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8700|回复: 6

[原创] 怀念父亲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5-3-19 11: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eiran 于 2015-4-8 16:38 编辑

                          怀念父亲
                       宫锡岭 口述     何万志  代笔
    写在前面的话
         我出生于1954年农历三月初八日,时辰为丑末寅初,与父亲离世的日子时辰惊人地巧合。每当亲人为我过生日的时候,父亲的音容笑貌就浮现在我眼前,引起我对父亲深深地思念,总想写点文字以作纪念。四年前身患脑梗,右手不能写字,脑力也大不如前,至今未能如愿。我的同事、邻居、好友万志老弟知道我的想法后,愿为代笔。由于身体原因,记忆零碎,表述多有词不达意。叩请父亲大人在天之灵原谅儿子无奈的不孝。
        万志老弟前不久做了心脏外科手术,还在康复期,令其代笔,实感不安,深表谢意。
    一、青壮美男子  老来帅老头
         父亲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五官端正,眉清目朗。高高的个头儿,细腰乍背,体态匀称,步伐方正坚定,行动利索,浑身充满着一种英气。直到80多岁的时候,仍然腰不塌背不驼。走路尽管步履缓慢,还是挺胸抬头,目视远方。尤其是穿上大姐精心缝制的软布裤褂,真是有点气宇不凡。
          母亲在姐妹中排行第三,当四姨母到我家时,总跟我父亲开玩笑:看三姐夫哪像小村的土老头,倒像一个大洋学生,大教授!每当听到这些夸赞,父亲总是美滋滋的,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二、聪慧好学  文武双全
        父亲名秋堂,出生于1914年农历八月初八日,共兄妹三人。二伯名菊堂,与父亲是孪生兄弟。老姑早年去世。父亲体魄健壮,二伯比较瘦弱。根据身体条件,祖父让父亲学武,二伯学文。父亲的武术师傅为霸州辛章人,武功很好,远近闻名。父亲身体条件好,习练又特别刻苦,长进很快,深得师傅器重。受师傅委托,父亲很长时间代师教徒。我小的时候,家里还保存着长枪、单刀、双刀、棍等武术器械。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父亲还经常拿出器械练上一套。耄耋之年仍不忘自己是“武林中人”,有时还扎住马步比划两下拳法,以展示他那永不服老的精神风貌。儿女们看了既高兴又好笑。
         父亲从来没有进过正式学堂。过去的穷苦孩子要想识字,只能利用冬天晚上的时间,三五个七八个集中起来,请个先生点盏油灯,学点简单的文字和算术,当时人们称之为放冬牛。父亲只放过两季冬牛。平时主要是跟着祖父习文识字。由于父亲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进步很快,读过好多书,《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名贤集》等都能熟练背诵,逐条讲解;《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名著滚瓜烂熟;对很多有关道德伦理、修德立业、为人处事的经典著作深入研读,领其要义。对红白喜事的文、书、贴、告等得心应手。父亲爱读书的习惯直到晚年都没改变,近80岁时还抱着一套厚厚的《中国通史》(范文澜著),爱不释手,反复阅读。
         父亲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文革期间,村村都在街面的墙壁上书写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父亲站在离地几米高的脚手架上,左手端着广告色,右手执笔在高墙上悬肘书写,工笔正楷,字迹点划有力,结构严谨,端庄大方,非常漂亮。虽然达不到书法家的水平,在乡村来说也足以让人羡慕不已。  
