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21989|回复: 11

[原创] 家风系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2-24 14: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立冬的牵挂》
                   李恩学/文

            立冬了,转眼就要到供暖的日子,这几天,文安的天儿冷的邪乎。
            曾几何时,未曾成家的我,漂泊在外,忙着求学、忙着工作,每年在家的时间很短暂。但是不管我在哪里,每年立冬刹冷的时候,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问寒问暖,提醒我一定要多穿衣服,别冻着。不谙世事的我,当时不懂得其中的大爱,对母亲的提醒爱搭不理的,有时竟然还带有几分反感。现在回想起来,对母亲的歉疚很多。
            今天傍晌午,坐在办公室里的我,刚刚忙完手头的琐事,喝口茶水,润润嗓子,这才发现,屋里变得暖暖的,身体也暖暖的。原来,单位提前几天供暖了。忽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年近八十的她老人家,自己一个人住在老家平房里,生炉子了么?冷不冷啊?
            我随手抄起单位的座机,拨通了母亲的手机电话。“哎…”电话那头,母亲声音洪亮。我赶紧喊道“妈,我是小四儿。”是的,我必须赶紧报上名来,否则,妈妈会快速的挂掉电话。因为在平常日子里,不管我们姐弟5个谁回家去,都经常给妈妈“上课”,对妈妈千叮咛万嘱咐,重复着那些有时候自己都认为特别啰嗦的话,‘妈,只要不是你熟悉的人,给你打电话过来,说什么也不要相信,现在电信诈骗特别多。’我们这样嘱咐妈妈,为的就是不让她上当受骗。果然,母亲听到是我的声音,笑着说到,“这个号码我没存着,还以为是诈骗电话呢! 我就等着他说‘我公司……’我就挂电话呢。”
            看来母亲的“侦查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母亲79岁高龄,身体一直还好,就愿意一个人在老家住,不愿意打扰我们姐弟几个。
            我和母亲说,我县城的楼房供暖了,准备去接她过来住。母亲说,“我哪儿也不去,就自己住,这样自由、自在、随便。你大姐前两天还找个理由诓我去她家呢,我都没去。”
            哎!妈妈的意志实在是太坚定了!
            我问,“妈,那你现在干什么呢?”
            母亲笑着说,“我在村委会打悠秋呢(健身器材中的悬空健步走设施),我什么都不缺,一切都挺好的,你放心上班吧!”
            “好吧,妈,那你保重身体啊!”
            母亲宏亮的声音,爽朗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边。
            不知不觉中,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我在心里默默祝福母亲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放下电话,我拿起手机,给远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发了一条微信:“儿子,天凉了,多穿衣服注意保暖”。
            30多分钟后,儿子微信回复:“有一种冷,是你妈认为你冷。”
    文安县   李恩学/文     何万志/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14: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事》

    ★买鱼
    1986年春,我调到滩里中学工作。一次周六放学后回老家看父亲母亲,知道父亲生病刚见好想吃点儿东西,我问父亲想吃什么,父亲说想吃熬鱼。我们村地处偏僻村子又小,连个小卖部都没有,根本没有卖鱼的。我只好立即骑上自行车返回了滩里集。可惜时间太晚,到了滩里集已经散了,卖鱼的早就走了。听说安里屯有个晚市,可能有卖鱼的,我马上跑过去,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卖鱼的。怎么办呢?我想集市买不到干脆到饭店看看,走进一家饭店,跟老板说想买几条活鱼。老板说饭店只卖熟鱼不卖活鱼。我说我爸爸病了想吃鱼,集市上都没有了,想在这里匀几条。饭店主人也许受到了感动,痛快答应,卖给你几条吧,不赚你的钱,怎么趸来的怎么卖。
    买到了新鲜的活鱼,我飞快地骑车赶回家。用最快的速度打鳞、净膛、过油、炒色,大火熬熟,小火入味。终于让父亲吃上了香喷喷的熬鱼。至今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父亲吃鱼时疾病痊愈,胃口大开,非常享受的样子。父亲高兴我更高兴。
    那天下午我骑自行车来回跑了近百里的路,而且大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说实话多少有点儿累,但我没有半点抱怨,因为我记得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给我们买吃的,父亲步行去天津往返100多公里,没记得父亲有半点抱怨,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大爱。
    为了让父母吃得应心可口,我学会了做不少农家饭菜,如蒸馒头,烙大饼,包饺子,蒸包子,摊煎饼,熬鱼炖肉,炒青菜,最拿手的是做千层卷。每当父母跟邻居炫耀我做饭好吃的时候,我心里总是甜甜的。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给我脸上贴金。

    ★做大便架
    父亲晚年腿脚不行了。一次我发现自家院内厕里斜放着一根大木棍子。我问父亲干什么用。父亲说他解手时蹲起费劲,必须扶着点儿。我告诉父亲说这个棍子容易滚动不安全,我给你做个大便架吧。我找来了一根一人多高的结实光滑的木棍做立柱,又拆了一个双人小板凳,取板凳面。将立柱一端埋在地下砸实固定,将板凳面的一头儿固定在厕所墙上,另一头儿固定到立柱上。父亲解手时可坐在凳面上,手扶着立柱,就像坐在炕头上,稳当牢靠,蹲起自如,得心应手,非常高兴。
    后来我又发现父亲进出门口时两只手总是先扶好窗台(夹门窗户的台子),再缓慢迈步,我知道是父亲腿脚不行了,步子不稳了,就在门口的一侧安装了扶手,保证了父亲安全进出。
    再后来,父亲出屋不方便了,大小手只能在屋子里。我就和二哥用老木椅子给父亲做了个新的大便架。用凿子在椅子面儿上凿了一个七八寸宽近一尺长的洞,四周用砂纸打磨光滑。解大手时正下方放上一个盆,盆里铺上塑料布,解完手清理起来又干净又省事。我想如果那时像现在这样物质丰富,一定给父亲买个上好的大便架,让父亲少受点罪,也让我们做儿女的多尽点孝心。

    ★做尿布
    父亲晚年趴炕(卧床不起)了,再后来大小便失禁。那会儿还没有尿不湿。我就和母亲给父亲做尿布。厚厚的一沓几十块尿布,大都是我和母亲用家里的旧衣服缝制的。如绒裤绒衣秋衣秋裤,棉布的裤褂等等。绒裤绒衣较厚,一层就行。秋衣秋裤至少用三层。做成宽半米左右,长度要一米多点。用时铺在身子下面,两头用褥子两端压住,以防左右滚动。母亲岁数大了,费力气的事怵头了,说厚点儿薄点儿大点儿小点儿没关系,反正是接尿接屎。可我知道,父亲这种身体状况,留给我们尽孝的时间可能不会很长了。父亲一生要好,干净利索,特别讲究。所以我要事事尽心尽力,不敢有半点懈怠。每一块儿都裁制得方方正正,叠放的整整齐齐,压在热炕头上。保证父亲换时热热乎乎,舒舒服服。长期卧床的人容易上火,尿的味道很难闻。我们洗尿布时不只是用凉水简单地冲洗一下。而是先用滚烫的开水至少烫五分钟以充分的杀菌除味儿。再用洗衣粉肥皂用力搓洗,直到没有异味儿,再充分日照晒干。父亲便后弄脏了下身,用温湿毛巾把下身擦洗干净,再用干毛巾擦干。尤其是父亲生了褥疮以后,更不敢有半点马虎,否则很容易感染,造成父亲的痛苦。
    后来我还学会了给父亲做被褥,当然自己的针线活实在差,引被的针角活像一个喝大了的醉汉一溜歪斜。本家的大婶和老奶奶看到我做的被褥,对我的技术一笑了之,未至可否,对我的用心却大加赞赏。感慨地说,你们伺候你爸爸做的怎么样,不用你们说,我们闻一闻这屋里有没有味就知道了。说良心话,最后父亲的屋里没有留下难闻的异味儿,我们兄弟姐妹也少了一些难堪的遗憾。
    现在把这些小事讲给朋友们听,并不是显摆自己有多少功劳。首先孝敬父母,我的兄弟姐妹比我做得更好。再者“寸草春晖”,伺候自己的父母,做多少也难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把我们从呱呱坠地擦屎崴尿,养大成人,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病了,趴炕了,体力智力一天不如一天,可以说是“返老还童”了,甚至不如孩子,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像哄孩子一样来伺候他们。这不需要任何理由,有时也并不需要很多的钱,只是需要我们尽一份孝心。让我们大家从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开始,奉献爱心,感恩社会。就像毛主席教导的那样,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人民的人。”
    宫锡岭 口述 何万志 整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14: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 生日感恩》
                  文/何万志

