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6057|回复: 5

[物品交换] 苏桥熏鱼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1-12 08:3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安特产  苏桥熏鱼
    古老的苏桥镇,北靠大清河,南临文安洼,是文安一个重要的水陆码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其父苏洵任职之地。苏洵来到苏桥后,将熏鱼技艺传授给当地村民。由于熏鱼味鲜色美、易于保存,深受当地及周边地区百姓喜爱,于是成为苏桥的一个特色食品并流传到现在。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曾先后五次巡幸大清河,在大清河流域留下很多故事。乾隆皇帝每一次到大清河巡查都会品尝文安特产苏桥熏鱼,并且总是赞不绝口。
    勤劳、质朴的文安人在漫长的岁月中传承了熏鱼的独特技艺世代流传至今,苏桥熏鱼制作工艺已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桥王记通过对祖上百年的熏鱼生产经验进行收集和整理,研制出了一套科学化的制作方工艺。使用新鲜活鱼做配料,保证原材料的新鲜。使用不锈钢锅,加入自己特制秘方再放入多种中草药,用大火烧开再用中火熬制10-16个小时,等高汤在40度的时候再放入各种辅料,然后慢慢倒入已经码好鱼的腌制池,腌制18小时后,用专用蒸箱蒸熟,使用白糖,茶叶进行熏制,熏制完后在依次通过烘干一一真空122度高温灭菌一一检测一一包装的工序,使产品达到国际认可的卫生标准。
    苏桥王记熏鱼在上世纪20至50年代非常有名,熏鱼销往天津、保定、唐山等地,深受欢迎。后辈传人继承了王记熏鱼的技艺,并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以后,苏桥王记熏鱼的传人对产品进行了深加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在包装形式上采用了铂纸塑料真空膜和高温灭菌等高新技术,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基础上,保质期延长至六个月,更便于规模化生产和运输。
    苏桥熏鱼作为文安最具特色的风味食品,已连续多年参加了河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国际经贸洽谈会”,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赞誉,苏桥熏鱼现已成为人们旅游、餐饮的上好佳品。
    通讯员  何万志   王正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3: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美“中国红”》
           文/杨国维    陈玲
           对于中国人而言,没有什么颜色比红色更能代表喜庆了,尤其是在年关岁尾的时候。红色不仅能让寒冷的冬季在视觉上有了暖色,更预示着“鸿运当头”的好兆头。过年了,中国年,到处是喜气洋洋的红色!春节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已传承了4000多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它承载着中国人太多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和梦想。
          尚红习俗的演变,记载着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它起源于奴隶社会,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停地发展变化、推陈出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滋养着人们的心灵。经过世代承启、沉淀、深化和扬弃,传统精髓逐渐嬗变为中国文化的底色,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红色代表了喜庆、吉祥,红色避邪带来好运。红色还是权威、富贵、勤奋、漂亮的象征。
            中国人在办喜事、庆丰收时都用大红的颜色来装点。从古至今中国人结婚都用红色来主打,大红花轿,吹吹打打喜气洋洋。现代人更是把红色宣染到极至,红色的花车,大红拱门,大红喜字,红地毯,洞房红色装点,新娘一身大红,喜庆漂亮,每个新亲头上带红喜字带红花,欢欢喜喜好热闹。
    庆丰收更是红红火火,喜气洋洋,振奋人心。现在我国农民年年搞庆丰收活动,喜庆的日子里项目繁多,东北人扭大秧歌,各地赛马、斗牛、摔跤、火把节、载歌载舞敲罗打鼓,勤劳的人们把丰收和喜悦写在脸上,把兴奋表现出来,红色彰显喜庆。全国各地逢年过节,红红火火地出会、办宴、舞龙、踩高跷、舞狮子等。国人办喜儿事祝寿辰、各行各业开张、庆胜利、庆升学、乔迁等,都大红装点写喜联,欢天喜地,气氛热烈。
            红色更是勤奋发向上,激烈角逐的象征,是节节攀升的代表。在每项体育大赛上,中国运动员在鲜红的五星红旗下参加赛事,红色运动衣上金黄的国徽代表了中国。红红的印章更是权威的代表。
           红色也象征喜庆、吉利和幸福。中国人在过春节时挂红灯笼,要贴大门上的春联,大红色吉祥的祝福,屋门上的红色春联,窗户上的红红窗花,到处可见的大红福字,一切热情、祥和。人们都穿上新衣,欢天喜地过大年。全世界的华人过大年,央视的春晚更是精心准备,到处红红火火喜气洋洋,为全世界华人奉上精神大餐,令全球瞩目。中国人的春节形成了文化,从腊八开始,腊八饭腊八醋,腊月二十三,糖瓜祭灶,大年三十灯火通明,守岁、全家大团圆吃年夜饭。大年初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吵醒睡梦中的孩子们,吃饺子拜年,穿着新衣走家串户送祝福。老人、孩子们更是红红火火,欢乐喜庆。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二十五填仓节,二月二龙抬头,喜庆的中国结,红红的中国红,兴高采烈的中国人!
            中国红以正红最显生气,其释放的能量,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強烈力量,彰显着国人积极入世的心态和国泰盛世的民族情结。中国红无处不存,无时不在!