         父亲不只把所学的道德伦理当作自己为人的标准,教育子女的尺子,还用掌握的本领无私地为邻里做事。村里的红白喜事,只要是用到文字笔墨的事,跑不了是父亲的活儿。每逢过年,将近腊月二十就开始为乡亲邻里写对联,弄得拾掇家务、购买年货都无暇顾及,还调动儿女们为其裁纸帮忙。我们村的人是一脉相承,全部姓宫,宗族活动又多,看得又重。每有活动父亲是既不惜工又不惜力,诸如族谱续修、坟图整理、外迁族人回村寻根等等事宜,父亲是导演加演员,组织并实施。
        总之,老人家是油灯大学毕业,学得满腹诗文,自身修德教子,不忘服务乡邻。
    三、孝老敬亲  有情有义
         百善孝为先是父亲的座右铭。父亲8岁时祖母去世,父亲、二伯与祖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父亲把对祖父的孝敬看得比泰山还重。祖父晚年经常大便干燥解不下大手,父亲经常用手蘸着油水润滑物给祖父掏大便,从不嫌脏臭。祖父晚年双目失明后,父亲每天背出背进,从不嫌麻烦;祖父闹病时,父亲通宵达旦侍候,无微不至,从不说苦累。我小的时候听到过许多邻里讲述父亲孝敬祖父的故事,从中体会到了乡邻们对父亲的认可与尊重。
         百孝顺为先。父亲把祖父的话当成圣旨,到祖父晚年还言听计从。母亲回忆说,有一年麦熟要割麦子,父亲还郑重其事地询问双目失明的祖父:爹,您说咱先割那一块啊?母亲看着好笑,随口说:你背着咱爹去地里摸一摸。父亲听了还挺生气。
         祖父1955年逝世,当时日子贫困发不起殡。父亲不忍将丧事草草料理,总想着生活富裕了,给祖父出个大殡以尽孝心,就将祖父的灵柩丘了起来。1956年闹大水,怕灵柩被水冲走,又将灵柩埋在了自家的庄基地上。后因其它原因,又两移丘地,直到三年自然灾害时,父亲实在是看不到希望了,无奈才将祖父的灵柩入土为安。这也是父亲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每当提起此事父亲的眼里总含着泪水。尤其是到了晚年,每当清明节上坟祭祖,父亲还在祖父的坟前放声痛哭。
         我有个二爷名子昌,是祖父同父异母的弟弟。二爷及其儿孙一家人早年去了天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因为种种原因年老多病的二爷不能在津留住,要求回老家跟着父亲住养。面对那么多的困难,母亲说:这么多张嘴都吃不上饭,再来个病爹咱家怎么办?父亲说:爹是老人,伯也是老人,别人不管,我不能饿死他。父亲将二爷接回家,像对待祖父一样伺候二爷,直到1963年二爷去世。
        按母亲的话说,父亲命毒(独),祖父去世后父辈亲人只剩二伯一人。父亲与二伯情深似海。1956年二伯一家去了辽宁营口。据大哥大嫂介绍,父亲一去营口,老哥俩儿总有说不完的话,形影不离,寝食不分。1964年二伯突发脑溢血去世,噩耗传来,父亲痛不欲生,哭声惊天动地。料理完二伯的后事,父亲人瘦了一圈,个儿小了一号。就像换了一个人,整天不言不语,目光呆滞,就跟丢了魂似的。这是我一生中见到的父亲最痛苦的情形。在那些日子里,我们感到非常的无奈和恐惧,在我们家中父亲像太阳,母亲像月亮,我们是树木小草。如果没有太阳的普照,月亮也将失去光辉,树木小草的命运是多么可怕。
        在父亲将离世的最后日子里,二伯家的大哥从营口来探望父亲,父亲当时已神智不清,恍惚儿知道营口来人了,他老人家的眼中立刻闪出兴奋的光芒,一字一句地说:营口来的,我跟你打听个人,我兄弟宫菊堂,你知道吗?大哥说:那不是我父亲吗,他不是早就死了吗。听到后,父亲唉了一声,目光呆滞,面沉似水。看着父亲的悲叹与失落我们感慨万千。
         父亲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标准是子要孝顺,女要贤德。经常教育我们交友要慎重,不跟不义不孝的人交朋友,不跟有不良嗜好的人交朋友。常说:鸟随鸾凤腾飞远,人伴贤良品格高。一直到晚年还念念不忘对我们的教育。
    四、人品最值钱  家风贵如金
         父亲一生为人耿直,一身正气,具有文人的清高。念念不忘做人要正,行为要端,不光彩的事不做,有损人格的事不做,不管多贫穷多艰难,都不能失去做人的品格和尊严。