            今儿,正月十四,是我的生日。
      六十一年前的今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给家庭带来了欢乐,也给父母带来了负担和忧愁。因为在那个物质生活极端贫困的年代,家里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儿子的生日就是妈妈的难日。正月十四,按照乡俗这一天家家蒸包子。妈妈生下我,没有吃软食,而是吃了一个大包子,从此得了胃病,终生未愈。由于生活拮据,上济老,下让小,妈妈营养不良,生下我几天后就断了奶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给本来就生活拮据的家庭又增加了负担。我是吃蛋糕长大的。当时我的一位姑奶奶家的表哥开小卖铺,父母就委托他给进蛋糕,用水泡了给我吃,所以妈妈说我是用钢板(钱)垒起来的。
      我从小羸弱。肤色较白。奶奶说我就像一朵烟花苗花(一种野菜)。爸妈和奶奶非常疼爱我,有好吃的总是先济着我。就是在那极度困难的“瓜菜代”年代里,妈妈尽可能自己不吃,或吃野菜,也不让我挨饿。哥哥带回学校里发的净面饽饽给我吃。正是有了这么多亲人的疼爱关心和照顾,才使我这个弱不禁风的小烟花苗花成长起来。哥哥和弟弟小学没读完就被迫辍学,到生产队里劳动以贴补家用。在家人的供给下,我上到高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务农,后来考上了师范,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如果没有祖国这块沃土,没有党和人民的精心培育,没有党的阳光雨露的沐浴,我这朵小烟花苗花早就枯萎了。所以我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尽力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积极参与爱心公益活动,用自己笨拙的笔写人生,写社会,弘扬正能量,回馈社会。
            2014年冬,我查出了严重的心脏病,需要做心外科手术。是家人的关怀,亲友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勇敢地面对病魔,度过了难关。去年冬季,我被推选参加了廊坊市第四届365百姓故事汇的宣讲活动。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勇敢地站在宣讲台上,并取得了好成绩。
      我小的时候,每到正月十四这一天,妈妈总给我做长寿面。我结婚成家后,妻子也是年年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考上了成人高等学校,每到寒假,都要到廊坊市教育学院去学习,这样元宵节都要在学校里度过。正月十四这一天我也不在家,家里照常给我做长寿面过生日。早年我在新桥联办中学教过的十几名学生,一到正月十四这天就来给我祝贺,师生共忆当年在校的美好生活,是何等的惬意!
      今天又到了我的生日,面对儿媳炒的一桌好菜,面对妻子煮的长寿面,面对亲朋好友的祝福,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感恩父母。要问这个世界上谁的爱是最无私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父母。
    感恩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长大,宠爱自己的父母。他们最无私的爱献给了我。因为他们,我体会到了酸甜苦辣的滋味,也感受成功的喜悦,爱情的甜蜜,走完人生的每个篇章,感叹生命的伟大。
          感恩我的家人。他们作为坚强的后盾,让我在受伤时能得到安慰,失败时能得到鼓励,感受最温暖人心的微笑。
          感恩与我同甘苦共命运相濡以沫一路走来的另一半。感谢他陪伴我成长,陪伴我走过最美与最苦的日子。        感恩无私传授知识、耐心讲解道理、引领我走向生活的老师。
           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他们见证,并帮助我不断进步。
            更感恩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们中国共产党。她们是我的再生父母。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党的和人民,把我一个不懂事的农村娃培养成为一个大学生,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
            孙子说,今天是爷爷的生日,用我的压岁钱给爷爷买一个大大的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我说,只要你学习进步,做个好学生,就是给爷爷最好的礼物。
      元宵佳节度生辰,
      牢记父母养育恩,
      阳光沐浴禾苗壮,
      文明传承后来人。
      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

    《恩师如长》
              文/心庭
            无意地,知道明天正月十四是何万志老师六十一岁生日,心里有些不平静。
            而他却说,有你和大家的祝福就够了。
            怎么能够呢?怎么能呢?
            仅仅靠一句祝福,怎么能表达我们敬重的心?
            在外人眼里,他是我的何老师。是大家的何老师。德高望重。去年11月份,在滩里镇党委和县委宣传部的推荐下,他参加了廊坊市第四期“中国梦,赶考行”365百姓故事汇,并在活动中获奖。自从2014年,何老师做了开胸手术,手术过程中注射了七次麻药,心脏置于体外达七八个小时,术后,身体素质大大下降。体质虚弱,时冷时热,时常犯病。记忆力明显减退,反映迟钝。但仍读书看报,与人交流,不认输。退居二线依然带病做公益活动。
            作为廊坊作协会员,河北农民报优秀通讯员,他先后在20多家国家正式刊物上稿件200余篇。他的勤奋和谦逊让晚辈汗颜。
            却让我叫他大哥,把我做老妹妹。平和的,让我感动。开始,我真的不习惯。或者是感觉自己这样做,就是不对,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更怕大家会笑我。慢慢地,随着彼此的交往,了解,我喊他大哥也自然了。
             回想我和大哥认识总共没有两个月。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年前文安文联年会上。那天,我第一眼就认出他了。瘦瘦的身材,白净的面孔。即使不笑,他明亮的眼睛都让人感觉到他的慈祥,和善。一见面,何老师就亲切地叫出我的名字,一下子让我不再紧张,不感到手足无措地,陌生。
             而这一面是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的一次。但我们合作却越来越频繁。后来,我也慢慢地了解到,他真的是文友的伯乐,文友的福星。61岁的人了,每天还会不断地为大家编辑推荐优秀作品。他的热心,他的真诚,他对文朋诗友的爱护,让我们深深感动。
          如果换个角度,换做我们,会这样无私吗?而目前的文化圈,写作圈,打压埋没的并不在少数。新人新作品要想出头,的确很难。而我的作品,刚刚写出来的,就会得到何老师的关注,并及时地给予推出。
           何德何能啊?得到他无私的爱与呵护。而我又不善于表达对他的感激,就如同其他的作者一样,心里有,口头却说不出。在我的心里,他不仅是我的恩师,更如我的父兄。只能更加勤奋地笔耕。
           古人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想我用它来见证我们的情谊,再恰当不过了。而我相信,我们之间的情谊更多了情意 ,情义,生生不息。
            在何老师,不,我的大哥即将61岁生日前夕,我只能用浅浅的笔墨,表达我真挚的心意:大哥,生日快乐,因了我们众多文朋诗友的敬重祝福,更健康快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14: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把大勺承载着深深的母爱
    小时候我家有把大勺,黑黑的铁勺安着一个短木头把。这把大勺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欢乐与幸福,母亲总用它给我们做好吃的。做饭时在灶台口支上两块砖放上点燃的柴草把大勺架在上面,可以热油、炒鸡蛋、炸东西,非常放便。
    当时我六个姐姐,我排行老七,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很受父母和姐姐们们宠爱。六姐只比我大两岁,每次母亲用大勺炒一个鸡旦让我吃,大勺里炒出深黄的鸡蛋,香味扑鼻。六姐在旁边看着,当时我很小不懂事,只顾自己吃,六姐要吃,母亲说,他是弟弟你得让着他,六姐哭着说,我要变男孩。并不是母亲不疼爱女儿,但更疼的还是我,母亲在背后偷偷地落泪。现在六姐说起这事,哈哈大笑,全无责怪之意,而是倍加疼爱我。母亲、姐姐们对我的疼爱盛过疼他们自己。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动情处,每每提起这事的时候泪水就模糊了我的双眼……
    秋天去地里捉蚂蚱,有时只捉住两三只回来,母亲不管多累多晚也要支上大勺,把蚂蚱掐好洗净,油热后把蚂蚱放入大勺,吱吱地把蚂蚱炸成深红色再放上点盐,等不到凉,我用手拿着放进嘴里,一咬酥香的味道暖遍全身。母亲脸上露出慈祥的爱抚,似乎忘记了劳累!看着我贪吃的样子,母亲更多了一份对儿子的疼爱。
    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去大坑边捞小鱼,那个大坑很深,我们用自制的小网放上食物,一会儿捞了二十多条小麦穗儿鱼。正在高兴时,母亲来了,我高兴地迎上去想告诉母亲,不知母亲哪来的这么大的火气,照着屁股狠狠地打了我一顿。我委曲地哭着跑回家。还是支起大勺给我把小鱼炸了,我边吃边抽泣,当时很难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后来才知道,母亲不愿意我做一点有危险的事,疼之所深,爱之所切!
    后来妹妹,弟弟也成长起来,我们姐弟九个,母亲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缝补到深夜。那时我家有台牡丹牌的缝纫机,母亲总是夜以继日地赶活,想让我们过年时每人都穿上新衣服,母亲不知熬过多少个寒冷的冬夜。还不忘用大勺做点好吃的给我们,母亲从未吃过一口,黑黑地大勺寄托了母亲对儿女们深深地爱!
    母亲浑身是病,从四十岁就大把地吃药,慢慢地我们长大了,成家了,母亲也老了。我们分散各地,每次回家父母无比的高兴,不知拿什么吃好,母亲点燃液化气,放上大勺炒饭热菜,看到大勺腾腾地热气,心里无比的温暖,它包含母亲的心酸和疼爱,也使我们感到满满的幸福。
    每当我们走时,母亲站在村边庄户坡儿上久久不愿离去,看着我们渐渐地变成黑点,寒冷的北风摇拽着母亲那瘦弱的身躯。
    许多年过去了,母亲的大勺留在我们的心里,每当看到黑黑地大勺,就象看到了母亲慈善的笑容,她用无声地行动彻诉着对儿女无比的疼爱……
    杨国维,河北省文安县左各庄镇政府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14: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瓜园井
    河北文安   何万志
      今天我喝着瓶装的矿泉水,用着地下的自来水,想起了孩提时村南边的黄瓜园吃水井。那是一口用古砖砌的,用巨石镶口的,深深的井。听老人们说这是大清时王口的大地主在他家种菜的园子里挖的一口井,所以人们管它叫黄瓜园井。这口井水质好,软而甜,易消化;水源足,几班人轮流摇辘轳打水浇园子,昼夜不停,一连多少天,井里打水从来没少过。浇出来的菜啊,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如果天大旱,久不下雨,地主家就组织人们掏这口井,之后不过三天准下大雨。(說的有點邪乎,我不大相信)当时人们要想吃这个井的水还得花钱买。
      解放后,井和菜园一起回到了人民手中。人們吃这个井的水再也不用花钱了。我就是吃这个井的水长大的。小的时候我常跟着妈妈到这个井挑水。打水需要一定的技巧,人双腿叉开,骑着井口站稳,用一头的扁担钩子挂上水桶梁子,将水桶下沉到水面,用一只手来回晃动扁担另一端,使水桶在水面上左右晃动,当桶口朝下时,轻轻一松手,瞬际往上一提,水桶不会脱钩,就将满满的一桶水打上来了,这需要一个巧劲。开始学打水的人,因掌握不好节奏常常将水桶掉的井里,这还要费好大事用绑好钩子的长杆去捞。开始妈妈不会打水,还要等别人挑水时一起给打上来,特别是滴水成冰的严冬井边的大石头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女人和孩子们都不敢上前。后来妈妈就用绳子学打水,渐渐地脱离了绳子,也能用扁担打水了,妈妈每天早早的就去挑水,家里的缸总是满满的。还经常帮别人打水。由于当时父亲在外工作,祖父母年迈多病,我和哥哥还小,家庭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
      夏天,井水清凉,是消暑解渴的最佳饮料,一天中午,一个青年男子汉从地里干活回家路过这口井,口渴难耐,正遇上一个跳水的中年人,男子汉顾不得说话,双手板着满满的一桶水就头也不抬地大口大口地咕咚咕咚地喝起来,挑水的见状不好,二话没说用脚踹到了这桶水,男子汉急了,经挑水的耐心解释才化干戈为玉帛。原来怕男子汉炸了肺才做出了此举。
      低指标时,人们在这口井上架上了辘轳,用井水浇灌,种了好多白菜、萝卜,挽救了好所人的生命;生产队时,在这口井上架上了水车,后来又安上了水泵,用井水浇园子,收了好多瓜果蔬菜。到了瓜果成熟的季节,队里派人摘下来,经常分给社员们,一听到消息,我们一群下学的学生,还有一些不能下地在家里带着孩子的老人,拿着筐子、篮子到圆子上排队分瓜果蔬菜。人们品尝着分到手里的嫩绿的黄瓜,白白的大菜瓜,火红的西红柿,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
      现在这口井已被人们垫上,在上面盖上了房子,成为住宅小区,但是黄瓜园井曾经为人们的生产和生存做出的贡献村民们不会忘记,人们对黄瓜园井的印象和感情是永存的。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14: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爸妈的爱情》

