后,随着天气的逐渐变暖直至春暖花开。快乐和开心还是能够足以冲淡古洼人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大自然给古洼人准备的天然食物会等待着大人、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渴望和努力的快乐之中去索取和享用。古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挠的优秀儿女。是“文安洼三宝”,解决了饥荒年代的口粮,培育了古洼人的吃苦耐劳坚韧顽强。
★捕鱼
作为水乡人,游泳、划船、撑船、摇桨摇撸和嘚拖床等,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一般十岁左右的孩子就基本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只不过是因为力气小能力还不是那么太强罢了。这算不上是“本领”。真正的水乡生存本领还得跟随大人在漫长的水乡生涯中逐步学习各种网具的使用、箔旋的布局和扠、罩等捕鱼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各种鱼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和规律。
冬捕技术性更强又特别艰辛,“网头”、“蹿工”和“马杆”手,脚下穿着“膀”, 它是一张大约50公分见方的牛皮,四周每隔约5公分打一孔,用两棵牛皮条穿起,垫些化结隔潮保暖,兜在穿着棉袜的脚上。用前用后泡在水里。穿“膀”必须戴“交齿”,“交齿”好似老式的大门“门吊”,中间比“门吊”宽些,长约20公分,两头各有一孔,两孔同时翘起,中间部分两侧各有一个翘角,翘角高度约两公分。用绳子穿于两孔内,横向固定于脚心,以防冰上打滑。因为出网时带出很多水,“膀”是不怕水的。
拉綆人穿的是“冰鞋”或“凌鞋”,是一块与脚相当的长方形木板,底面镶嵌着四颗或三颗高度约三公分的枣瓠钉,两侧有四根带子系在穿着棉鞋的脚上,拉綆时十分得劲。
这些东西看来不起眼,但没有这些是绝对干不了冬捕的。
热天捕捞的小鱼用大锅卤后再晾干,大人们用扁担挑着两包卤鱼,下步撵(徒步)去北京卖卤鱼,一去就得十来天才能回来。有条件的推着小“鬼头”车,可以多带两三包小卤鱼。苦和累可想而知。
孩子们一般能完成的就是浅水摸蟹、捉虾、摸鱼、淘鱼和使用箩圈罩鱼以及围网捕鱼,其中淘鱼是孩子们常用的捕鱼方法。多在浅水河沟叠三道捻子,其中两道离的较近,里边一道留一豁口,豁口处挡一把筛子或用木棍插成篱笆状,隔断鱼的去路,将水淘干后拿盆捡拾大小、种类不同的杂鱼。半天下来常常弄的一个个像小“泥猴”!
孩子们在相互嬉戏和玩耍之中便获得了美食原料,也为大人分担了一份食粮不足的忧愁。
★菱角
菱角是一种优质的代食品,古洼的野生菱角并不是很多,所以,五六年的那场洪水,政府就用“飞蜓”(飞机,因形似蜻蜓)在水乡播撒菱角种子,待人们采摘食用。飞机播撒的菱角种子,在风的作用下慢慢的漂浮到苇丛或成片的三棱草丛以及成片的蒲棒丛中“落户”。
要想采摘菱角,孩子们经常结伴进入芦苇荡中寻找,单人如不了解芦苇荡的情况很可能会迷失方向而不敢擅自进入。
进入芦荡后一般是淌着漆盖深的水,有时可能溜腰深的水,行动极度艰难,没有毅力是很难坚持长久的。除了采摘菱角,还能捡拾鸟蛋。半天下来,收获一般还是比较丰厚,但有时也可能是徒劳功微。鸟蛋成了野鸭、大雁等各种鸟类对古洼人的馈增。
在芦荡穿梭,扎脚是免不了的。有一次,我哥哥就被芦根把脚的下侧面扎了约寸长的口子也不理会,继续寻找菱角和鸟蛋,这就是古洼人坚韧的性格。
猎鸭猎雁是当时的一种高级职业,俗称“推鸭排”。一般在夜间进行,人在小船下,躺着水,推着提前架好猎枪的小船悄悄前行,慢慢靠近鸭群或雁群,待机开火。既辛苦又需要高超的技术,所以,使一般人望尘莫及,也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向往。
《远去的古洼童年》(续)
★地梨