        父亲经常告诫自己的女儿们,为人贤德最重要。有了父亲的严格教育引导,我的姐妹出嫁后都能孝敬公婆,相夫教子,极少跟婆家闹马勺锅沿的矛盾。实事求是地说,一家子过日子,一点矛盾也没有是不可能的。有的也闹过家言,并受过委屈,我作为娘家人,至今想来都有些愧疚。因为父亲家教严格,即使有矛盾,姐妹们到家里不想说,也不敢说,说了也白说,只能招来一顿批评。最多是和母亲悄悄耳语,诉说衷肠。从大姐到老妹妹,姐妹们出嫁至今已经历过四十几个年头,娘家人没有一次因家庭矛盾到婆家理论,更别说撕破脸皮。
         三年自然灾害时,一次父亲去左各庄赶集,在路上拾到一个大包袱,里面有衣服、钱、粮票等物品。父亲将这些东西放好,等了好长时间,失主来后,经核对确认全部还给失主。失主是本县吕公务人,常年在外地盐滩做工,这次是回家探亲的,不慎将包袱丢失。失主对父亲千恩万谢。
         解放后,受乡亲们的信任推选,父亲在村里管财务多年,期间不占集体半点便宜,一心为公。后来因家庭负担过重,执意辞职不干。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社员们一致推选二哥当会计。二哥当时仅14岁,只有小学文化,身体又晚发,个子很小,其实根本就不能胜任。母亲说:“你们选他干什么,他又干不了。”社员们说,儿子干不了,爹就得帮忙,反正都是你家的事。就这样二哥当上了会计,头一年非常吃力,表面上是二哥当会计,实际上还是父亲处理账目。
         二哥刚任会计时,一次跟村支书去公社开会,二哥身材矮小,穿一个空心小棉袄,开会前主持人组织会场,指着二哥说:马上要开会了,小孩出去玩儿吧!二哥从没见过这个阵势,也不敢申辩,只好蔫遛遛地退出会场。村支书对公社领导说:这是俺们村的小会计。二哥因此出了名。由于二哥聪明,勤奋好学,在父亲的指导下,进步很快。不仅帐理明白,双手能打算盘,熟练准确,令人叹服,还练就了一手非常漂亮的毛笔字。成了远近闻名的大会计
         那时公社经常清查村里会计的账目,有的因账目不清、违纪行为受到查处,二哥因账目明白公正受到表扬。二哥因年龄小,原来只挣半劳力的工分,由于圆满完成会计的任务,根据同工同酬的分配原则,上级领导拍板给二哥整劳力的待遇,并补齐了过去少给的工分。二哥高兴地说:查账真好,小孩儿挣了大人的工分。
         二哥从14岁当会计,20岁参军入伍,6年中账目没有出现一点差错,受到社员们的一致好评。二哥当兵走后,四妹妹又当了小队记工员,后来老妹妹又当会计,再后来老妹妹通过考试招聘去外村任教,村里不放,条件是要去当老师父亲必须接任会计,父亲只好又当上了会计,直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因为家庭困难,兄弟姐妹8人中,只有我上了大学,老妹妹读了高中,二哥小学毕业,其他人初级小学都没读完。父亲对子女们的学习非常重视,经常利用晚上等空闲时间教我们读书识字打算盘。那些年乡亲们称我家为“文化家庭”。大姐1965年开始在村里当老师,结婚走后由我接任,直到1975年我上大学,前后整10年;从父亲为村里管财务到二哥、四妹妹、老妹妹,再到父亲,断续几十载。民师、会计都不是官儿,更没有特权,但乡亲邻里把孩子和希望托付给我们放心,把钱财和利益交给我们踏实。这正是父亲大人一生追求的回报——信任。
    五、一家之中主心骨  儿女心中大英雄
         我兄弟姐妹8人,大哥长大姐10岁,大哥1956年随二伯盲流去了营口。从大姐开始,二哥、二姐、我、三妹、四妹、五妹,均相差两岁,村里人叫我们“一挂蒜儿”。1962年“抢荒”种地,父亲带我们去耠地。大姐、二哥、二姐、我4人拉耠子,父亲"推"耠子。当时大姐14岁,二哥12岁,二姐10岁,我才8岁。邻居开玩笑,说我们尾巴挨着眼,耠子怎么拉。父亲说,耕不深就耕浅,收不多就收少,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年纪大的人都知道,用牲口拉耠子要用一头牛,用人的话要用4个壮劳力。耠地时,一到地头我总是摘下套儿就跑,又每每被逮回来接着拉。