            1940年农历腊月十五日,妈妈出生在静海县郑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妈妈很小的时候,姥爷就去世了,大舅一家三口因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去闯关东了。二舅也因为患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的重担早早地压在了妈妈稚嫩的双肩上。苦难的家庭,铸就了妈妈吃苦耐劳、坚毅果敢的性格。     

            随着年龄的成长,妈妈出落得越发漂亮了。转眼间,妈妈到了婚嫁的年龄,上门说亲的络绎不绝。后来姥爷的一位朋友,论辈分妈妈叫他表叔,他给妈妈介绍了一个小伙,是土桥村的,名字叫何景武,这人就是我的爸爸。爸爸是个憨厚人,心地善良,为人老实厚道,是个给人看病的中医。

            爸妈结婚后,生下了我们姐弟五个。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家中的劳力少,常常是劳作了一年,到年底跟队里结算时,还要亏欠队里的工分儿,一家人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回忆起那段生活困苦的年代,爸妈的故事总是说不完。
            1973年一天早上,七点来钟时,生产队里的钟声“当、当、当”地响了三遍,听到钟声社员们都陆陆续续地来到了队部。队长通知大家,每家每户都要出一个劳力,去北洼的河堤上抬土筑堤坝,为抗洪做准备。
    挖河打堤那可是个力气活儿,爸爸平日都以给人看病为业,很少干体力活儿。回到家,爸爸愁得是唉声叹气,妈妈看到爸爸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就问:“怎么啦,是不是又挨批评了?”爸爸就把开会的内容告诉了妈妈,妈妈沉思了片刻说:“你先别发愁,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如果实在不行还有我呢,大不了咱俩人去顶一个工。爸爸说:“那怎么行,地里的活儿和家里的活儿谁来干,你就是有再大的本事,也只能干一件事,我先不出去给人看病了,我去工地。”

            俗话说,人要倒了霉,喝口凉水都塞牙。爸爸到了工地,被分配干了抬土的活儿,和一个壮汉子做搭档。抬土这种活儿,是两个人做搭档,力气小的、个头小的干这种活最吃亏,因为力气大个子高的抢杠快,将物体的中心都移到的力气小个子矮的这边。爸爸身体本来就不强壮,力气又小,个子又不是很高,干起这活儿来相当的吃力,可爸爸很要强,怕让人看笑话,每天干活他都咬着牙坚持着。一次,他因为用力过猛把腰扭伤了,可他又不敢跟队长去说,因为队长当时甩下狠话,谁要偷奸耍滑就要扣半年的工分,爸爸知道这半年的工分在我们家意味着什么。爸爸忍着疼痛干完了当天的活儿,散工以后就再也走不回家了,是好心的白五叔看到爸爸这样,就把爸爸背回了家。爸爸不能出工了,无奈下妈妈一咬牙,就扛起了家里的重担,白天她要去河堤上挖河抬土,晚上回来就给爸爸拔罐按摩,盼着爸爸身体早点康复。

            麦收时节到了,沉甸甸的麦穗黄橙橙的,远远看去像一片撒在地里的金子。麦田里的社员们腰都很少直起来一下,你追我赶的在麦地抢收麦子。妈妈和九岁的二姐割在前面,爸爸忍着腰疼也来割麦子,但总被远远地落在后面。队长看到了,指着爸爸对大伙说:“你们都看看何景武,哪里像个爷们,干起活来连个老娘们儿都不如,一点儿男人的样子都没有,真怂。”听了队长的话,有人也跟着起哄。这时妈妈直起了腰说到:“我说队长,你能不能有点人情味,你又不是不知道,景武去年出河工把腰扭了,家里一直都没钱治,大伙心里应该都清楚,何景武他是不是个偷奸摸滑的人,我跟孩子这么拼了命地干,他看着能忍心吗,队长您还是少说句损人的话吧。”队长听了妈妈的话,摇了摇头,灰溜溜地走开了。

            割到地头儿,社员们都累了。有的躺下来伸伸腰,有的放下镰刀坐在麦个儿上喝水。妈妈也割到了地头,擦了擦脸上的汗,连腰都来不及直一下,转过身来,就去帮才割到地里一半的爸爸。

           收工的时候,妈妈一个人,干了别人一个半人的活计,累得浑身酸痛,腰都直不起来了。回到家,爸爸把饭做上,就让妈妈躺在炕上,用两只手给妈妈轻轻地按摩,边做按摩边偷偷地掉泪。

            爸爸一生不善言辞,可对妈妈的关心和爱护都变成了行动。妈妈性格开朗,勤劳节俭,她把一生对爸爸的爱,化成了一种力量,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这个家。

            在我的记忆中,爸妈的每一个故事中,都没有甜言蜜语,更没有海誓山盟,有的只是风雨中携手一路走来的经历。他们一起走过了坎坷,走过了困苦,他们用彼此的理解,呵护和疼爱,诠释了爱的真谛。
            虽然在他们的嘴里,没有说过一句:“我爱你”,可他们对亲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却是对爱情最好的诠释。

    文安县城永泰小区3号楼3单  何素珍 /文

    何素珍,河北文安人,1969年6月生,爱好文学,多篇稿件见诸网络报刊。曾于2015年撰写长篇回忆录《妈妈的一生》,在红袖添香、西部作家、农民互联网等平台发表,文章动人之处,感人肺腑,广受文学之士称赞。

    ※《没读完小学的姐姐   》

                      文/宫彩辉

            记得小时候上姥姥家去,有人问妈妈几个孩子,妈妈说俩儿子,俩女儿。人家都夸真可心。我心里总漾起一种自豪感。自己俩哥还有一个姐姐,真幸福。              
            那时候还小,真不懂爸妈的艰辛。我上了小学之后才有刻骨铭心的体会。我爸除了在生产队干农活外,还给大队的厂子里跑业务,妈妈也去队里挣工分,农闲的时候编席子。我们全家六口就爸妈俩劳力,家里孩子多,一到过年队里结算,我家一分钱也开不到,还给队里倒拿钱。越到过年爸妈越发愁,真是闯年关!尽管爸妈不分昼夜地干,家里生活还是很拮据。我小时候都没穿过买的鞋子,妈妈晚上总是点起煤油灯纳鞋底,给我们做鞋子。衣服总是穿哥哥姐姐穿小的,书包背他们用旧的。穿哥哥穿小的绿上衣总受到小伙伴们的嘲笑,笑话俺穿男孩的衣服, 裤子穿前开口的更受到奚落。            
           家庭的重担妈妈实在支撑不住了,一边编席子的时候,一边劝姐姐不要读书了,家里实在供不起四个孩子上学。姐姐比我大两岁,干活手脚麻利,成了妈妈的好帮手。开始姐姐不同意,后来总说心也活动了。就这样在妈妈苦口婆心地开导下懂事的姐选择了辍学,每天跟妈妈编席子。她不上学的那些天,爸不在家给村里去天津联系业务去了。回到家看到姐没有去上学,问她为啥不去,我姐“哇”的一声就哭了,边哭边说“妈妈不让上了。”我爸说砸锅卖铁也让你上,姐姐笑了。姐落下那么多功课再去学校有点跟不上了,去了几天就自己也不愿意上了。这样姐就跟妈妈编席子,挣点零钱补贴家用。
            
            大哥二哥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刻苦,不负众望都考上了大学。十里八村都轰动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刚刚恢复高考,一个土里刨食的农民之家竟然走出两个大学生。村子里的人都夸我爸妈了不起。他们哪里知道姐姐的付出啊!爸爸在人前那个骄傲劲就甭提了,真是光宗耀祖。村子里的人都羡慕我们家,到我们家去祝贺,有的邻居送来了鸡蛋,还有的给我哥买本子,还有的请我哥他们吃饭。大哥、二哥一回家,小院子里就坐满了人,那时候还没有电视,人们都爱串门,山南海北的聊着,大哥、二哥给人们讲外面的世界。大哥现在成为了海军大校,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二哥成了大学教授,桃李满天下。现在侄子读了博士,侄女也在国外读书。我们家能有今天,除了爸妈的辛苦劳作之外,还有姐姐背后的默默付出。
           姐多么像那编席子的芦苇,那么有韧性!狂风刮不倒,每到春天就蓬勃生长。给大地母亲换上美丽的绿装。端午节给人们奉上清香的粽叶,万水千山“粽”是情。
            姐姐为了我们小学没有上完,为了供我们读书,姐除了跟着爸妈下地干农活,编席子外还杂过缝纫活,编过打渔的网子,还加工过塑料活。分开队,地里的重活干得得心应手。过去的岁月感觉冬天格外寒冷,姐的手脚每到冬天就冻得都是疮。编席子编的手上好多倒立刺,但姐姐为家里无怨无悔!同在一个家庭,姐跟我们比起来真的是不幸,每个人都感觉亏欠姐的太多。妈妈去海南岛弄孙子去,我外甥刚过十二晌,妈妈不在身边姐月子都没坐好。我女儿比姐的女儿晚出生九天,为了伺候我,妈妈留在了我的身边。姐在月子里不仅没人伺候还得照顾自己三岁的儿子。小外甥在家呆不住总往外边跑。姐姐在月子里无奈跑出去找儿子。邻居老婶劝我姐:峦啊!是儿不死,是财不散,别追了,自己当心身体。婆婆说我们村没有卖小米的,我妈妈就把姐姐自己准备的小米给我带来吃。
           现在我们都不在爸妈身边,只有姐姐和爸妈朝夕相伴。原来我以为大哥二哥是家里的脊梁,现在我感觉姐姐是爸妈的手和脚,爸妈的眼睛,因为有你在爸妈身边,有你的陪伴爸妈才更健康更快乐,更安心!姐虽然没有读完小学,但你的品行已经大学毕业!姐的勤劳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当我们偷懒懈怠的时候,想想姐姐还在风里雨里干农活,浑身就有一股用不完的劲儿。姐你虽然小学没毕业,但你在我们心中学历是最高的,你和爸妈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文安县安里屯学校   宫彩辉/文
    何万志/荐

