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的票据圈喧嚣一片。不久前,银监会对票据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了风险提示,随即业界议论持续发酵。大家最为担心的是,票据业务的主要模式都被监管层点名,今年放开手脚做业务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 七类风险 只要存在不合规现象,监管层就会持续进行整顿治理。票据业务更不例外,从业者的形容是,“年年说、年年查”。银监会最新的检查结果是,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业务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不审慎行为,并相应做出七类风险提示。 根据银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下称《通知》),七类风险分别为: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通过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扰乱市场秩序;贷款与贴现相互腾挪,掩盖信用风险;创新“票据代理”规避监管要求;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为他行隐匿、消减信贷规模提供“通道”,违规经营问题突出。 分析认为,由于《通知》将票据市场所存在的问题悉数提及,理论上今后机构开展票据业务,很难通过“创新”业务模式绕开这些问题。这有别于过往,虽然监管层的整肃从未间断,但向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例如在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方面。早在2012年银监会就曾发文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业务的办理权限收紧。收紧后,原则上只有总行和经授权的分行,才能开办转贴现、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业务,而支行或一线经营单位,只能做票据承兑和直贴业务。但截至目前,部分银行仍存在未实行专营部门集中审批、分支机构办理同业票据业务、会计处理不集中以及违规办理商业承兑汇票买入返售业务等问题。为此,《通知》要求严格按业务权限、交易对手准入清单和同业授信额度开展同业票据业务。 又如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事实上,与中介合作违规贴现的问题早在2013年银监会就曾要求重点排查,但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中介合作,离行离柜大量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贴现。 有统计显示,仅2015年下半年起,就有深圳、上海、江苏、福建、浙江等29个地区的银监局及部分银监分局公布了365份处罚决定书,涉及上百家银行。处罚事由涵盖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承兑业务、违规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对交易合同审核不严以及贷后管理不到位等。 为此,《通知》还要求各地银监局加大监督与检查力度。未来,业务开展势必受到影响,“如果年初就进行检查,对今年的业务走势影响更大。”一位从业人士称。尽管情绪上有些悲观,但业者并未对银监会提及的七类风险进行“辩护”。他们认为,开票企业所开的票据很多是用来套利资金,是在金融体系转圈的资金,票据为资金的内部寄生提供了通道,银监会的风险提示是对票据回归到流通领域的又一次纠正,是票据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全口径纳入 对于近年来票据业务频繁暴露出的风险,银监会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要求。例如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低风险”业务全口径纳入统一授信范围,不得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业务,严格按照业务权限、交易对手准入清单和同业授信额度开展同业票据业务。 业内认为,“低风险”业务,是监管层对票据业务的定位。但目前部分银行及市场主体对票据业务的定位远远不止“低风险”。例如目前部分中介机构通过网络平台募集资金,参与票据业务,可能也超过了“低风险”的标准。未来,全口径纳入统一授信范围后,低风险业务将占用规模,相应地,机构做票的成本将提高,特别是做市商的成本,或将引发做市商近期调节规模及模式,改变定价规则。 与此同时,《通知》还严禁银行员工和机构参与各类票据中介和资金掮客活动,严禁“倒打款”。可以肯定的是,将对中介开展业务产生不小的冲击,同时,目前主流的带行、租同业户错配等都将在短期内受到监管影响,特别是对于包括互联网平台在内的票据中介机构的影响更大。 “过去两年,票据理财市场快速发展,开展票据理财的平台越来越多,除了专业票据理财平台金银猫等,还包括互联网理财平台京东金融、苏宁理财等。”2015年在利率下调的大环境下,个别票据理财仍然维持着较高收益,6%以上还比较常见,目前票据理财平台参差不齐,行业监管不到位,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弊端。 此外,在完善绩效考核,严防资金空转方面,《通知》要求绩效考核要和服务实体经济挂钩,同时防止利用票据调节经营指标和业绩收入,违规造成资金空转。 总体而言, 票据认为《通知》的下发将对今年的票据价格走势产生负面影响,或将引发票据利率上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