    《又一年》
             文/李桂玲
           岁末,岁尾,又一年。
           日子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匆匆而过。你来不及转身,来不及凝眸。风住尘香花已尽,转瞬间物是人非。
            难怪,朱自清在《匆匆》里感叹:“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唉,日子是什么?谁又能说得清?
            日子,是装订成册的墙上的日历吧。一页一页的飞扬,一页一页的撕掉,废弃。
            晨光中轻轻地掀起,就翻开了新的一天。而晚上,饭后茶余再轻轻地扯掉,揉成团不经意地扔进垃圾篓里。这一天,也被扔进了垃圾堆里。
            有时,我们忙得忘了日期,忘了自己。待空闲下来,再去翻看日历,呀,怎么疏忽了这么多天了。厚厚重重的一沓子,费劲地一块扯下来。唉,我们疏忽遗忘的又岂止是这厚厚重重的一沓子日子?!
             一年逝去,一年伊始,又始。如尘埃吗?落定又腾起。
            岁月就是一把大扫帚。脏了扫,扫了脏。扬起又落下,落下又扬起。循环不止。
            而那起起落落间,烟尘弥漫里,灰尘已裹挟了你的眼你的心,还有你所有的青春和往昔。
            你的三千青丝呢?你的婉转歌喉呢?你的虎背熊腰呢?你的铿锵足音呢?都被统统扫入灰尘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渐渐枯槁和苍老,不得不渐渐无力又无心。
             “人生一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真正能留下足迹印记的有几人呢?最终,你从沉寂中来,又回归到沉寂中去。
             最终,你赤手空拳的来此一遭,又赤手空拳的返回去。
            天地依然静好如初。跟你来否不来,没有关系。
             你依然还是一个你,只是最初懵懂清纯也是往昔。
             还是,学会珍惜吧,好好珍惜。对他人对自己,尽心尽力。
    (作者李桂玲现工作单位霸州市国税局)