    附作者简介:宫彩辉  笔名 雨后彩虹, 河北文安县人,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文章散见于《西部作家网》《河北农民报》等网站和报刊。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

    一张珍贵的照片
    作者
    霍德龙

    在我故乡的二爷家的墙壁上,挂满了古旧的相框,里边一张张老相片记录了一个个特定的瞬间,也记录了每个亲人年青时的容颜。其中有张老照片尤其珍贵,照片上带着沂蒙人特有的穿衣风格的是我的奶奶,我们从来没见过面,因为她去世的时候我的父亲和母亲还没有结婚。她头戴黑色且有棱角的老太太帽子,身穿自家织的土布做成的老式棉袄棉裤,穿着粗布白袜,打着青布裹腿,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一双小脚——旧社会留给奶奶的那个时代的烙印。奶奶抱着手坐在那儿,神态安详。
    她的身后站着两个略微带些稚气的军人,面容朴实,活泼。个头稍微矮些的是我的父亲,十七岁参的军。据后来他回忆说,由于当时家庭困难,而且爷爷脾气不好,父亲时不时挨打,才使他萌生了当兵的念头,由于身高达不到带兵的标准,他就搬了块石头放在队伍里站在上面,结果被带兵的连长发现而拽出了队伍,可父亲死缠硬泡,央求连长非要参军不可,不知道是不是父亲的执着打动了连长,还是连长可怜这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山里娃,最终竟然破例让父亲参了军。那个年代,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父亲的参军也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因为从此可以改变一个山里娃的生活和未来。
    父亲最终和许多沂蒙子弟跟随带兵的连长走出贫穷落后的沂蒙山区,当了一名让许多人骄傲的上海兵。在潍坊火车站,父亲他们吃了参军后的第一顿饭,带兵的连长看着一桶桶的大米白饭被这群沂蒙孩子瞬间一扫而光,惊讶的半天没说出话来……
    个头稍高且白白静静的另一个军人是河北省任丘市籍家屯人,姓殷叫铁柱,比父亲大两岁,他参军的六十年代,正是自己的家乡闹水灾,自然灾害频发的年景,母亲为了活命,带着他的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讨饭到天津,到最后实在支撑不下去了,就给殷伯往部队写信,希望殷伯能想想办法,其实那个时候部队的津贴也少的可怜,家里的困境急的殷伯直哭,同在一班的父亲毫不犹豫的拿出了自己的津贴给殷伯,让他寄回家以救燃眉之急。后来,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追求上进的父亲又偷偷的瞒着殷伯往他的家里寄了几十元钱,当家里写信告诉殷伯钱已收到时殷伯还蒙在鼓里,再三追问下,父亲才乘认自己冒名往战友家寄了钱,这样殷伯更加感动,从此,父亲和殷伯结下了深深的战友和兄弟情谊。
    当一年后奶奶去上海探亲的时候,奶奶不仅是父亲的娘,也成了殷伯的娘,奶奶在上海也受到了殷伯无微不至的照料,奶奶临回家时他们三人一起去照相馆拍照留念,于是就有了这张珍贵的合影。小脚奶奶逢人便说:“那上海的楼啊触天触地的高,看的俺都眼晕了!在大上海,俺有俩儿子呢!”
    次年,奶奶在幸福的回忆中去世。
    父亲他们在上海当了六年兵,正赶上中苏关系交恶,在珍宝岛真刀真枪的干了起来,他们所在的部队日夜操练,也差点开往了前线。
    退伍的时候,父亲和殷伯洒泪而别,为了日后联系互留了地址,父亲最终转业家乡的一个兵工厂工作,做了脱产工人,本来有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变故竟然家道衰落,他的辉煌,也仅仅在二爷家相框里的照片里寻找了。
    八十年代末,在家乡生活不下去的父亲决定举家去河北投奔殷伯,可殷伯的地址已经丟失,没想到关键时候,父亲在梦里又梦到和殷伯在上海分别的情景,慢慢忆起殷伯地址的一部分,父亲来到河北,在任丘一位热心司机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籍家屯殷伯家。殷伯退伍以后在任丘宣传部工作,本来也有一个不错的未来,但在一次运动中受到了冲击,被关在五官淀村的一个黑屋里让他交待问题,殷伯一怒之下连夜出逃回家务农去了,改革开放后跑业务过上了好日子,曾经去山东找父亲也因为地址丢失而无奈而返。父亲和我们全家在河北受到了殷伯一家的细心照顾,我常听殷伯对父亲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最终我们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落户文安,父亲也在二零一二年过世。
    当大哥回故乡时看到二爷家珍藏的相片时,便拿回河北让殷伯看,殷伯眼睛里闪着泪花,他仿佛又回到了大上海那个火热的年代,充满了浓浓战友情兄弟情的难忘岁月。他仿佛又看到了自己和父亲意气风发的年青的面容,不禁感慨万千。于是殷伯拿着相片去影楼重新洗了好几张,准备留给自己的儿子好好保存……
    二零一七年春节,二爷打电话过来说:“那张照片,记得回家时带回来啊!我还要好好保存,好让后人知道这段感人的历史……”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14: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难忘那些年》

    文 / 陈杏梅

    过年了,家家饭桌上都是玉盘珍馐、美味佳肴应有尽有。肉的爽滑酥软,浓汁四溢;素的清淡可口、香甜脆嫩,味美而色佳。可吃饭的人似乎并不贪恋这“美色”蜻蜓点水般拨弄几下,便只剩了喝茶聊天。是,如今生活富足,哪个不是肚满肠肥,谁还会稀罕这个?看看当下,再想想曾经那些年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关于年,最初的记忆是坐在生产队大院里等着分肉,趁人不注意我捡起一个小肉渣偷偷地塞进嘴里,结果还是被发现了。他们打趣我:“妮儿,吃的啥?”我歪着脖儿,瞪着眼儿,捂着嘴儿,扯着嗓门儿大声喊:“枣!”一大帮子人哈哈地笑,羞的我把脸藏在母亲身后好半天也不敢出来,那个肉渣终归是没舍得往外吐。


    到了家,等把肉炖熟了,父亲切下来那么薄薄的一个片儿,放到我手里。我开心极了,就用掌心托着它,从东屋溜达到西屋,又从西屋溜达到东屋,一边走一边舔,就是舍不得吃。

    队里分肉按人头,算上我三口,也能分回五六斤,可我还有太爷太奶,爷爷去世早,父亲是长孙,老亲多,吃饭的也多。那么多的亲戚都指望这几斤肉去打点呢,他们又怎么舍得给女儿一大口。

    再大一点的记忆里是个辛酸的年。春节前,为了给我买双新棉鞋,母亲把家里的黄豆卖了,却只卖了五块钱。父亲拿着那五块钱进了供销社,拿起棉鞋又掂掂钱,琢磨了半天也没舍得给我买,却在回家的路上把钱丢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一次父亲却抱着我哭了一整天。


    再后来,年是腊月二十九晚上父亲洗猪头、猪下水(猪肠)的画卷。 八几年的时候猪肉才七八毛钱一斤,但还是吃不起很多,不过要是再能有一个猪头、一挂猪下水掺合着就可以过个肥年了。

    猪头可以拼出:猪耳朵、猪头肉、口条三样凉菜,这三样在那个年月可是招待客人的上等下酒菜。猪下水呢?虽然只有小肠和肥肠,却是即可凉拌又能热炒的;虽说有些膻气味儿可毕竟是腥儿,还是很受欢迎的。

    最可贵的是它长呀,一挂猪下水有十八米,除去招待客人还能有自己吃的,所以那时候过年就是盼望着父亲能买回猪头猪下水。


    买回的猪头先要去毛,父亲 把熔化了的松香倒在猪头上。等松香凝固了再一点点揭下来,松香滴不到的地方,就用火筷子烫。烧得通红的火筷子烫在猪头上会发出嗞嗞的声音,伴着一股子青烟糊臭味儿也蹿出来了,难闻得很!

    小时候最怕看猪头,那没有了身躯的家伙,两只耳朵耷拉着,半睁着眼睛,短短的白睫毛遮盖着黑眼珠,鼻子显得更长,大鼻孔朝天,嘴巴也张得老大,从它面前过,向来都是小跑,生怕它突然就会张着大口咬过来。

    父亲把清洗过的猪头从脑门中间劈开,将豆腐脑一样的猪脑舀进碗里。再把猪耳朵、猪舌头,猪头上的肉肉一样样剔下来,放到锅里冒,完了再煮,再熏。猪脑我是不吃的,因为父亲说过,吃了猪脑就会像猪一样的笨,可每次都不会扔,而每一次都会被妹妹吃掉,后来妹妹上学成绩不好,父亲就说她小时候猪脑吃多了。

    直到很大才明白,聪明与否跟猪脑没半毛钱关系,猪脑应该是猪身上最精华的部分,这样看妹妹还占了大便宜呢!

