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2 15:23 |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7-2-18 16:3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拖床的回忆》
李士权/文
古老的文安洼在我的儿时,由于洪水和沥涝年景接纳雄县、任丘、河间、献县等地的客水。使的古洼常年积水,冬季环境恶劣,生活艰难。
但是,古洼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坚持在古洼不屈不挠、不离不弃的优秀儿女,培育了古洼人即善良又能吃苦、即坚韧又憨厚良好性格。
憨厚的古洼人知错即改
我生在文安洼,长在文安洼。小时候洼淀有水不是稀罕事,出行都是靠船。到了冬天,出行和货物运输就靠“拖床”了。
拖床,是用两块长约八尺,宽约十二三公分,厚约六公分的木板,榫铆结构做成梯子的形状,两块木板底部镶嵌上冰刀。使用时两脚踏在拖床尾端的床身上,将挽子放在两腿之间,双手紧握挽子杆,两腿弯曲,上身中心下移同时用力使挽子嘚冰面至一定幅度后,身子中心随之上移恢复站姿。然后,重复上面的动作。几下之后,拖床就已在冰面极速飞驰了,人们跟这一工作叫“嘚拖床”。
嘚拖床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没有力气干不了,光有力气没有技术更是万万不能。
那时候,有的人冬天没事干,就以嘚拖床揽脚挣点零钱补贴家用。
我村王家有个汉子手脚不算是麻利人,入不了冬网班子,可看人家能靠嘚拖床挣个小钱,他也想去试试。
一天,王汉子扛着拖床,手拿挽子也出门了。说来运气不错,恰巧碰到一位老太太雇佣了他的拖床,王汉子心中很是高兴地扶老太太上了拖床,美滋滋的嘚着拖床出发了。王汉子因技术不佳,拖床左右摇摆,不受使唤。不多时,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胳膊没劲了。便下了拖床,拿出拖床前端的绳子拉着拖床前行。一会儿拉累了,又去嘚拖床。两三个回合下来,心中又急又气,便自言自语地嘟囔着口头脏语。没嘚几下,便跳下拖床,跑到拖床前边拿起绳子,嘴里念叨着,“拉着你个私孩子”。一会,又跑到拖床后边,拿起挽子,嘴里自语到,“嘚着你个私孩子”。不知重复了多少个回合,才终于到了目的地。王汉子顾不得擦汗,急忙把老太太搀下拖床,心中暗想,总算到了,钱到手了。
老太太下了拖床后,头也没回就走了。王汉子顿时蒙了头。顾不得劳累,急忙追上老太太说:“大娘,你还没给我钱呐”?老太太回头看了王汉子一眼说:“你骂了我一道,我都没言语,还他妈想要钱,玩去吧你”。
王汉子听后,立马瘫坐在地,心中自语:“这老太太肚量真大,她的包容和忍让,真是让我追悔莫及,连道歉或承认错误的机会都不给我留一点”。
过了好一阵子,王汉子才有气无力地站起身来,既懊悔又沮丧地抓起拖床前端的绳子,拉着拖床无精打采地往家的方向缓慢地走去。
文安古洼特有的天气现象——行凌
古洼人过去常常将“冰”俗称为“凌”。“行凌”是古洼的冬季特有的一种天气现象。
现在想来,“行凌”首先是水域面积足够大,空旷无苇丛。其次是在强暴风天气,冰面高速流动的空气气流在冰面产生低气压。使冰面上下瞬间生的压力差超过了冰层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再者是暴风产生的高次谐波与冰面发生共振等。至使冰层瞬间破碎,古洼人俗称这种现象为“行凌”。
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曾经有过两次。第一次只是听老人们讲过,因年龄很小我并不记得。听说那次姨家大表哥十二岁,跟着村里的冬网班子捡拾小鱼赶上了“行凌”,多亏一位打冬网的大叔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拉着大表哥生死不离最终一同上岸,大表哥才得以生还。事后才知道冬网班并无赶上行凌的中心地带,否则,不用说带着一个孩子,就是单身也是很难逃生的。
第二次是我大哥十八岁那年的隆冬,哥哥跟随冬网班子一同出网打鱼。那天是在与古洼相邻的大清河河堤以北的区域,冬网班主刚刚布好渔场,几个蹿工正在蹿凌窟眼。
班主突觉西北方向天气异常快捷、强烈的变化,像是狂躁的强暴风天气。经验告诉他,这样的天气很可能会产生“行凌”。便迅速做出决定。大喊蹿工和其他班员,“大家快上拖床,赶紧撤”!大家在斩短的慌乱之后有序地登上各自的拖床,调头向大堤的方向使出了全身气力嘚着拖床飞驰而去。其实,每个人心里都知道身后将要发生什么,但已顾不得细听身后逐渐加大的沏差咔嚓的声响,只顾用力地嘚着拖床,与死神争速。不多时,一台台拖床迅速闯上堤岸,人们顺势跃上大堤。
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头张望,整个冰面伴随着暴风的到来和稀里哗啦的响声瞬间全部变成冰块。而且猛烈地上下浮动,如狮如虎,张牙舞爪,十分恐怖。
人们被眼前这一目惊呆了,恐惧的眼神迎着暴风望着波涛中的浮冰和冲上岸来的破碎冰块,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真是有惊无险!
