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12161|回复: 6

读书、赠书——《道德经全解》《薄伽梵歌全解》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2-15 18: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感恩十方 于 2013-1-18 18:56 编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uFfkoi2hHQ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DQxNzEy.html

我们的梦想——将从小到大积攒的压岁钱和零花钱来做赠书的公益活动,把老师讲著的《道德经全解》和《薄伽梵歌全解》各100套赠送给全国——两岸三地喜欢研究东方传统文化——道德经和薄伽梵歌的学者们。以唤醒人们:重新认识老子,重新认识中国传统的国粹文化和东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历史,重新认识中华民族龙图腾文化,重新认识人类的上古文明。

《道德经全解》这部书能够提振民族精神,能够有利于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及民心向归,让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国粹文化,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重新认识中国的古典哲学、数万年的文明史、古典文学、天文地理与易等,重新认识老子的《道德经》,并弘扬我们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道德经全解》这部书中,作者通过析字的方式,将其中的重点字溯源至甲骨文,通过对文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来作深入详细的剖析,以此来还原老子的哲学思想,透析道德五千言;作者于阐释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过程中把千年不解之谜的河图、洛书、天干、地支、伏羲八卦都破译了出来,让中国的上古文明文化得以再现;作者还结合了古今中外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将《道德经》里的三百多条规律(其中包括三十多条自然运化规律,一百多条社会发展规律,一百条生命运化法则、身心活动规律、健康成长规律)都揭示了出来。

《道德经全解》站在自然道德观的高度,站在道、自然、社会和人之同一性和统一体的高度,对《道德经》这部古智慧经典进行了全面、综合、整体、辩证的注释和解析,可以说是一部介绍古今中外自然知识与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
《薄伽梵歌》不仅是古印度的《道德经》,还是人类智慧文明史的一部分,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薄伽梵歌全解》通过优美的“译文”与深入、全面的“释义”,引导人们学习《薄伽梵歌》蕴涵的文学创造性、传承教育性和智慧性,还原掩藏在其浪漫化、象征性表达下的智慧原义,并以中印智慧文化相互融通、相互印证的方式,将《薄伽梵歌》解读得既深刻透彻,又明了易懂。

《薄伽梵歌全解》应该是两千多年来首次由中国人运用中文全面、深刻地解读《薄伽梵歌》、还原其智慧性原义的一部力作;它破除了宗教迷信、神学、玄学,并结合现实生活内容来创作,能够使读者豁然开朗。

QQ群:256166985

                              老子学堂        http://www.laozixuetang.com/bbs/

                智慧教育文化——读书论坛 http://www.yjjywh.com/bbs/index.php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7-9 20:03
  • 签到天数: 114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2-12-15 20: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6 11: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感恩十方 于 2012-12-16 12:09 编辑

              河图

    河图用龙马之象来暗喻。古时候传说,龙行于天,不于地上爬行,一到地上就会化为马。也就是说,马是龙在地上的化身。龙首马身,正是天地阴阳和合的“一”之象。河图是大约距今五万年左右女娲补天、造人(教化人与帮助人的规律)时运用的自然规律。
    河图这幅天书图画的象征性寓意,实质上是在告诉世上的人们,只要能够掌握阴阳五行规律就能为自身造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洛书

    洛书用神龟之象来暗喻。龟向来被古人视为能够通变幻莫测之神的灵物。龟入水能游,于地能行,其背圆象天、腹方象地,灵而有寿,这应该既是洛书取龟之象的原因,也是借天地阴阳与五运六气的相应关系来通阴阳五行规律这个“神灵”的寓意之所在。
    洛书这幅天书图画的原理,实质上是在描述宇宙间万有万象的运动轨迹、变化状态和发展趋势。

        伏羲八卦

    从伏羲八卦的构图原理来看,其义理应该将河图洛书寓意的内涵都结合在了一起,并依八个卦象的不同变化,来描述运化于天的五运(水运、火运、金运、木运、土运)之气与地球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气运变化,涵盖了日月星辰(主要是辰星、太白星、荧惑星、岁星、镇星这五星)经过天球中四方天二十八星宿的不同区域时与地球形成五运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循环的波动变化周期,其是借助五运六气的周期循环规律来描述天、地、人之间形成的整体相应关系的。其功用原理同于河图洛书。
    而从文王八卦的构图原理来看,其义理仅仅只保留了伏羲八卦不到百分之五的内涵。