    弄完猪头,父亲就洗下水。洗下水是个既耗时又费力的脏活,没点耐性干不了。猪肠子外面裹着一层浮油,揭浮油可是个技术活,万一把肠子弄破了就真成一坨屎了,而那一小盆浮油庄稼人能吃上一整年。

    揭下浮油,洗完肠体,就该翻肠子了。翻肠子这活得俩人干,先要在每隔二三尺的肠体上从中间往两边捋,然后在捋干净的地方用线绳系上两个活结,并从俩结中间剪断。依次类推,就把肠体分成若干部分了。

    打开一段肠子的结,沿着一端一点一点往外翻,这期间会有很多粪便掉落下来,又脏又臭,非常恶心。当两端重合了就把底下那头倒过来,拿根高粱梃杆顺到肠子里面,从上往下灌水,这水得细流细流的灌,不能着急,更不能快。梃杆出来了肠子也就成功的翻了过来。然后就是一遍一遍的清洗,需要无数次。有时候父亲母亲要忙上一整夜。

    第二天早上醒来,缠绕成卷的肥肠像一个个油光光、圆滚滚的大泥鳅一动不动的趴在铁篦子上,泛着诱人的香味儿。我们姐仨宛若小燕,围着大铁篦子转圈,蹦跳,嬉笑。

    最嘴馋的二妹用指头捅捅肥肠又把指头塞进嘴里不停地吸吮着,哈喇子就顺着指头往外流。这时候父亲会很大方的拿起一颗肥肠,在菜板上切碎,盛进盘子,撒上葱花,淋上香油、醋,拌匀。那一刻我们兴奋极了,感觉刀切肠子的声音都是那么动听。

    我们举着筷子只等父亲一个令,便会风卷残云般吃起来,吃到手舞足蹈,吃到顺嘴流油,吃到父母眼角溢出了泪花,那份香甜,那种惬意,是这辈子再也遍寻不到的。

    后来,年真的变肥了!地里的庄稼能卖不少钱,父亲的塑料加工厂也有一大部分收入。每逢过年父亲总要买上好几十斤肉,切成大方块,铁锅满的都盖不上盖子。炒过糖色的肉块在锅里翻滚,金黄色的肉汤咕咕的冒着大泡,香味儿随着热气升腾起来,弥散到空气中飘的满屋满院都是,幸福的日子就像灶膛里的火焰越烧越旺。

    我们也不再守着大人炖肉,打着灯笼在大街上追着香味儿奔跑。那是终于可以大口吃肉的年。

    现在父亲老了,摆弄不了猪头、猪下水了,也不买很多肉了。他总是跟我们说:“少吃肉,多吃素,有益健康。”老头也学会了养生。今年春节,年近七十的父亲坐在太师椅上,手捧茶壶浅斟慢酌。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推杯换盏,脸上虽然沟壑纵横却神态怡然。

    他的心思我懂,那是艰难岁月里的守候;是苦尽甘来的满足;是儿孙绕膝的幸福。

    我在心里默念:愿永远都是这样的年!

    这些不一样的年像一部纪录片,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演绎着别样的情感,承载着几代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它让我们懂得什么是苦什么是甜,什么是生活,什么叫过年。
    文安县二中   陈杏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4 14: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父老乡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飞得再高,再远永远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村村落落,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那些善良朴实的父老乡亲。
            今年正月初三,五十五岁的栓子又回到了老家,他走街串巷给父辈的乡亲们挨家拜年,坐在火炕上,拉一拉家常,听一听父老乡亲们讲述,当年是他们一把米,一把面将他喂养大。
            栓子生在廊坊一个不大的村落,一条大河绕村由西向东流去,这条河叫赵王河(现在叫大清河),栓子是喝着赵王河的水,吃着古洼的粗粮,在善良的父老乡亲的抚爱和关怀下,他由一个柔弱的小生命长成一健壮男子汉。栓子这个名字也是乡亲们所起,大概是为了好养活吧!
             听乡亲们讲,栓子出生时正赶上三年饥荒,出生三个月,他母亲就得了大病,父亲带着母亲到处求医,本就贫穷的家这下更是紧上加紧。可怜这刚刚三个月的孩子,肚里没食每天哭闹不停。他的哭声撕扯着村子里每个做母亲的心,母爱大过于天,哺乳的母亲们主动敞开温暖的怀抱,把甘甜的乳汁送到栓子的嘴里,让他喝个够。从村东头吃到村西头,从村南吃到村北,无论是大娘的,还是大婶的,或是嫂子的,有时还有带孩子回娘家的姐姐们的,用善良的母爱,从自己孩子嘴里节省下来的奶水让给栓子吃个饱。
            一个月后,可恨的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母亲年轻的生命。
            父亲看着身边的几个孩子,再看看这个一贫如洗的家,真是欲哭无泪。栓子娘临终前和栓子爹商量好,将栓子送给一户好的人家,栓子爹一个人难以养活几个孩子,于是决定把刚四个月大的栓子送走。栓子娘去世第三天人家上门来接孩子。此时,栓子爹抱住栓子就是不放手,这样一个大男人竟嚎啕大哭起来,妻子刚刚离去,儿子又要送人,从今以后生死永别,一件件事情如刀子挖心一样的疼痛。哭声招来了街坊邻居,二爷爷闻声也来了,他气氛的质问栓子爹:“为什么把孩子送走?饿得死你吗?饿不死你,就饿不死他,乡亲们每人省下半口饭就能把孩子养活!”  说完又他对来人说:“孩子我们不送了,对不住了。”  来人只好空手而归。
            邻居王奶奶拿来一把玉米面。二大爷拿来两把白面,听说是他出嫁的姑娘捎来孝敬他的。李二婶拿来两把小米面,还带来一个用黑布缝制的漏斗,并嘱咐栓子爹,要把这些面掺和到一起,熬成稀粥后,再倒入黑布漏斗里来喂栓子吃。就这样东家一把米,西家一把面,栓子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家家如此贫困,艰难度日。冬天,婶子大娘们牵挂着栓子,拾给件补丁落补丁的衣裤,嫂子送来旧草鞋或带有黑洞洞的破棉鞋,就这样总算熬过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到上学的年龄了,栓子哥哥姐姐能到队里挣工分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有所好转,栓子爹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这可把栓子高兴的不得了。栓子上学脑子很聪明,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别看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身体健壮,翻起跟头比别的孩子翻的快了一些。中学没毕业就被一剧团挑选了去。
            后来,他在外边娶妻生子,把家也安在了城里,但他始终忘不了给予母爱和温暖父老乡亲。善良的父老乡亲以无私的关怀和抚慰滋养他长大,并让他感到父老乡亲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多少年过去,无论走到哪里,他永远忘不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忘不了一个土疙瘩上的父老乡亲对他的养育之恩,忘不了这里才是他的的根。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7:37: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父老乡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飞得再高再远,也永远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村村落落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那些善良朴实的父老乡亲。
    五十五岁的栓子每年春节都回老家看看,给街坊邻居拜拜年,和乡亲们拉一拉家常,听一听父老乡亲们讲述当年他们怎样一把米,一把面将自己喂养大。栓子生在廊坊一个不大的村落,一条大河绕村由西向东流去,这条河叫大清河。栓子是喝着大清河的水,吃着古洼的粗粮,在善良的父老乡亲的抚爱和关怀下,由一个柔弱的小生命长成一名健壮的男子汉。栓子这个名字也是乡亲们所起,大概是为了好养活吧!
    听乡亲们讲,栓子出生时正赶上三年饥荒。出生三个月,他母亲就得了大病,父亲带着母亲到处求医,本就贫穷的家这下更是紧上加紧。可怜这刚刚三个月的孩子,肚里没食每天哭闹不停。他的哭声撕扯着村子里每个做母亲的心。母爱大过天,哺乳的母亲们主动敞开温暖的怀抱,把甘甜的乳汁送到栓子的嘴里。从村东头吃到村西头,从村南吃到村北,无论是大娘的,还是大婶的,或是嫂子的,有时还有带孩子回娘家的姐姐们的,用善良的母爱,把自己孩子嘴里节省下来的奶水让给栓子吃个饱。
    可恨的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栓子母亲年轻的生命。
    父亲看着身边的几个孩子,再看看这个一贫如洗的家,真是欲哭无泪。栓子娘临终前和栓子爹商量好,将栓子送给一户好的人家。栓子爹一个人难以养活几个孩子,于是决定把刚四个月大的栓子送走。栓子娘去世第三天,人家上门来接孩子。此时,栓子爹抱住栓子就是不放手,这样一个大男人竟嚎啕大哭起来,妻子刚刚离去,儿子又要送人,从今以后生死永别,心如刀剜一样的疼痛。哭声招来了街坊邻居,二爷闻声也赶了过来,他气愤地质问栓子爹:“为什么把孩子送走?饿得死你吗?饿不死你,就饿不死他,乡亲们每人省下半口饭就能把孩子养活!”说完他又对来人说:“对不住了,孩子我们不送了。”来人只好空手而归。
    邻居王奶奶拿来一把玉米面。二大爷拿来两把白面,听说是他出嫁的姑娘捎来孝敬他的。李二婶拿来两把小米面,还带来一个用黑布缝制的漏斗,并嘱咐栓子爹,要把这些面掺和到一起,熬成稀粥,再倒入黑布漏斗里来喂栓子吃。就这样东家一把米,西家一把面,栓子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家家如此贫困,艰难度日。冬天,婶子大娘们牵挂着栓子,或给件补丁摞补丁的衣裤,或送来带有黑洞洞的破棉鞋,就这样总算熬过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到上学的年龄了,栓子哥哥姐姐能到队里挣工分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有所好转,栓子爹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这可把栓子高兴得不得了。栓子上学脑子很聪明,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别看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身体健壮,翻起跟头比别的孩子翻得都快。中学没毕业就被一剧团挑选了去。
    后来,他在外边娶妻生子,把家也安在了城里,但他始终忘不了给予他母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善良的父老乡亲以无私的关怀和抚慰滋养他长大,并让他感到父老乡亲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多少年过去了,无论走到哪里,他永远忘不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忘不了一个土疙瘩上的父老乡亲对他的养育之恩,忘不了这里才是他的根。
    ~~廊坊文安县大围河东洋町:吴淑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3: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冬的牵挂》
                   李恩学/文

