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4074|回复: 2

[原创] 中学时,光着脚丫积“绿肥”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3-10-2 07: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学时,光着脚丫积“绿肥”
         1971年春我们考上了初中,那时,同学们大都能骑上自行车上学,唯独我和族叔廷弼每天步行上学。为了不迟到,每天我们早早地出发,经常来不及吃早饭,拿着刚出锅的金**的棒子面饽饽,一边走一边吃。离学校八里多的路程,用不了一个小时就到了。经常比骑自行车的同学到得都早。偶尔晚一点,骑自行车的同学就托我们一段路程,这样一直到初中毕业。初中时,我刻苦学习,遵守纪律,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加入了共青团,多次受到校长杨思迁的表扬。
         上初中时,正赶上学校搬迁,建新学校,我们在管校代表的带领下,天天参加建校劳动,什么搬砖啊,抬檩啊,什么都干。学校建好后,我们又到“三场”劳动,学校在河床上种了好多小麦,春天到了,小麦反青了,河水化冻了,学校组织我们去浇小麦,我们从家里拿来了桶啊,盆啊的,管校代表让我们自动排成两排,从水边一直到麦田,老师在河里提水,我们往上传,水浇到麦田里,喝到水的麦苗,立刻有了精神。另一排同学们再把空桶、空盆的传下去,这样循环往复,浇灌了十几亩小麦。
    过了一段时间,贫下中农老师说有块玉米地里发现了虫子。于是我们每人一个玻璃瓶子,一双筷子,以同样的活动形式来到了位于学校东面的玉米地。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玉米上的毛毛虫用筷子夹到瓶子里。这种活儿对我们这些男同学来说可谓小菜儿一碟,可对胆儿小的女同学来说真是遭难了:一个女同学哆哆索索地夹住一个虫子往瓶子里放,可是瓶口小,一下虫子掉到了拿瓶子的手上,“呀”的一声就把瓶子、筷子扔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而另一个女生听说自已的头上落上了虫子,于是一边喊“下定决心,不怕牺牲……”一边拍打着自己的头跑出了玉米地。让我们都非常羡慕的是我们的班长,在这次活动中他捉的虫子最多,因他拿的是一把亮闪闪的镊子。
         学校还经常组织我们去“大寨点”劳动,一次去刘家营东洼给玉米追肥,同学们都骑着自行车,带着除锨,我没有自行车,是同学们驮着我去的。劳动时,同学们用筐子往地里背粪,还要用手一捧一捧地玉米苗的根部,不怕脏,不怕累,个个汗流浃背,汗水和粪土混在一起,在脸上流淌。
         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所以农闲时积肥是农业社每年必做的一件大事。我们的劳动也随之展开。首先选择路边一块空旷的地方,用铁锨堆上一堆土,在这堆土上扒一个坑;接着到别的地方拔草,把这些草放到扒好的坑里;然后再向坑里倒水,最好是臭水。接下来便是象和泥一样,将这些东西混合成草泥。为这,我们这些不怕脏不怕累的男同学纷纷甩掉鞋子跳上泥堆,用脚丫踩来踩去。等和得差不多时,就在泥堆的外面抹上一泥皮儿——这就是我们积的所谓的“绿肥”。最后找队里的干部给开个谁谁谁积绿肥多少车的证明条,交到老师那里,那可是无尚的光荣!到了晚上你再到我们积肥的地方看吧:月牙当空,光线昏暗,一个个圆土堆排在那里,有的长着青草,有的泛着青光,秋虫的低吟伴着远处的狗叫。那叫一个字——绝。
         1973年底,我们升高中,正赶上全县统考,(此前“文革”中是不考试的)我们村30多名应届生,有15名考上了高中,其中我和侄子景云都被录取。这一年滩里撤了高中班,我们要到左各庄中学去上学,需要走读,如果住校的话,还要自带一个礼拜的干粮,因为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听说大柳河中学有学生食堂,有学生宿舍,学生交面粉,食堂给代做。当时我父亲在大柳河公社工作,我和侄子就从左各庄中学转到了大柳河中学。记得办理转校手续时,我步行踏着皑皑的白雪到大柳河,又从大柳河到左各庄,沿海河大堤经安里屯回家。
        第二年春季开学,侄子骑着自行车托着我和行李到大柳河中学报道入学,每隔一两周回一次家。我和侄子同年同岁,他比我小半年,我不能总让他托着,我要学骑自行车,于是在上学来往的路上,在侄子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骑在自行车上稳住车把,他在后面扶着后椅架,他在后面再推上一阵子,这样我很快就学会了骑自行车。很快家里也给我购置了一辆崭新的“大铁驴”,这“大铁驴”车体长,用无缝钢管焊接,特别结实,骑着稳当,可托重物。那时,对我来说确实是一大幸事,我终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家里距离学校25里的路程,两个多小时就能往返一次。那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搞勤工俭学师生们种药材,有红花、板蓝、枸杞等等,枸杞子成熟的时候,老师领着我们到枸杞园里摘枸杞子,那枸杞子黄豆粒一般大,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里面满是红色的汁儿和无数个**的籽粒,据说有补血功能,我们一边摘,一边吃,挺甜的。据说吃多了上火,鼻出血,也不敢多吃。学校还组织师生骑自行车去石马干渠大堤上打柳树条子,去李庄农场钎高粱穗。劳动中或间歇时,我们有说有笑,老师还经常给我们讲故事,猜谜语,我们感到很快乐。那时,我印象最深的领导和老师有四个人,第一个是老革命干部管校代表高德茂老人,他对我们外乡人特殊照顾,刚去的时候,他让我们住小间,睡火炕,还经常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别的同学都住教室,睡地铺,地铺就是地上铺麦秸子,上面铺上蓆,人就在上面睡。后来我们也去教室睡地铺。第二个是郝振发校长,外号“阴天”,他很严肃,对师生们从不露笑脸。第三个是宋宝书老师,教我们政治,他经常指导我写批判评论文章,在全校大会上发言。第四个是孙万高老师,教我们语文,不仅长得帅,好打扮,背头输得倍亮,而且教师基本功十分扎实,字写得漂亮,朗读富有感情,经常给我们读自己写的范文,同学们都喜欢他。他对我后来爱好写作起了很大影响,他曾指导我写了一篇短篇小说《播种育苗》,作文课上在班里朗读,并寄到《河北日报》文学副刊上,虽然没有发表,但编辑回信给了好评和鼓励。印象最深的同学就是小堡里的郭广增、郭金成、魏齐放同学,由于学校离该村近,放学后我们经常到他们家里去玩,老人们对我们特别热情,经常留我们吃饭,金成的母亲包饺子特别快,一起擀好几个皮,将皮放在手心里,放上陷一攥一个,我们经常在他家吃饺子。后来1977年去大柳河中学参加高考,我们还住在他们家中。1975年底,我们“高四”班(毕业班)全体师生骑自行车去
    文安影院合影留念。把火热的中学时光定格。
                 本文发表在2013年8月16日河边农民报上    作者  何万志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6-11-9 10:27
  • 签到天数: 379 天

    [LV.9]以坛为家II

    发表于 2013-10-2 07: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70后,我们赶上个尾巴,非常怀念那个时候的生活氛围,虽然物质贫乏,但是到哪都有浓浓的人情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3-10-6 11:17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发表于 2013-10-6 11: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4-28 19:13 , Processed in 0.06559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