    《又过年了》
    文/李银芳

    又过年了,总感觉时间过得太快,有时甚至怀疑地球是不是变小了?它自转的速度是不是变快了?
    又过年了,每到这时,就会想起我小的时候,那时候盼着过年,那份心情可以说是从春盼到夏,再从秋盼到冬,就为过年可以吃饺子,可以穿新衣,可以尽情地玩耍。
    从腊八起,过年的仪式就开始了,吃腊八饭,腌腊八蒜。有的老人还会在腊七的晚上用碗盛满水,放到屋外的窗台上,到腊八早晨看碗里冻的冰,哪个方向鼓得高,哪个方向的庄稼就会大丰收。那时的我对此深信不疑,但到收庄稼时早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净了。
    过了腊八,人们就开始准备磨面,白面、小米面、玉米面、绿豆面、黏面等等。那时候磨面都是自己用石磨推着磨的,所以需要花费很多时间。
    过了农历二十,就开始购年货,赶节集。那时候没有这么多的超市,虽然县城有一个商场,但人们买东西都喜欢去集市上,所以说那时候的集市很热闹,人多的拥挤不透,气氛很火爆。
    到了二十七八,房子一般都打扫干净了,过年的东西也都准备下了。这时我爷爷就准备糊方灯了(那时候虽然有电灯了,但我搞不懂为何还自己做这种方灯)。制作方灯对于我爷爷来说其实很简单。先用木条做一个扁的立方体框架,在其中的一个直角处,再横上一个带蜡座的木条钉牢,骨架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给框架糊白纸了。别小看这糊纸,这可是技术活儿,要想把纸糊的平整就得非常细心,不然就会有褶皱,影响方灯的美观。纸糊好后,晾干,再用红纸剪几个漂亮的菊花状图案,糊在大正方形的四个直角处,再晾干,这样一个方灯就做好了。等到大年三十晚上,早早的就把蜡烛放到那灯里点燃,那柔和的灯光,美轮美奂,虚无缥缈着我那少年的梦幻——过年了,真好!
    时光如果能倒流 ,真想回到那个时候。虽然那时的生活不富足,虽然人们生活的很简单,但那份纯纯的乡情,人心的良善,是金钱买不来的。
    又过年了,在回忆中感受年味吧。也许正像孩子们说的,是因为我到了中年才会沉浸在回忆里。但愿我人老心不老,开心每一天,快乐过新年。


    这一年
    文/李月红

    这一年的日子
    装进一杯酒里
    一饮而尽……
    泪,如雨下
    抿一滴在嘴里
    咸 酸 苦 涩,还有
    淡淡的忧伤
    脸上多了一道壑
    心里加了一道疤
    感谢这杯热酒
    温煦了我所有的伤寒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 16: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厚德廊坊人”栏目

    何万志:身受先心病折磨 用笔杆子扶贫济困

    本报记者 赵雪 文/图

    今年61岁的何万志,是教书育人的老师,是笔耕不辍的作家,是身患先心病的病人……在多种身份中,他最喜欢人们称他为扶贫济困的志愿者。他献爱心的方式与众不同,他用笔杆子传播正能量,诉说他人饥困,将需求传播,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参与救助。目前,通过他的笔救助的患病儿童、孤寡老人不计其数。

    阳光尽撒,屋明脊亮。近日,记者来到文安县城何万志的家,采访了这位扶贫济困的“笔杆子”。

    教书育人30载,练就好笔头

    “教书育人,潜心研究,虽苦虽累,乐在其中。”何万志说,这首诗就他为自己的教育人生所作的。

    1956年1月,何万志出生于滩里镇西新桥村。在读书时,他就展现出了文学天赋。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高中时所写的小说《播种育苗》被语文老师寄到《河北日报》副刊部,并得到了该刊编辑部的回信,他们的肯定与鼓励让何万志小小的心萌发出了作家梦。

    受时代影响,何万志高中毕业后,便回乡务农。农闲时,有一手好文笔的他当上了村大队通讯员,期间撰写多篇稿件,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

    1983年,机缘巧合下,何万志考上了文安县师范学校。毕业后,29岁的他没有留在县城,毅然来到德归镇中学当上了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他勤勤恳恳,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写成文章,先后发表70多篇。其中《课堂教学激励妙用》等3篇刊登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做好四步训练,培养思维能力》等5篇刊登在省教育核心期刊《教育实践与研究》上。后来,他工作多次调动,来到了西新桥村担任校长,他写的《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转化的心理调控》在廊坊市2000年中小学校长论素质教育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并收录在《中小学校长论素质教育》一书中。2005年,何万志退居二线,开启了人生另一页篇章。

    “教书多年的沉淀和积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人生的感悟,这与我的写作、后来做的事情都有关系。”何万志说。

    拿起笔杆子助人、救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播撒大爱,心手相牵。一腔道义,济困扶险。撇捺支撑,人间正道,演绎生命的璀璨……”这是何万志作的《志愿者之歌》。