            立冬了,转眼就要到供暖的日子,这几天,文安的天儿冷的邪乎。
            曾几何时,未曾成家的我,漂泊在外,忙着求学、忙着工作,每年在家的时间很短暂。但是不管我在哪里,每年立冬刹冷的时候,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问寒问暖,提醒我一定要多穿衣服,别冻着。不谙世事的我,当时不懂得其中的大爱,对母亲的提醒爱搭不理的,有时竟然还带有几分反感。现在回想起来,对母亲的歉疚很多。
            今天傍晌午,坐在办公室里的我,刚刚忙完手头的琐事,喝口茶水,润润嗓子,这才发现,屋里变得暖暖的,身体也暖暖的。原来,单位提前几天供暖了。忽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年近八十的她老人家,自己一个人住在老家平房里,生炉子了么?冷不冷啊?
            我随手抄起单位的座机,拨通了母亲的手机电话。“哎…”电话那头,母亲声音洪亮。我赶紧喊道“妈,我是小四儿。”是的,我必须赶紧报上名来,否则,妈妈会快速的挂掉电话。因为在平常日子里,不管我们姐弟5个谁回家去,都经常给妈妈“上课”,对妈妈千叮咛万嘱咐,重复着那些有时候自己都认为特别啰嗦的话,‘妈,只要不是你熟悉的人,给你打电话过来,说什么也不要相信,现在电信诈骗特别多。’我们这样嘱咐妈妈,为的就是不让她上当受骗。果然,母亲听到是我的声音,笑着说到,“这个号码我没存着,还以为是诈骗电话呢! 我就等着他说‘我公司……’我就挂电话呢。”
            看来母亲的“侦查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母亲79岁高龄,身体一直还好,就愿意一个人在老家住,不愿意打扰我们姐弟几个。
            我和母亲说,我县城的楼房供暖了,准备去接她过来住。母亲说,“我哪儿也不去,就自己住,这样自由、自在、随便。你大姐前两天还找个理由诓我去她家呢,我都没去。”
            哎!妈妈的意志实在是太坚定了!
            我问,“妈,那你现在干什么呢?”
            母亲笑着说,“我在村委会打悠秋呢(健身器材中的悬空健步走设施),我什么都不缺,一切都挺好的,你放心上班吧!”
            “好吧,妈,那你保重身体啊!”
            母亲宏亮的声音,爽朗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边。
            不知不觉中,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我在心里默默祝福母亲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放下电话,我拿起手机,给远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发了一条微信:“儿子,天凉了,多穿衣服注意保暖”。
            30多分钟后,儿子微信回复:“有一种冷,是你妈认为你冷。”
    文安县   李恩学/文     何万志/荐

    《我的父老乡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飞得再高再远,也永远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村村落落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那些善良朴实的父老乡亲。
    五十五岁的栓子每年春节都回老家看看,给街坊邻居拜拜年,和乡亲们拉一拉家常,听一听父老乡亲们讲述当年他们怎样一把米,一把面将自己喂养大。栓子生在廊坊一个不大的村落,一条大河绕村由西向东流去,这条河叫大清河。栓子是喝着大清河的水,吃着古洼的粗粮,在善良的父老乡亲的抚爱和关怀下,由一个柔弱的小生命长成一名健壮的男子汉。栓子这个名字也是乡亲们所起,大概是为了好养活吧!
    听乡亲们讲,栓子出生时正赶上三年饥荒。出生三个月,他母亲就得了大病,父亲带着母亲到处求医,本就贫穷的家这下更是紧上加紧。可怜这刚刚三个月的孩子,肚里没食每天哭闹不停。他的哭声撕扯着村子里每个做母亲的心。母爱大过天,哺乳的母亲们主动敞开温暖的怀抱,把甘甜的乳汁送到栓子的嘴里。从村东头吃到村西头,从村南吃到村北,无论是大娘的,还是大婶的,或是嫂子的,有时还有带孩子回娘家的姐姐们的,用善良的母爱,把自己孩子嘴里节省下来的奶水让给栓子吃个饱。
    可恨的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栓子母亲年轻的生命。
    父亲看着身边的几个孩子,再看看这个一贫如洗的家,真是欲哭无泪。栓子娘临终前和栓子爹商量好,将栓子送给一户好的人家。栓子爹一个人难以养活几个孩子,于是决定把刚四个月大的栓子送走。栓子娘去世第三天,人家上门来接孩子。此时,栓子爹抱住栓子就是不放手,这样一个大男人竟嚎啕大哭起来,妻子刚刚离去,儿子又要送人,从今以后生死永别,心如刀剜一样的疼痛。哭声招来了街坊邻居,二爷闻声也赶了过来,他气愤地质问栓子爹:“为什么把孩子送走?饿得死你吗?饿不死你,就饿不死他,乡亲们每人省下半口饭就能把孩子养活!”说完他又对来人说:“对不住了,孩子我们不送了。”来人只好空手而归。
    邻居王奶奶拿来一把玉米面。二大爷拿来两把白面,听说是他出嫁的姑娘捎来孝敬他的。李二婶拿来两把小米面,还带来一个用黑布缝制的漏斗,并嘱咐栓子爹,要把这些面掺和到一起,熬成稀粥,再倒入黑布漏斗里来喂栓子吃。就这样东家一把米,西家一把面,栓子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家家如此贫困,艰难度日。冬天,婶子大娘们牵挂着栓子,或给件补丁摞补丁的衣裤,或送来带有黑洞洞的破棉鞋,就这样总算熬过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到上学的年龄了,栓子哥哥姐姐能到队里挣工分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有所好转,栓子爹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这可把栓子高兴得不得了。栓子上学脑子很聪明,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别看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身体健壮,翻起跟头比别的孩子翻得都快。中学没毕业就被一剧团挑选了去。
    后来,他在外边娶妻生子,把家也安在了城里,但他始终忘不了给予他母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善良的父老乡亲以无私的关怀和抚慰滋养他长大,并让他感到父老乡亲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多少年过去了,无论走到哪里,他永远忘不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忘不了一个土疙瘩上的父老乡亲对他的养育之恩,忘不了这里才是他的根。
    ~~廊坊文安县大围河东洋町:吴淑君

    《难忘那些年》

    文 / 陈杏梅

    过年了,家家饭桌上都是玉盘珍馐、美味佳肴应有尽有。肉的爽滑酥软,浓汁四溢;素的清淡可口、香甜脆嫩,味美而色佳。可吃饭的人似乎并不贪恋这“美色”蜻蜓点水般拨弄几下,便只剩了喝茶聊天。是,如今生活富足,哪个不是肚满肠肥,谁还会稀罕这个?看看当下,再想想曾经那些年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关于年,最初的记忆是坐在生产队大院里等着分肉,趁人不注意我捡起一个小肉渣偷偷地塞进嘴里,结果还是被发现了。他们打趣我:“妮儿,吃的啥?”我歪着脖儿,瞪着眼儿,捂着嘴儿,扯着嗓门儿大声喊:“枣!”一大帮子人哈哈地笑,羞的我把脸藏在母亲身后好半天也不敢出来,那个肉渣终归是没舍得往外吐。


    到了家,等把肉炖熟了,父亲切下来那么薄薄的一个片儿,放到我手里。我开心极了,就用掌心托着它,从东屋溜达到西屋,又从西屋溜达到东屋,一边走一边舔,就是舍不得吃。

    队里分肉按人头,算上我三口,也能分回五六斤,可我还有太爷太奶,爷爷去世早,父亲是长孙,老亲多,吃饭的也多。那么多的亲戚都指望这几斤肉去打点呢,他们又怎么舍得给女儿一大口。

    再大一点的记忆里是个辛酸的年。春节前,为了给我买双新棉鞋,母亲把家里的黄豆卖了,却只卖了五块钱。父亲拿着那五块钱进了供销社,拿起棉鞋又掂掂钱,琢磨了半天也没舍得给我买,却在回家的路上把钱丢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一次父亲却抱着我哭了一整天。


    再后来,年是腊月二十九晚上父亲洗猪头、猪下水(猪肠)的画卷。 八几年的时候猪肉才七八毛钱一斤,但还是吃不起很多,不过要是再能有一个猪头、一挂猪下水掺合着就可以过个肥年了。

    猪头可以拼出:猪耳朵、猪头肉、口条三样凉菜,这三样在那个年月可是招待客人的上等下酒菜。猪下水呢?虽然只有小肠和肥肠,却是即可凉拌又能热炒的;虽说有些膻气味儿可毕竟是腥儿,还是很受欢迎的。

    最可贵的是它长呀,一挂猪下水有十八米,除去招待客人还能有自己吃的,所以那时候过年就是盼望着父亲能买回猪头猪下水。


    买回的猪头先要去毛,父亲 把熔化了的松香倒在猪头上。等松香凝固了再一点点揭下来,松香滴不到的地方,就用火筷子烫。烧得通红的火筷子烫在猪头上会发出嗞嗞的声音,伴着一股子青烟糊臭味儿也蹿出来了,难闻得很!

    小时候最怕看猪头,那没有了身躯的家伙,两只耳朵耷拉着,半睁着眼睛,短短的白睫毛遮盖着黑眼珠,鼻子显得更长,大鼻孔朝天,嘴巴也张得老大,从它面前过,向来都是小跑,生怕它突然就会张着大口咬过来。

    父亲把清洗过的猪头从脑门中间劈开,将豆腐脑一样的猪脑舀进碗里。再把猪耳朵、猪舌头,猪头上的肉肉一样样剔下来,放到锅里冒,完了再煮,再熏。猪脑我是不吃的,因为父亲说过,吃了猪脑就会像猪一样的笨,可每次都不会扔,而每一次都会被妹妹吃掉,后来妹妹上学成绩不好,父亲就说她小时候猪脑吃多了。

    直到很大才明白,聪明与否跟猪脑没半毛钱关系,猪脑应该是猪身上最精华的部分,这样看妹妹还占了大便宜呢!