         母亲养育了我们8个孩子,身体极度虚弱,落下了全身的病。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很少看到母亲下炕,就是做饭也是透过“婆婆眼儿”指挥十几岁的大姐,怎么添锅,怎么和面,怎么炒菜,怎么放盐。晚上睡觉经常是姐妹几人拉扯着一床破被子,四周是一圈头,里面是一堆脚。早晨洗脸全家人共用一盆水,最后只剩半盆泥粥。
         母亲看家里缺吃少穿,我们一个个饿得皮包骨,非常发愁,几乎崩溃。父亲有头脑,有办法,有定力。在家人面前从不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时常安抚母亲,鼓舞我们,你们放心,只要有我在,家里人一个也饿不死。家里没有粮食,咱有手有脚就到地里找吃的。在父亲带领下,我们打地梨、挖野菜、采树叶、刨芦根、捋草籽、逮蚂蚱、捉鱼虾,最困难时还吃过向日葵瓤子、稻糠皮、玉米轴儿、小麦滑秸等等。那时候,在我们看来,父亲就是个大英雄,家里有父亲撑着,什么困难都不怕。
    在我们心中:
    父亲是一棵大树,多大的风雨也能躲避;
    父亲是一座靠山,多重的压力也能承担;
    父亲是一盏明灯,多黑的夜也迷不了路;
    父亲是一条大船,多险的风浪也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父亲是个有见识主意正的人。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的大事小情,诸如男婚女嫁,拆房盖房,从不求人问长问短,全是父亲拿主意。那时父亲的话就相当于最高指示句句是真理,字字闪金光。兄弟姐妹八人的婚事都是由父亲说了算,儿女们因为信赖,所以服从。
          最值得一提的是大哥与大嫂的婚事。大哥随二伯去营口后在当地参军入伍。父亲为了让大哥复员后回老家,在家给他说了个媳妇。大嫂的娘家为文安西庄村,因为亲戚关系,大嫂及家人都认识父亲和大哥。大哥英俊潇洒,精明强干。经人介绍,大嫂及家人对这桩婚事一致同意,可大哥对大嫂及家人一无所知。婚事确定后,1958年父亲把大嫂送到天津车站,并写下了大哥的地址:辽宁省营口市西市区联合街13组97号。给二伯写了一封书信,让二伯操办婚事。从此大哥与大嫂结下了戏剧性的百年姻缘。
        前几年大嫂来老家时还风趣地对我们说:“咱爸爸一封信把我寄到了营口,一寄就是一辈子,再也寄不回来了。”
         大哥大嫂婚后很幸福,第一胎生了个男孩,大哥写信让父亲起名。因为父亲、二伯、大哥、二哥都属虎,侄子也是虎年生人,父亲说:名字不用起,他自个带来的,叫群虎。后来又生了第二胎,是个女儿,取名淑贞。大哥大嫂一儿一女,非常可心,不想再要孩子了,跟父亲商量,父亲不同意。因为二伯家的亲叔伯大哥无儿无女,让大哥大嫂再生个儿子,为其传递香火,无奈又生了第三胎,还是个女儿,起名淑云。大哥大嫂与父亲说不能再生了,否则负担太重了,父亲还是坚决不同意,又生了第四胎女儿,父亲起名淑兰,并无奈地说:就此拦住吧,不然孩子们就要饭了。
         父亲到了晚年,侄女们来看望他们的爷爷,还跟爷爷开玩笑说感谢爷爷的大恩大德,如果不是爷爷主意正,就不会有我们两个人的生命。
         大姐在村里任民办教师,工作勤奋,成绩显著,1970年公社决定推荐她上大学。当时大姐已经订婚,男方准备结婚。父亲视脸面如生命,在大姐是否上大学的问题上,父亲左右为难,思之再三,对大姐说:“你去上大学,让对方怎么想,让人家怎么办,让人们怎么看咱这个家庭?!”看着父亲为难的样子,大姐放弃了上大学的念头。大姐到婆家后继续任教,13年后才通过考试考核转为国办教师。因大姐明理大度及对父亲的信赖与尊重,至今对此没有半句怨言。
         受父亲言传身教,我们兄妹8人都成人成才。大哥二哥都曾参军入伍,大姐、老妹妹、我都是教育工作者。其余姐妹都成家立业。我在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大事难事脑子里总自然而然地浮现出父亲的形象,鼓励着我沉着冷静,勇敢面对,暗暗地告诫自己,我是男子汉,永远不服输,给家人极大的鼓舞和宽慰。
    六、最满足的回报   偷着乐的晚年