    从当通讯员之初,何万志便关注百姓民生,而真正让他想到拿起笔助人、救人的是同村患病女孩儿何珊珊的遭遇。

    21岁的何姗姗是一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幸运的是在2010年7月,她骨髓配型成功,有了生的希望,但高昂的手术费用又令她家的生活陷入拮据。

    这件事传到了何万志的耳朵里,他心急如焚,不想这花季少女因经济问题错失了生的希望。他连忙赶到何姗姗家中,与其父母商议该如何筹钱。第二天,何万志找到了村委会,他们一起四处奔波,寻求救助。经过几日的努力,何万志等人共筹到了3万多元,但这还远远不够。情急之下,他和学生们撰写了关于何珊珊事件系列报道,在网上发帖,并发布在各大报纸周刊上。在他们的帮助下,何珊珊事件引起轰动,由市红十字会、廊坊日报社、廊坊电台及一些论坛网站共同参与的大型捐款活动迅速展开,截止到当年9月29日,各界爱心人士共捐款10多万元。

    当何珊珊的父亲接到这笔钱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嘶哑着嗓音说:“孩子有救了”。

    “我记得当天活动现场,没有歌舞,没有敲锣打鼓,只有何珊珊的事件介绍和相关的文字图片,没想到起到了这样好的效果。那天,我真正感受到助人的快乐,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重要。”何万志激动地说。

    “花季的姐姐得了肾病,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真是祸不单行啊,十二岁的弟弟小紫帅又患重症……”2013年4月20日,又是一次义演活动。“这场义演是为东羊疃村患淋巴瘤的12岁的小紫帅特别举行的,由文安县青年志愿者艺术团主办。我是该团的特约编辑,我依然用笔将小紫帅的事件写了出来。”

    2014年春,何万志参与了“善行滩里,道德家园”的创建活动。他同村镇干部走村入户,采访道德模范,报道先进事迹。他多次参加爱心公益活动,带头捐款,记录款项,朗诵诗歌。他先后参与救助因液化气爆炸,重度烧伤李建红母女、患红斑狼疮的小浩东等,使他们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使将要破碎的家庭得以团圆。2016年,何万志加入了县文化志愿者协会,同志愿者们一起慰问革命老同志,参演微电影,筹划文化大讲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每每参与到这些爱心事件中来,都会被爱心感染。如果说爱是太阳,能给人温暖,那爱心就是璀璨的明珠,能光芒四射,永恒不变!”何万志说。

    患病治疗,仍不忘爱心事

    “您的笑容是给患者暑日里带来的一股清风;您的关爱是给患者雪地里送来的一堆火炭;您神奇的妙手,把无情的病魔驱赶;您精湛的医术,使死者生还……”这是术后躺在病床上的何万志写给医院医护人员的感恩诗。

    何万志平时积极干练,很多公益活动都冲在最前面,一天,他怎么也没察觉自己竟然有先天性心脏病。

    2014年9月27日下午,何万志与妻子魏子花去超市购物,何万志选了一件衣服,在镜子面前试穿,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右眼和嘴角有点上翘,又联想到早晨吃饭时,右手夹菜感到有点沉,于是他和妻子立即去了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确诊,这是脑血管疾病,脑梗前兆。在何万志住院治疗期间,医生为他做了全面身体检查,没想到,竟检查出他心脏房间隔缺损,右心增大,还少了根血管,这属于先天性心脏病,如不及时治疗,随着年龄增大,一旦心衰就没治了。

    “通俗点说,就是仪器上显示我比正常人多个‘心眼’,房间隔缺损,有一个近3厘米的洞,医生说我能活到这个岁数已是奇迹。”何万志笑了笑说。一个多月后,何万志住进天津市胸科医院进行手术。

    “每次谈到这个病,他都说得云淡风轻的。这个手术要锯开胸骨,心脏挂在手术架上,总共花了七八个小时,现在,他胸前有一条近20厘米的疤痕呢!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现在恢复得也还可以。”魏子花说,其实以前也有征兆,一阴天下雨他就胸闷难受,要在床上躺上两天。