    弄完猪头,父亲就洗下水。洗下水是个既耗时又费力的脏活,没点耐性干不了。猪肠子外面裹着一层浮油,揭浮油可是个技术活,万一把肠子弄破了就真成一坨屎了,而那一小盆浮油庄稼人能吃上一整年。

    揭下浮油,洗完肠体,就该翻肠子了。翻肠子这活得俩人干,先要在每隔二三尺的肠体上从中间往两边捋,然后在捋干净的地方用线绳系上两个活结,并从俩结中间剪断。依次类推,就把肠体分成若干部分了。

    打开一段肠子的结,沿着一端一点一点往外翻,这期间会有很多粪便掉落下来,又脏又臭,非常恶心。当两端重合了就把底下那头倒过来,拿根高粱梃杆顺到肠子里面,从上往下灌水,这水得细流细流的灌,不能着急,更不能快。梃杆出来了肠子也就成功的翻了过来。然后就是一遍一遍的清洗,需要无数次。有时候父亲母亲要忙上一整夜。

    第二天早上醒来,缠绕成卷的肥肠像一个个油光光、圆滚滚的大泥鳅一动不动的趴在铁篦子上,泛着诱人的香味儿。我们姐仨宛若小燕,围着大铁篦子转圈,蹦跳,嬉笑。

    最嘴馋的二妹用指头捅捅肥肠又把指头塞进嘴里不停地吸吮着,哈喇子就顺着指头往外流。这时候父亲会很大方的拿起一颗肥肠,在菜板上切碎,盛进盘子,撒上葱花,淋上香油、醋,拌匀。那一刻我们兴奋极了,感觉刀切肠子的声音都是那么动听。

    我们举着筷子只等父亲一个令,便会风卷残云般吃起来,吃到手舞足蹈,吃到顺嘴流油,吃到父母眼角溢出了泪花,那份香甜,那种惬意,是这辈子再也遍寻不到的。

    后来,年真的变肥了!地里的庄稼能卖不少钱,父亲的塑料加工厂也有一大部分收入。每逢过年父亲总要买上好几十斤肉,切成大方块,铁锅满的都盖不上盖子。炒过糖色的肉块在锅里翻滚,金黄色的肉汤咕咕的冒着大泡,香味儿随着热气升腾起来,弥散到空气中飘的满屋满院都是,幸福的日子就像灶膛里的火焰越烧越旺。

    我们也不再守着大人炖肉,打着灯笼在大街上追着香味儿奔跑。那是终于可以大口吃肉的年。

    现在父亲老了,摆弄不了猪头、猪下水了,也不买很多肉了。他总是跟我们说:“少吃肉,多吃素,有益健康。”老头也学会了养生。今年春节,年近七十的父亲坐在太师椅上,手捧茶壶浅斟慢酌。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推杯换盏,脸上虽然沟壑纵横却神态怡然。

    他的心思我懂,那是艰难岁月里的守候;是苦尽甘来的满足;是儿孙绕膝的幸福。

    我在心里默念:愿永远都是这样的年!

    这些不一样的年像一部纪录片,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演绎着别样的情感,承载着几代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它让我们懂得什么是苦什么是甜,什么是生活,什么叫过年。
    文安县二中   陈杏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13:48:06 | 显示全部楼层
    《立冬的牵挂》
                   李恩学/文

            立冬了,转眼就要到供暖的日子,这几天,文安的天儿冷的邪乎。
            曾几何时,未曾成家的我,漂泊在外,忙着求学、忙着工作,每年在家的时间很短暂。但是不管我在哪里,每年立冬刹冷的时候,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问寒问暖,提醒我一定要多穿衣服,别冻着。不谙世事的我,当时不懂得其中的大爱,对母亲的提醒爱搭不理的,有时竟然还带有几分反感。现在回想起来,对母亲的歉疚很多。
            今天傍晌午,坐在办公室里的我,刚刚忙完手头的琐事,喝口茶水,润润嗓子,这才发现,屋里变得暖暖的,身体也暖暖的。原来,单位提前几天供暖了。忽然,我想起了我的母亲,年近八十的她老人家,自己一个人住在老家平房里,生炉子了么?冷不冷啊?
            我随手抄起单位的座机,拨通了母亲的手机电话。“哎…”电话那头,母亲声音洪亮。我赶紧喊道“妈,我是小四儿。”是的,我必须赶紧报上名来,否则,妈妈会快速的挂掉电话。因为在平常日子里,不管我们姐弟5个谁回家去,都经常给妈妈“上课”,对妈妈千叮咛万嘱咐,重复着那些有时候自己都认为特别啰嗦的话,‘妈,只要不是你熟悉的人,给你打电话过来,说什么也不要相信,现在电信诈骗特别多。’我们这样嘱咐妈妈,为的就是不让她上当受骗。果然,母亲听到是我的声音,笑着说到,“这个号码我没存着,还以为是诈骗电话呢! 我就等着他说‘我公司……’我就挂电话呢。”
            看来母亲的“侦查能力”也在日益增强。
            母亲79岁高龄,身体一直还好,就愿意一个人在老家住,不愿意打扰我们姐弟几个。
            我和母亲说,我县城的楼房供暖了,准备去接她过来住。母亲说,“我哪儿也不去,就自己住,这样自由、自在、随便。你大姐前两天还找个理由诓我去她家呢,我都没去。”
            哎!妈妈的意志实在是太坚定了!
            我问,“妈,那你现在干什么呢?”
            母亲笑着说,“我在村委会打悠秋呢(健身器材中的悬空健步走设施),我什么都不缺,一切都挺好的,你放心上班吧!”
            “好吧,妈,那你保重身体啊!”
            母亲宏亮的声音,爽朗的笑声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边。
            不知不觉中,我的眼眶有些湿润了!
            我在心里默默祝福母亲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放下电话,我拿起手机,给远在外地上大学的儿子发了一条微信:“儿子,天凉了,多穿衣服注意保暖”。
            30多分钟后,儿子微信回复:“有一种冷,是你妈认为你冷。”
    文安县   李恩学/文     何万志/荐

    《我的父老乡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无论飞得再高再远,也永远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家乡的村村落落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有那些善良朴实的父老乡亲。
    五十五岁的栓子每年春节都回老家看看,给街坊邻居拜拜年,和乡亲们拉一拉家常,听一听父老乡亲们讲述当年他们怎样一把米,一把面将自己喂养大。栓子生在廊坊一个不大的村落,一条大河绕村由西向东流去,这条河叫大清河。栓子是喝着大清河的水,吃着古洼的粗粮,在善良的父老乡亲的抚爱和关怀下,由一个柔弱的小生命长成一名健壮的男子汉。栓子这个名字也是乡亲们所起,大概是为了好养活吧!
    听乡亲们讲,栓子出生时正赶上三年饥荒。出生三个月,他母亲就得了大病,父亲带着母亲到处求医,本就贫穷的家这下更是紧上加紧。可怜这刚刚三个月的孩子,肚里没食每天哭闹不停。他的哭声撕扯着村子里每个做母亲的心。母爱大过天,哺乳的母亲们主动敞开温暖的怀抱,把甘甜的乳汁送到栓子的嘴里。从村东头吃到村西头,从村南吃到村北,无论是大娘的,还是大婶的,或是嫂子的,有时还有带孩子回娘家的姐姐们的,用善良的母爱,把自己孩子嘴里节省下来的奶水让给栓子吃个饱。
    可恨的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栓子母亲年轻的生命。
    父亲看着身边的几个孩子,再看看这个一贫如洗的家,真是欲哭无泪。栓子娘临终前和栓子爹商量好,将栓子送给一户好的人家。栓子爹一个人难以养活几个孩子,于是决定把刚四个月大的栓子送走。栓子娘去世第三天,人家上门来接孩子。此时,栓子爹抱住栓子就是不放手,这样一个大男人竟嚎啕大哭起来,妻子刚刚离去,儿子又要送人,从今以后生死永别,心如刀剜一样的疼痛。哭声招来了街坊邻居,二爷闻声也赶了过来,他气愤地质问栓子爹:“为什么把孩子送走?饿得死你吗?饿不死你,就饿不死他,乡亲们每人省下半口饭就能把孩子养活!”说完他又对来人说:“对不住了,孩子我们不送了。”来人只好空手而归。
    邻居王奶奶拿来一把玉米面。二大爷拿来两把白面,听说是他出嫁的姑娘捎来孝敬他的。李二婶拿来两把小米面,还带来一个用黑布缝制的漏斗,并嘱咐栓子爹,要把这些面掺和到一起,熬成稀粥,再倒入黑布漏斗里来喂栓子吃。就这样东家一把米,西家一把面,栓子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家家如此贫困,艰难度日。冬天,婶子大娘们牵挂着栓子,或给件补丁摞补丁的衣裤,或送来带有黑洞洞的破棉鞋,就这样总算熬过一个冬天又一个冬天。到上学的年龄了,栓子哥哥姐姐能到队里挣工分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有所好转,栓子爹给他做了一身新衣服,这可把栓子高兴得不得了。栓子上学脑子很聪明,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他。别看他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身体健壮,翻起跟头比别的孩子翻得都快。中学没毕业就被一剧团挑选了去。
    后来,他在外边娶妻生子,把家也安在了城里,但他始终忘不了给予他母爱和温暖的父老乡亲。善良的父老乡亲以无私的关怀和抚慰滋养他长大,并让他感到父老乡亲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多少年过去了,无论走到哪里,他永远忘不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忘不了一个土疙瘩上的父老乡亲对他的养育之恩,忘不了这里才是他的根。
    ~~廊坊文安县大围河东洋町:吴淑君

    《难忘那些年》

    文 / 陈杏梅

    过年了,家家饭桌上都是玉盘珍馐、美味佳肴应有尽有。肉的爽滑酥软,浓汁四溢;素的清淡可口、香甜脆嫩,味美而色佳。可吃饭的人似乎并不贪恋这“美色”蜻蜓点水般拨弄几下,便只剩了喝茶聊天。是,如今生活富足,哪个不是肚满肠肥,谁还会稀罕这个?看看当下,再想想曾经那些年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

