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被医生宣布“肾虚”的一刻,都是一脸“懵圈”的表情,好像医生突然说出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这都是缺乏中医养生的基础知识造成的。其实“肾虚”与否,我们身上从头到脚,都写的明明白白。只是我们自己“睁眼儿瞎”,视而不见罢了。 中医非常讲究“望闻问切”,看肾的虚实,自然也是一望而知。对于一个专业的中医师,您的肾虚不虚,一眼就看出来了。您自己的肾,自己的身体,自己反而“看不见”、“知不道”,是不是太说不过去了。下面,就让我们来“借您一双中医的慧眼吧”。 一看头发 中医讲:“肾,其华在发”。“华”和“花”在古代是通用的,就是说:头发就像是“肾之花”。人的一生,头发的变化很大。发色、发质、光泽,都是大写的“肾的兴衰史”。 给孩子做过“胎毛笔”的朋友,肯定印象很深,小婴儿就连头发都是“萌萌哒”,发丝细细弱弱的,因为中医讲:幼儿“肾气未充”。随着孩子长大,肾气充盈,发色才越来越黑,发质也越来越好。 尤其是少年时期,发量最多。这时候的男孩子们,头发厚厚的,象一个圆溜溜的黑色小蘑菇。发丝毛茸茸的,就像会跳舞一样,韧性、弹性十足。头发乌黑、浓密、柔顺,发亮有光泽,发质也达到人生的巅峰。 但随着人的成年,肾气的“泄露”和消耗,头发开始由盛转衰。发质越来越差,逐渐变弱、变细、变脆、干枯、分叉。发色也开始发黄、变灰、变白。最后直至脱落,如同晚秋的落叶,一去不返。“肾之花”枯萎凋零,追随肾气的衰竭,完成“头发的一生”。 二看眼睛 然后是眼睛,《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前面讲了:“肾主骨”,“骨之精为瞳子”的意思,就是肾中精气的虚实,会集中彰显在眼睛的瞳孔中。 因此,在中医眼周的“五轮”中,瞳孔分属于肾,神色与视觉都与肾的虚实相关。您是神采奕奕,还是没精打采,都能从瞳孔中看出来。光靠戴“美瞳”是没用的,只会看到“死鱼眼”。且“肾主水”,肾虚水液代谢障碍,就会出现眼周水肿、黑眼圈。 三看牙齿 接着说牙齿,中医讲:“齿为骨之余”。也就是说:只有骨髓有余,才能生养牙齿。那么,谁能帮你“骨有余”呢?《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讲的很清楚:“肾主骨。”由于婴幼儿“肾气未充”,所以,你看小婴儿一生下来,全都是“无牙子”。 也就是说,肾本身如果旺旺的,才有余力,来填充牙齿的营养所需。反之,如果人的肾虚了,自顾不暇了,对牙齿的补给,也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牙齿也就“无根可依”了,就会日渐松动,甚至于脱落,就又成“无牙子”了。 四看耳朵 接下来是耳朵,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耳大肾大,耳小肾小”的说法。因为耳朵与肾关系密切,所以,在中国古老的“面相学”中,对“耳相”一直都非常重视。比如:耳朵肉薄者,肾气不足,体弱力衰;耳色青黑者,肝肾虚弱,筋骨不佳等等。 中医讲:“肾开窍于耳”。一方面,表现为耳朵的外在形态。耳色粉红、有光泽,圆润、肥大、饱满,表示肾健康。耳色暗淡、无光泽、萎缩、瘦小、枯燥、斑点、褶皱,则说明肾的功能不好。极度肾虚衰竭的病人,甚至会出现耳朵焦黑的情况。 “肾开窍于耳”的另一方面,还表现在耳朵的内在功能,也就是“听力”。肾虚的人,会出现耳鸣,耳朵中鸣叫如蝉,嗡嗡作响,听力减弱变差。你看老年人肾虚之后,很多人都变得“耳背”了。更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耳聋”,完全失去听力功能。 总之,我们要学会看自己,看肾的苦乐兴衰,还要学会看别人。比如“人生大事”:“肾”强力壮,才能相守一辈子。挑男、女朋友可是非同儿戏,“一走眼,误终身”呀。都说现在是“看脸”的时代,您看脸时,都看见什么了?不会光看“真假双眼皮儿”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