    术后,何万志的身体素质大大下降,时冷时热,时常犯病。由于麻醉药的作用,他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读书看报写文章与人交流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医生嘱咐他,要平躺3个月。但即便这种情况下他还时刻关注着“善行滩里 道德家园”的建设,牵挂着那些需要救助的人。出院没几天,他就背着家人偷偷地上网写作。魏子花发现多次,劝解无效后,气得拔下了电脑电源插座。

    “老伴关心我,但不让我上网,困在屋里,会把我闷死的!我就告诉她,我会量力而行,不会累着的。”何万志说着大声笑起来,“最终,她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也就没那么严格了。到现在,她反而成了我的每部作品的第一位读者。”

    2016年春天,滩里镇安里屯村身患血液病小男孩何智,与母亲骨髓干细胞配对成功,正准备手术,但资金缺口还很大。同年3月12日,救助小何智的大型义演在安里屯校园举行。当时何万志正患肠胃病,他忍着疼痛乘车30公里早早地赶到现场,并表演了朗诵。回到家后,他病情加重,上吐下泻,还坚持着写出了这一公益活动的报道一一《凝聚大爱,挽救生命》,在媒体上发布,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救援的队伍中来。

    “不需要任何荣誉,我只愿做一颗小草。”

    多年来,何万志共有近百万文字见诸于网络,两百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2016年1月,何万志正式退休。退休后,他更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写作与助人中。

    目前,何万志是文安县作家协会的会员,也是协会的积极分子,每次活动他都参与,可以说,他的晚年丰富多彩。他还被文友们称赞为“文学伯乐”。他为了激励文友们的创作热情,义务为文友们整理、代笔、修改、推荐文章。他为脑栓塞患者宫锡岭老师代笔写了万余字的《怀念父亲》,在《沃野》杂质上发表,还指导文友何素珍写了5万字的长篇回忆录《妈妈平凡的一生》……

    “谈起这些事,我还是很骄傲的,有30多名文友的文章在我的推荐下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当看到他们的作品发表,我跟着高兴呢!”

    写作是一项辛苦的脑力劳动,为了改好一篇文章,何万志都快到了‘痴狂’的程度,“走路在想,吃饭在想,就算是睡觉的时候都会在思考,只要有了写作灵感,就要及时捕捉,不管当时做什么,也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老伴儿时常说我是‘神经病’。对我来说,这是在生产精神食粮,干这事儿,我充实,我快乐!”何万志说。

    “我做的这些事是受家庭的影响。我父亲是老党员、老干部,一生为党工作,任劳任怨。母亲为人忠厚,乐于助人,受到乡亲邻里的一致好评。老伴儿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敬老孝亲。儿子儿媳教书育人,爱生敬业,业绩突出,受到学生及家长的信赖。我的言行还感染了正上初一的孙子,他常对我说,长大了也当老师!”谈及家庭,何万志掩饰不住幸福感。2016年9月,何万志家被市文广新局授予“书香家庭”的称号。

    在采访最后,记者问:“您做了这么多好事,您如何评价自己呢?”何万志摆了摆手,说:“哪值得评价什么?我不是什么大人物,我常常在心里告诫自己,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是索取,应该是奉献!大地之所以美丽,不仅仅是因为有鲜花的盛开,更是因为有一棵棵小草的点缀,我愿做这样的一棵小草,不为其他,只想为广阔的大地增添一抹新绿。”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 08:45: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厚德廊坊人”栏目

    何万志:身受先心病折磨 用笔杆子扶贫济困

    本报记者 赵雪 文/图

    今年61岁的何万志,是教书育人的老师,是笔耕不辍的作家,是身患先心病的病人……在多种身份中,他最喜欢人们称他为扶贫济困的志愿者。他献爱心的方式与众不同,他用笔杆子传播正能量,诉说他人饥困,将需求传播,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参与救助。目前,通过他的笔救助的患病儿童、孤寡老人不计其数。