    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氏与伏羲氏,被后人喻义为人首龙身的本质性内涵就在于揭示阴阳五行规律的造化繁衍机理及其变幻莫测的功能特性,被后人喻义为人首蛇身的本质性内涵就在于揭示阴阳五行规律衍生演化天地人之间——任何具体事物及其相关事物形成的生息消长循环(生长化收藏)的运化内容及其发展轨迹。

    虽然中医生与研究易经的专家及爱好传统文化的人会经常用到阴阳辨证与五行生克制化方面的知识,但是千年以来却没有人知道阴阳规律与五行法则的运化机理,没有人知道阴阳五行规律失传了数千年。

    上述的内容,在《道德经全解》的前三卷书中已作了深刻的透析与全面的阐释。《道德经全解》这套书十五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9 18: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心解》       第一章

    [原文]

    道①可道非常②道。名③可名非常名。无④名天地始⑤。有名万物母⑥。常无欲⑦观⑧其妙⑨。常有⑩欲观其徼11。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12。玄之又玄。众妙13之门14。

    【译文】

    道能够借助于语言文字来描述,可是语言文字的本身不是道。如果道可以被描述,那么就不符合道之永恒而不可思议的无内无外、无始无终之特征。道是即动即静的寂态。

    道为无始之始的存在,其不增不减、不断不常之性是可以通过智慧传承的教育文化来学习和践证的,并能因此洞彻明透宇宙自然的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内涵;但这样的途径却不是道之绝对真理的本身,而只是见证道的条件和方式方法。如果把这种途径当作是道,那么就不符合道之恒常不变、无边无际的体性。

    “道可道非常道”是讲道之体性的。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皆由道而生,其存在都有各自的属性特征。人所能够认识的万事万物及其各自属性特征的存在,都可以形成各自的名称或称谓。但是其名称和称谓都是依人意识活动所产生的观念去认识和定义的,并不是事物存在的本身。如果事物存在的本身可以通过认知而形成固有的概念、观念和观点,那么就不符合自然存在的道之用——德的本质内涵,德即阴阳规律的辩证性。

    人的社会属性——个体的社会性意识形态——即人的思维模式及其对事物参照衡量的标准体系,包括人格、尊严、名誉、地位等,皆是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活动准则的产物。而且个体意识形态的集合形成了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状态,并随社会的运动发展而改变。

    因道而生万事万物的自然运化发展规律即是名,但此名不是人们固有僵化的思维模式所参照得出的形式与现象。德之名即道之用,如果仅凭人的意识活动所形成的概念、观念和观点来作为认知事物的标准或行为活动准则,形成这样对“名”的认识,那就不符合德之恒于不断运动、变化、发展——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规律的自然之性。

    “名可名非常名”是讲道之用性的。

    无始之始的净寂是宇宙存在之根本,强为之名曰道——无。

    由“始”所生的孕化万事万物的阴阳五行规律是道之用——德的自然呈现,强为之名——有。

    道的永恒净寂之体可以感而遂通。通过践证冲虚之机所展现出来的无内无外、不增不减、不断不常的特性,而呈现道与万事万物的兼容之“妙”。

    道之用——德,即永恒的宇宙运化发展规律,可以通过践行来呈现阴阳规律运化的辩证性——恒于运动、变化、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自然之性,以此明通万事万物衍生演化的内容和过程。

    道与德、道体与德用、道之无与德之有,皆同出而异名,二者为混然的整体,都出于无始之始净寂冲虚之机,且与万事万物呈兼容。道、德,体、用,无、有,都只是勉为其难的两种不同的描述而已。

    道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道遍透于万物;即无生有,有归于无,无有混融如一。无与有呈现互生、互化、互分、互合、互融、互离、互根的运化状态,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

    像这种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运化内容,与深不可测、妙不可言的运化过程,难以穷其究竟。

    道体德用,净寂之性所蕴涵的冲虚之机,是与万事万物呈兼容之“妙”的根本,即无与有是混然的整体;其自然呈现的循环往复生生不息之性,是有与无相互运化之本源,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发展、复归之“妙”的根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20: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战魁,著500万字,15卷的《道德经全解》的第一卷已经出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7: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感恩十方 于 2013-2-2 18:02 编辑

      《道德经全解》的第一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17: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感恩十方 于 2013-2-2 18:04 编辑

             
             《薄伽梵歌全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5-2-22 15:08 , Processed in 0.10800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