         父亲母亲大半生的艰难困苦得到了圆满的回报。父母晚年是幸福的,常和人夸耀他们的8个儿女是8棵大树。看着他们的八棵大树在风雨中全部成才,孙辈的20棵小树茁壮成长,每当逢年过节,特别是每年八月初八日父亲的寿辰,儿孙们聚在一起,挤得满屋满院,父亲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父母的晚年物质生活算不上极大丰富,可是在他们看来早已是小康了。家里有余粮,饭厨里有吃不完的鱼肉,穿的是儿女们给做的可身的裤褂。父亲总把儿女们给的好酒摆在靠山柜上,什么精装的西风,高档的芦台春,优质的剑南春,一是自我欣赏,二是显摆给别人看。母亲有个专用橱柜,里面装满了麦乳精、黑芝麻糊、豆奶粉,还有香蕉、苹果、桔子、大柿子------侄女们来看望二老时,总是开玩笑:“爷爷的名酒专柜参观完了,再看看奶奶的‘百宝箱’吧!”逗得一家人哄堂大笑。
        父母晚年手中的零花钱始终比较充裕,实际上最多也不过几千块钱,总觉着自己是个大财主。邻里老人们一旦手头紧巴需要接济,父母总是慷慨解囊,热情相助。
         父亲晚年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在此择其二三以表对父亲大人的追忆:一是念念不忘老子地位。1992年我在县城里安了家。有一次父亲来城里住,我的朋友看到后热情地上前打招呼:“大伯,跟着儿子来了。”父亲立马纠正:“你错了,是儿子跟着我。”回家后又再三叮嘱我:“你在外面要这样说,现在我跟着爸爸,老家二哥跟着我妈。”我只有面带笑容,满口答应。
         二是念念不忘勤俭持家。无忧无虑,丰衣足食并未使父亲有半点奢侈,有时还节省得不能让儿女们接受。放着新鞋舍不得穿,旧鞋穿坏了去修一下,后来竟自己打补丁。孩子们给买了漂亮的大铝壶舍不得用,放着欣赏。自己动手用麦乳精罐制作烧水筒。经劝说无效后,我只好偷偷地把旧鞋和烧水筒扔掉,然后再假装疯魔地和父亲一起找,结果可想而知,父亲只能穿上新鞋子用上大铝壶。
         三是念念不忘大男子主义。耄耋之年还不忘给母亲讲课,诸如三从四德、夫唱妇随、逆来顺受等等。母亲反驳说:你唱了一辈子,我随了一辈子,我什么时候能翻身哪?凭什么我总是逆来顺受啊?父亲听了大为不悦。更好笑的是大哥寄钱来,父亲全部收入囊中,占为己有,当母亲反对时,父亲还拿出汇款单,有理有据有板有眼地说:你来看看,收款人写的是宫秋堂,有你的名字吗?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父母晚年也常打嘴架,甚至爆发战争,等我们一回家都争着抢着当原告。不过大多判决是父亲的证言证词不予采信,诉讼请求不予支持,以使原被告地位趋于平等。父亲见母亲人多势众,只得认输。其实二位老人一路走来,饥寒交迫,生死相依,彼此恩爱,心心相印。他们的诉讼战争无非是在足以依赖的儿女面前耍点孩子脾气,添点生活情趣罢了,如有担心,纯属多余。
       母亲没有文化,从未出过远门。一生去过最远的地方一共两个。一是1963年闹大水,作为灾民去霸县大宁口。二是来城里我家。但是母亲孝敬祖父,关爱儿女,通情达理,勤俭持家,坦率直言,开明大度。绝无自私任性,大局观念很强。母亲用一生的付出维护着父亲的形象。应该说,有了母亲这个“班副”的甘做陪衬,任劳任怨,才使父亲这个“老班长”更加形象丰满,可亲可敬。
       最难忘的是最后一次给父亲剃头洗澡。父亲去世的前天上午,我和大姐给父亲剃头,当时父亲已卧床好长时间,时而明白时而糊涂,也不认识家人。父亲看着我和大姐说:“你这俩剃头的还挺干净啊。”剃后脑勺儿翻身时,父亲又笑着说:“你俩真个别,剃头还带翻个儿的。”听着父亲的话,我们心里五味杂陈。给父亲擦澡时,发现父亲腿部多处淤青,轻轻擦揉后很快消失。过一会儿又慢慢出现。我和大姐都很害怕,我们感到父亲的生命可能将走到尽头。
           1997年农历三月初八日父亲去世,享年84岁。1998年农历五月廿一日母亲因患大面积脑出血相继去世,享年80岁。二位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七、父母教诲永不忘   和谐美满大家庭
          一眨眼,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18个年头了。