    阳光尽撒,屋明脊亮。近日,记者来到文安县城何万志的家,采访了这位扶贫济困的“笔杆子”。

    教书育人30载,练就好笔头

    “教书育人,潜心研究,虽苦虽累,乐在其中。”何万志说,这是他为自己的教育人生所作的心情表白。

    1956年1月,何万志出生于滩里镇西新桥村。在读书时,他就展现出了文学天赋。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他高中时所写的小说《播种育苗》被语文老师寄到《河北日报》副刊部,并得到了该刊编辑部的回信,他们的肯定与鼓励让何万志小小的心萌发出了作家梦。

    1975年还没有恢复高考,何万志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有一手好文笔的他当上了大队通讯员,期间撰写的多篇稿件被报社电台采用,也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

    1978年何万志当上了民办教师,1983年,考上了文安县师范学校。毕业后,29岁的他放弃了留在县城机关工作的机会,毅然来到德归中学当上了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他勤勤恳恳,将自己的教学体会写成文章,先后发表70多篇。其中《课堂教学激励妙用》等3篇刊登在国家级教育刊物上,《做好四步训练,培养思维能力》等5篇刊登在省教育核心期刊《教育实践与研究》上。后来,他工作几次调动,担任了西新桥中心小学校长。他写的《中小学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转化的心理调控》在廊坊市2000年中小学校长论素质教育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并收录在《中小学校长论素质教育》一书中。2005年,何万志退居二线,开启了人生另一个起点。

    “教书多年的沉淀和积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对人生的感悟,这与我的写作、后来做的事情都有关系。”何万志说。

    拿起笔杆子助人、救人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播撒大爱,心手相牵。一腔道义,济困扶险。撇捺支撑,人间正道,演绎生命的璀璨……”这是何万志在第四届廊坊市365百姓故事会宣讲时朗诵的《志愿者之歌》。

    从当通讯员之初,何万志便关心当地的贫困农民,不管谁家遇到困难他都帮一把,而真正让他想到拿起笔助人、救人的是同村患病女孩儿何珊珊的遭遇。

    21岁的何姗姗是一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幸运的是在2010年7月,她骨髓配型成功,有了生的希望,但高昂的手术费用又令她家陷入了困境。

    这件事传到了何万志的耳朵里,他心急如焚,不想让这花季少女因经济问题错失了生的希望。他连忙赶到何姗姗家中,与其父母商议该如何筹钱。第二天,何万志找到了村委会,他们一起四处奔波,寻求救助。经过几日的努力,共筹到款项3万多元,但这还远远不够。情急之下,他和学生们撰写了关于何珊珊事件系列报道,在网上发帖,并发布在各大报纸周刊上。在他们的帮助下,何珊珊事件引起轰动,由市红十字会、廊坊日报社、廊坊电台及一些论坛网站共同参与的大型捐款活动迅速展开,截止到当年9月29日,各界爱心人士共捐款10多万元。

    当何珊珊的父亲接到这笔钱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嘶哑着嗓音说:“孩子有救了”。

    “我记得当天活动现场,没有歌舞,没有敲锣打鼓,只有何珊珊的事件介绍和相关的文字图片,没想到起到了这样好的效果。那天,我真正感受到助人的快乐,真正感受到文章的重要。”何万志激动地说。

    “花季的姐姐得了肾病,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真是祸不单行啊,十二岁的弟弟小紫帅又患重症……”2013年4月20日,又是一次义演活动。“这场义演是为东羊疃村患淋巴瘤的12岁的小紫帅特别举行的,由文安县青年志愿者艺术团主办。我是该团的特约编辑,我依然用笔将小紫帅的事件写了出来。”他多次参加该团举行的爱心公益活动,朗诵表演并带头捐款。先后救助因液化气爆炸,重度烧伤李建红母女、患红斑狼疮的小浩东等,使他们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使将要破碎的家庭得以团圆。
    2014年春,何万志参与了“善行滩里,道德家园”的创建活动。他同村镇干部走村入户,采访道德模范,报道先进事迹,为宏扬正能量号呼奔走。2015年,何万志加入了县文化志愿者协会,同志愿者们一起慰问革命老同志,参演公益微电影,筹划文化大讲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每每参与到这些爱心事件中来,都会被爱心感染。如果说爱是太阳,能给人温暖,那爱心就是璀璨的明珠,能光芒四射,永恒不变!”何万志说。