    关于年,最初的记忆是坐在生产队大院里等着分肉,趁人不注意我捡起一个小肉渣偷偷地塞进嘴里,结果还是被发现了。他们打趣我:“妮儿,吃的啥?”我歪着脖儿,瞪着眼儿,捂着嘴儿,扯着嗓门儿大声喊:“枣!”一大帮子人哈哈地笑,羞的我把脸藏在母亲身后好半天也不敢出来,那个肉渣终归是没舍得往外吐。


    到了家,等把肉炖熟了,父亲切下来那么薄薄的一个片儿,放到我手里。我开心极了,就用掌心托着它,从东屋溜达到西屋,又从西屋溜达到东屋,一边走一边舔,就是舍不得吃。

    队里分肉按人头,算上我三口,也能分回五六斤,可我还有太爷太奶,爷爷去世早,父亲是长孙,老亲多,吃饭的也多。那么多的亲戚都指望这几斤肉去打点呢,他们又怎么舍得给女儿一大口。

    再大一点的记忆里是个辛酸的年。春节前,为了给我买双新棉鞋,母亲把家里的黄豆卖了,却只卖了五块钱。父亲拿着那五块钱进了供销社,拿起棉鞋又掂掂钱,琢磨了半天也没舍得给我买,却在回家的路上把钱丢了,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一次父亲却抱着我哭了一整天。


    再后来,年是腊月二十九晚上父亲洗猪头、猪下水(猪肠)的画卷。 八几年的时候猪肉才七八毛钱一斤,但还是吃不起很多,不过要是再能有一个猪头、一挂猪下水掺合着就可以过个肥年了。

    猪头可以拼出:猪耳朵、猪头肉、口条三样凉菜,这三样在那个年月可是招待客人的上等下酒菜。猪下水呢?虽然只有小肠和肥肠,却是即可凉拌又能热炒的;虽说有些膻气味儿可毕竟是腥儿,还是很受欢迎的。

    最可贵的是它长呀,一挂猪下水有十八米,除去招待客人还能有自己吃的,所以那时候过年就是盼望着父亲能买回猪头猪下水。


    买回的猪头先要去毛,父亲 把熔化了的松香倒在猪头上。等松香凝固了再一点点揭下来,松香滴不到的地方,就用火筷子烫。烧得通红的火筷子烫在猪头上会发出嗞嗞的声音,伴着一股子青烟糊臭味儿也蹿出来了,难闻得很!

    小时候最怕看猪头,那没有了身躯的家伙,两只耳朵耷拉着,半睁着眼睛,短短的白睫毛遮盖着黑眼珠,鼻子显得更长,大鼻孔朝天,嘴巴也张得老大,从它面前过,向来都是小跑,生怕它突然就会张着大口咬过来。

    父亲把清洗过的猪头从脑门中间劈开,将豆腐脑一样的猪脑舀进碗里。再把猪耳朵、猪舌头,猪头上的肉肉一样样剔下来,放到锅里冒,完了再煮,再熏。猪脑我是不吃的,因为父亲说过,吃了猪脑就会像猪一样的笨,可每次都不会扔,而每一次都会被妹妹吃掉,后来妹妹上学成绩不好,父亲就说她小时候猪脑吃多了。

    直到很大才明白,聪明与否跟猪脑没半毛钱关系,猪脑应该是猪身上最精华的部分,这样看妹妹还占了大便宜呢!

    弄完猪头,父亲就洗下水。洗下水是个既耗时又费力的脏活,没点耐性干不了。猪肠子外面裹着一层浮油,揭浮油可是个技术活,万一把肠子弄破了就真成一坨屎了,而那一小盆浮油庄稼人能吃上一整年。

    揭下浮油,洗完肠体,就该翻肠子了。翻肠子这活得俩人干,先要在每隔二三尺的肠体上从中间往两边捋,然后在捋干净的地方用线绳系上两个活结,并从俩结中间剪断。依次类推,就把肠体分成若干部分了。

    打开一段肠子的结,沿着一端一点一点往外翻,这期间会有很多粪便掉落下来,又脏又臭,非常恶心。当两端重合了就把底下那头倒过来,拿根高粱梃杆顺到肠子里面,从上往下灌水,这水得细流细流的灌,不能着急,更不能快。梃杆出来了肠子也就成功的翻了过来。然后就是一遍一遍的清洗,需要无数次。有时候父亲母亲要忙上一整夜。

    第二天早上醒来,缠绕成卷的肥肠像一个个油光光、圆滚滚的大泥鳅一动不动的趴在铁篦子上,泛着诱人的香味儿。我们姐仨宛若小燕,围着大铁篦子转圈,蹦跳,嬉笑。

    最嘴馋的二妹用指头捅捅肥肠又把指头塞进嘴里不停地吸吮着,哈喇子就顺着指头往外流。这时候父亲会很大方的拿起一颗肥肠,在菜板上切碎,盛进盘子,撒上葱花,淋上香油、醋,拌匀。那一刻我们兴奋极了,感觉刀切肠子的声音都是那么动听。

    我们举着筷子只等父亲一个令,便会风卷残云般吃起来,吃到手舞足蹈,吃到顺嘴流油,吃到父母眼角溢出了泪花,那份香甜,那种惬意,是这辈子再也遍寻不到的。

    后来,年真的变肥了!地里的庄稼能卖不少钱,父亲的塑料加工厂也有一大部分收入。每逢过年父亲总要买上好几十斤肉,切成大方块,铁锅满的都盖不上盖子。炒过糖色的肉块在锅里翻滚,金黄色的肉汤咕咕的冒着大泡,香味儿随着热气升腾起来,弥散到空气中飘的满屋满院都是,幸福的日子就像灶膛里的火焰越烧越旺。

    我们也不再守着大人炖肉,打着灯笼在大街上追着香味儿奔跑。那是终于可以大口吃肉的年。

    现在父亲老了,摆弄不了猪头、猪下水了,也不买很多肉了。他总是跟我们说:“少吃肉,多吃素,有益健康。”老头也学会了养生。今年春节,年近七十的父亲坐在太师椅上,手捧茶壶浅斟慢酌。笑眯眯地看着我们推杯换盏,脸上虽然沟壑纵横却神态怡然。

    他的心思我懂,那是艰难岁月里的守候;是苦尽甘来的满足;是儿孙绕膝的幸福。

    我在心里默念:愿永远都是这样的年!

    这些不一样的年像一部纪录片,见证着岁月的沧桑,演绎着别样的情感,承载着几代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它让我们懂得什么是苦什么是甜,什么是生活,什么叫过年。
    文安县二中   陈杏梅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3-5 11:0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心公益   乐于助人》
                       ( 宣讲稿 )
            我是文安县的一名退休教师。我从教师岗位退下来后,加入公益团队,当上了志愿者。做了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
            2010年,我村“再障”少女何姗姗,骨髓配型成功,手术费至少需用40万元。高昂的费用阻挡了少女生命的延续。我得知后,心急如焚,同他家人及村干部一起,找民政部门,找企业老板,找红十字会……四处奔波,寻求救助。并在网上发贴,随后由市红十字会、报社电台、论坛网站,共同参与的大型捐款活动迅速地展开。各界爱心人士共捐款10多万元,延续了孩子的生命。
            2014年春,我参与了“善行滩里,道德家园”的创建活动。走村入户,采访道德模范,报道先进事迹。向广大村民宣讲创建道德家园的重要性,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改变让我倍感欣慰,他们夫妻和睦,团结邻里,孝顺老人。同时我的行为也得到了人们的赞扬,特别是一些老人,说我真的是做了一件大善事。通过这个活动我知道我还有用,我暗下决心要以百倍的努力来为我们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不幸的是,2014年10月1日,我患脑血栓住进静海县医院,由于治疗及时,没留下明显的后遗症。治疗过程中,查出了严重的先心病。医生说我能活到这个岁数已是奇迹,要及早手术。
            一个月后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做了开胸手术。术后,我身体素质大大下降,免疫力弱,时常犯病,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读书看报写文章与人交流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医生让我平躺3个月。这种情况下,我还时刻关注着善行滩里道德家园的建设。出院没几天,我就背着家人偷偷地上网写作。老伴发现后,气得拔下了电脑电源插座,蹦着高儿冲我嚷:  “你不要命了!还想活吗?  你怎么就不知道珍惜呢?到底哪个重要?” 我知道老伴是关爱我,就心平气和地跟她解释:“你別生气,我知道身体重要,可是现在还有好多正在生死关上煎熬的人,需要我们拉一把,你能见死不救吗?你不让我上网,会把我闷死的。”就这样软磨硬抗,老伴儿也拿我没辙。
            2016年春天,公益团队通过义演活动,呼吁更多的人为安里屯村血液病儿童何智筹集善款。当时我忍着胃痛乘车60里赶到现场,献上了我和文友们的爱心。回家后,我病情加重,但还坚持着写出了这一公益活动的报道,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救援的队伍中来。
            我作为我县青年志愿者艺术团的特约编辑,多次参加爱心公益活动。带头捐款,记录款项,朗诵诗歌。先后救助了因液化气爆炸,重度烧伤李建红母女、患红斑狼疮的小浩东、患淋巴瘤的小紫帅等,使他们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使将要破碎的家庭得以团圆。我融入其中,被爱感染,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倍感欣慰。
            除此之外,我还义务为文友们整理、代笔、修改、推荐文章,激励了文友们的创作热情,30多名文友的近百篇文章在我的推荐下在各级报刊上发表,我被誉为“文学伯乐”。
            为了改好一篇文章,我几乎到了“痴狂”的程度,走路在想,吃饭在想,就算是睡觉的时候都会在思考。只要有了写作灵感,就及时捕捉,不管当时做什么,也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老伴儿说我是“神经病”,一天总是写写写,又不能当饭吃,图什么?我说,干这事,我充实,我快乐!在我的影响下,现在老伴成了我第一读者,还帮我审稿。     
            我想,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是索取,而是奉献!大地之所以美丽,不仅仅是因为有鲜花的装饰,更是因为有一棵棵小草的点缀。我愿做这样的一棵小草,不为其他,只想为广阔的大地添一抹绿。
                文/何万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11-28 04:15 , Processed in 0.0615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