古洼人有句俗语:“文安洼三宗宝,地梨、榨菜、三棱草”。特别是地梨,是一种优质代食品。饥荒年头,周边各县的灾民来到文安洼打地梨,古洼便开启了天然地下“粮仓”的大门。既可鲜食,也可晾干储藏。
古洼的多半儿童和我一样跟着去水田劳作的父母,由父母给起出一块“炕”,孩子就在起出的那块“炕上”用地梨挠子打(挖)地梨。待父母收工时再跟父母一起回家,快手或运气好时一天也能挖那么三几斤地梨,足够一家人饱餐一顿。可有时挖的不多,大人收工后还得继续挖一畔直至很晚才能回家,否则只能饿肚子。
打地梨一般都是老人或孩子,青壮年要去田里劳作,不过劳动间隙可以去扠鱼或打地梨,也可以去“逛”地梨。“逛”地梨是个力气活,可有时还可以偶尔获得一些“水豆”,水豆也是一种不错的代食品。大人“逛”地梨,孩子们就拿着罩篱捞地梨。节省了大人的时间,目睹了大人的艰辛。
采割三棱草也是不容易的事,刚割下来的三棱草很重,只能割一小捆扛着回家,晾干后备用。
蒲棒采摘不太费劲,但不多,用处也不是很大,只能做“火绒”,与火石、火链配用,再加之“大取嗒”,作为火种。那时候人们是不舍得用二分钱一盒的“洋火”(火柴)的。
这些活计既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又在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宽厚、仁慈的种子。
榨菜既可食用,也可喂养家畜家禽。灵巧智慧的古洼人可用三棱草来编织草鞋、鱼包、虾篓等用品,孩子们就跟着学,除了自用也可以换点零钱补贴家用。
古洼的芦苇用于编苇席,每到冬季农活没了,除了主要劳动力中的一部分参加冬网班子冬捕,其余基本都在家编苇席。孩子们就帮大人们踩苇、闷苇、递边、橇席和学着打下手直至学会编织。
“截苇”、“釧苇”大人们是不愿让孩子早学的,怕弄坏浪费了原材料。轧苇是要干的,可力气小推不动轧苇的碌碡也是干不了的。
这活虽然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动作,但为了生计,孩子们还是努力地与大人配合,从中锻炼着孩子们的意志和耐心。
★野菜
挖野菜一般也是孩子们的主要活计之一。上学的孩子一般利用早晨上学前和放学后的时间背着框头,拿着挖野菜的刀子打(挖)一框头野菜,晚饭后才能写作业。挖来的野菜晾干后囤积起来以防冬春食粮不足时充饥食用。
除了打(挖)野菜,打(割)草也是孩子们的活。每次哥哥挑八捆,我只能挑四捆。打来的青草用来喂牲口,多余的晾干后以备冬季之需。没养牲口的人家可换些零钱补贴家用。从儿时起就养成了吃苦爱劳、勤俭持家的好品质。
五八年闹蝗虫,稻子、芦苇、水白草等几乎都吃光了,孩子们每天捉不少蝗虫,回家后炒一下,洒些盐就能吃了。后来政府派“飞蜓”(飞机)洒药,当时人们叫洒蚂蚱药,后来才知道是六六粉,配合农民消灭了蝗虫。
就这样享受着水乡生活,度过了最为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又迎来了63年古洼的最后一场洪水,直至65年古洼收了一个可谓是百年不遇的好秋,古洼人的生活才逐渐进入了衣食无忧的状态。
我及我的同代人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没有多大的起伏,更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淡和默默地接受着古洼的环境现实,并为适应古洼环境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而现在的文安洼经过党和政府的不断治理,环境越来越美好了,衣食住行,畅行天下。现在的孩子们也是,丰衣足食,如同蜜罐里的糖疙瘩,想要啥有啥。和我们的童年相比真幸福啊。
归根到底是时代的进步,才有了美丽的文安洼。所以我们更要感激和珍惜现在的好日子,教育我们的子孙勤俭节约,自立自强,不能忘了过去的苦。
文安县 李士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