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娶亲的“娶”字 很多人习惯上把汉字当作一种交流的工具,特别是对于形声字,形旁表意,这个意还表得相当模糊,只能看出大致和哪一类事物有关;声旁纯粹表声。这样就把一个非常丰富、生动的汉字蜕化为一个简单的、纯粹的表音的符号,使得汉字的教学非常枯燥,抄写、听写、默写、查字典成了汉字教学的葵花宝典。 我认为汉字的形成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甚至更早,任何一个汉字都凝结了几千年几百代人的聪明智慧,工具两个字不能把汉字的功用概括得进去的。我更习惯把汉字当成一幅绝妙的简笔画、一幅风俗画、一段历史的结晶、一部凝固的音乐,从任何一个汉字中,我都能听见历史的心跳与呼吸,听得见铿锵的历史前进的脚步,在我眼前展示着一幅又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举一个例子说吧,娶亲的娶字,有人把它理解为上形下声的形声字,取字表音,女字表形。我就有点不理解了,既然表声,为什么不用曲字表声非要用取来表声呢?何况曲和现在结婚迎娶的场面多少还沾点儿边,吹吹打打、热热闹闹。 原来这个娶字掩盖住了一段悲壮的历史画面。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大量的男性俘虏就被屠杀了,俘虏屠杀后被割下左耳,以左耳的数量来计算杀死敌军多少来计战功,后来《左传》中有个专门的字“馘”字。男俘杀死了,女性作为附属的战利品也以暴力的手段掠夺过来了,因此最早的娶亲是以血腥、暴力为其主要特色的。这一风俗在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保留着,比如抢亲,不过这时的抢亲,暴力色彩、血腥色彩逐渐被各种喜庆色彩给取代了。止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