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采访任务是去一个蔬菜大棚拍照,临走老乡执意要把一大袋蔬菜装上车,我们执意不要,老乡执意要给。回来和家人说起这件事,他们一致认为,老乡之所以非要给是因为觉得你们就是去拿的。 静心反思,为什么会给老乡这种印象?老乡热情不会有假,别说是视察领导、采访记者这样的“贵客”,就算是左邻右舍来了,他们也会主动送些蔬菜。主人诚心送客人礼物,客人出于礼貌收下,这都没错,错就错在主客双方心理与情绪的不对称。老乡执意要给是因为觉得我们来就是为了拿,热情之外多了一种不给不行的心理暗示,我们执意不要是因为觉得受之有愧,客套之外多了一种拿了不行的心虚。我们不拿,自己踏实了,老乡不踏实;我们拿了,老乡踏实了,我们自己不踏实。拿与不拿,总有一方不踏实。也许老乡真是热情的想给,没有出于任何这样那样的考虑,但我们却不得不考虑那么多。不能单纯地认为老乡这么做给只是作为农民的淳朴,而丝毫没有社会因素的作用,毕竟这个社会上纯粹的事太少。 一方执意要给,另一方执意不要,在给的一方看来,另一方除了客套恐怕就是虚伪了。诚然这是误会,但之所以会有这种误会难道不是长久的给拿风气所形成的生态?要想破除这种生态,必须有一方先打破常规。让老乡不再给了,老乡也许会惶惶不安,那就只有让另一方不再拿了,再执意的给也抵不过更坚决的不拿。为了让老乡以后心安,只能用拒绝的方式让老乡暂时不安。一次不拿是礼貌,两次不拿是规则,三次不拿就是常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