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的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苛捐杂税,酷吏横行,直弄得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山东、河北等地呈现“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的状况。人民难于生存,纷纷揭竿而起,聚众起义,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为了维护统治地位,元朝出动大量部队镇压农民起义,攻城掠地,肆虐杀人,干尽了丧尽天良的残暴之事。除此之外,水、旱、蝗、疫灾害也接连发生。冀东大地更是出现了“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的局面。 在山东、河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情况的同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这里远离战争,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水旱虫灾也未发生,导致一时的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洪武十四年(1382年),当时河北人口是189万,而山西人口却多达403万,相当于河北省的2.13倍。 自朱元璋创建明朝后,出于改变人口不均衡、恢复生产、巩固统治的目的,曾先后由山西向中原、冀东等地移民。到了明第三代皇帝朱棣,移民的规模越来越大,据史料记载,在朱棣执政期间,共计移民18次之多。位于晋南、靠近中原地区的洪洞县,由于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当然就成了往外移民的重点地区。当地许多“有丁无田”或“丁多田少”的农户,在官府的威逼、欺骗和挟持下,走上了离乡背井、抛开故土的迁徙道路,一时之间,路上推车的,挑担的,扶老的,携幼的,熙熙攘攘,热闹非常。正是由于山西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其间引出了几个有趣的传说。 一是脚小趾甲分叉。由于洪洞县的农民祖祖辈辈在此生存,对于往外迁移都很反感。这里负责移民的后军都督名叫李恪,为人奸诈,惯使阴谋。他见人们谁都不愿离开熟悉的家乡,便抛出了一个引诱之法,令人贴出告示,声称,凡自愿迁徙的农民可到广济寺内等待,不愿迁徙的都到寺左侧的大槐树下集合。人们信以为真,到寺内去的寥寥无几,而涌到大槐树下的却是家家不缺,户户不少。这时,李恪突然宣布,官府有令,决定有变,凡到大槐树下的人员,全部被迁徙,寺内的都留在原地。此言一出,人们苦不堪言,但在官兵的威慑下,谁有奈何?没办法,只得一一登记造册,全部记录在案。为了防止人们逃跑,每登记一人,就由兵丁拿刀在人的小脚趾甲上砍上一刀,作为记号。直至现在,凡从大槐树下移民过来的后裔,小脚趾甲都有一个缝隙,看上去好像多了一个趾甲。 二是倒背手。为了便于管理,带队的官兵买来许多绳子,将一个个移民胳膊反绑起来,然后串在一起前行。从洪洞县到河北,遥遥千里,整天反绑胳膊徒步行走,将两条臂膀绑得又酸又麻,到了目的地以后,方将绳索去掉。由于被捆绑时间过长,胳膊往后面背去逐渐成了自然动作,人们在行路或者散步之时,仍是不由自主地将双手背过去。尤其是那些老年人,更加喜好倒背手走路。这种习惯,时至现在,一些人的身上仍然存在。 三是“解手”。在反绑迁徙过程中,由于路途遥远,人员众多,时常有人要进行大小便。而每逢这时,人们都得向官兵进行报告:“老爷,解手,我要小便!”或者喊道:“我要大便,快给解手!”因时间较长,这样的请示似乎显得非常麻烦,于是,将这种报告词语简略使用,有了大小便以后,只喊一声“我要解手”,官兵就能懂得其意,马上就给他(她)解开绳索去方便了。正因如此,至今有许多人在上厕所方便之时,仍称为“解手”。 传说毕竟是传说,真耶假耶,并没有确切考证,也没有文件记载。不过,这三种现象,的的确确存在于人们身上。不信,你瞅瞅自己和周围的人就知道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