如果再晚几秒,可能就“全军覆没”了。这就是古洼人常在古洼生活积累的“经验”使冬网班子幸免遇难的一个例证。如果经验不足,后果可想而知的。不但会损失全部渔网和其他捕鱼工具及拖床,还很有可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人身伤亡。必然会给人们本来就很艰难的生活雪上加霜。
文安古洼冰面的特殊现象——降花
小时候文安古洼有水的寒冬,一望无际的冰面偶尔会隆起一道长长的小冰峰,长度可达几里甚至十几里之遥。古洼人将这冰峰俗称为“降花”。
时间一长,这个区域的冰会变薄,峰顶洁白远看像浪花,甚至冰峰两侧冰面凹陷并会出现面积大小不等的水洼,徒步是绝对无法通过的。
现在知道那是因为寒冷的冬季水结冰时冰面出现的反常膨胀而使局部冰面应力不够的区域冰面隆起,形成了“降花”。
冬季在冰面上通行,遇到“降花”,如果绕行可能会使近在咫尺的目的地变的特别遥远。如果冒然通过会十分危险。穿越较大的降花可是个技术活,有经验的古洼人会仔细地观察“降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然后,根据“降花”的大小,一般退至几十公尺开外,将拖床加速到极致,按预先选择好的位置飞越“降花”。飞越时要凝神提气,身体迅速前倾,高超的技艺,使两脚就像被钉在了拖床上,人与拖床形成了一体。这样失败的几率不大,大都可以成功通过。但是,如果没有经验是绝对不能冒险的。
我大哥十七岁那年的隆冬,跟着村里的冬网班子“打冬网”。在挪捕鱼地的途中遇到了一道较大的“降花”。拖床的中央主要装载的是渔网,高度大约有八九十公分,人只能在拖床前端狭窄的空间挤坐着。
按照预先选择好的位置,前边已有两台拖床安全越过了“降花”,我大哥乘坐的第三台拖床在飞越“降花”时,由于前两台拖床的飞越对“降花”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而使这台拖床连人带网全部载入冰窟窿中。
全网队在惊恐之余,班主及时组织营救。历经约半个小时,我的大哥才最后一个获救。班主带着被救的三人,坐上拖床直奔最近的村庄飞速驶去。
到了村庄的一户农家,衣服已经冻得脱不下来了。我大哥在这户好心的农家养了三天才逐渐恢复了知觉。妈妈得知这一情况后泪如泉涌。第六天才将我大哥送回家,好长时间冻伤的皮肤才得以恢复。
当时古洼人有句格言,叫做:“能走百步坦,不走一步险”。这是古洼人在洼淀长期生活的经验总结。
这仅仅是古洼人在五十多年前的冬季“打冬网”的艰辛一幕,那代人为了生存,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之中的努力挣扎和付出。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
通过我的讲述,愿能引起我们对那代人的尊敬、理解、珍惜和同情,同时也愿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感恩社会、感恩我们应该感恩的人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