          在这18年中,我们后继有人,成长健康,队伍更加壮大。8棵大树都成了老树;20棵小树早成了大树,当年的小虎(群虎)变成了老虎,小外甥马肉(马汉臣,儿时很胖,父亲叫他大马肉)也近而立之年。下面的小小树我已数不清有多少棵,也不能一一地说出他们的名字,只好给他们起个外号便于记忆。
          在这18年中,兄弟姐妹团结一心,互敬互爱,情感不断加深。父亲生前曾对我说:“你们要把你哥你姐当老人看待,他俩人对咱这个家贡献忒大了。”父亲人远离而去,可老人家的教导儿女们都“铭刻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父母不在了,我们视大哥如父,视大姐如母。我们没有忘记,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大哥人在营口,心在老家,节衣缩食,倾其所有,帮助父亲挑起家庭重担。在那“一挂蒜儿”的日子,是大姐带着我们推磨推碾子,给我们烧水做饭缝补衣裳。就是受了别人欺负也是大姐呵护着我们。有一次,一个邻村的小男孩欺负二哥,比二哥才大两岁的大姐像个大侠,把那坏小子追到家里炕上教训了他。
          在这18年中,不管家中大事小情,大家争着出钱出物出办法。没有一人当滑头动心眼。诸如大哥、二伯、二婶、二伯家大嫂4人都是在营口去世,在料理回乡入土葬礼时,兄弟姐妹都视为己任,主动付出。事后处理礼金物品时,你推我让死活不要。让我和二哥大伤脑筋。
          如今,我们也走进了偷着乐的年代,在兄弟姐妹相聚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父母生前的故事,追忆着父母生前的形象。 父亲母亲养育了我们,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永远说不完,最后用四句话献给父母,作为儿女对父亲母亲永久的怀念:
          父亲母亲老大人,
          八个孩子养成人,
          艰难困苦平常人,
          儿女心中是完人。
          2015319日于文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3-19 14:4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很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11: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党员困难户 发表于 2015-3-19 14:42
    写的很好

    谢谢朋友来访,希望多多赐教。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5-3-22 15: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编辑了一下,恳请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5-4-8 16:3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恳请朋友提出宝贵意见。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5-7-6 10: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父爱如山!一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6-22 15:31
  • 签到天数: 1 天

    [LV.1]初来乍到

    发表于 2015-6-22 15:3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11-24 19:10 , Processed in 0.0732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