    患病治疗,仍不忘爱心事

    “您的笑容是给患者暑日里带来的一股清风;您的关爱是给患者雪地里送来的一堆火炭;您神奇的妙手,把无情的病魔驱赶;您精湛的医术,使死者生还……”这是术后躺在病床上的何万志写给医院医护人员的感恩诗。

    何万志不仅有一棵善良的心而且做事执着,很多公益活动都冲在最前面。这一天,他怎么也没察觉自己竟然有先天性心脏病。

    2014年9月27日下午,何万志与妻子魏子花去超市购物,他选了一件上衣,在镜子面前试穿,突然发现自己的右眼和嘴角有点上翘,又联想到早晨吃饭时,右手夹菜感到有点沉,于是他和妻子立即去了医院。经过一系列检查后,医生确诊,这是脑梗前兆。在他住院治疗期间,医生为他做了全面身体检查,没想到,竟检查出他心脏房间隔缺损,右心增大,还少了根血管,这属于先天性心脏病,如不及时治疗,随着年龄增大,一旦心衰就没治了。

    “通俗点说,就是仪器上显示我比正常人多个‘心眼’,房间隔缺损,有一个近3厘米的洞,医生说我能活到这个岁数已是奇迹。”何万志笑了笑说。一个多月后,何万志住进天津市胸科医院进行手术。

    “每次谈到这个病,他都说得云淡风轻的。这个手术要锯开胸骨,心脏挂在手术架上,总共用了七八个小时,现在,他胸前有一条近20厘米的疤痕呢!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现在恢复得也还可以。”妻子魏子花说,“其实以前也有征兆,一阴天下雨他就胸闷难受,要在床上躺上两天。”

    术后,何万志的身体素质大大下降,时冷时热,极度虚弱。由于麻醉药的作用,他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读书看报写文章与人交流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医生嘱咐他,要平躺3个月。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时刻关注着“善行滩里 道德家园”的建设,牵挂着那些需要救助的人。出院没几天,他就背着家人偷偷地上网写作。妻子发现多次,劝解无效后,气得拔下了电脑电源插座。

    “妻子关心我,但不让我上网,困在屋里,会把我闷死的!我就告诉她,我会量力而行,不会累着的。”何万志说着大声笑起来,“最终,她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也就没那么严格了。到现在,她反而成了我的每篇作品的第一位读者。”

    2016年春天,滩里镇安里屯村身患血液病小男孩何智,与母亲骨髓干细胞配对成功,但手术资金缺口还很大。同年3月12日,救助小何智的大型义演在安里屯校园举行。当时何万志正患肠胃病,他忍着疼痛乘车30公里早早地赶到现场,并表演了朗诵。回到家后,他病情加重,上吐下泻,还坚持着写出了这一公益活动的报道一一《凝聚大爱,挽救生命》,在媒体上发布,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救援的队伍中来。

    “不需要任何荣誉,我只愿做一颗小草。”

    多年来,何万志共有近百万文字见诸于网络,两百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2016年1月,何万志正式退休。退休后,他更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写作与助人中。

    目前,何万志是文安县作家协会的会员,也是协会的积极分子,每次活动他都参与,可以说,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他还被文友们称赞为“文学伯乐”。他为了激励文友们的创作热情,义务为文友们整理、代笔、修改、推荐文章。他为脑栓塞患者宫锡岭老师代笔写了万余字的《怀念父亲》,在《沃野》杂质上发表,还指导文友何素珍写了5万字的长篇回忆录《妈妈平凡的一生》……

    “谈起这些事,我还是很骄傲的,有30多名文友的文章在我的推荐下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当他们看到自已的作品发表时特别高兴,我也跟着高兴呢!”

    写作是一项辛苦的脑力劳动,为了改好一篇文章,何万志都快到了‘痴狂’的程度,“走路在想,吃饭在想,就算是睡觉的时候都会在思考,只要有了写作灵感,就要及时捕捉,不管当时做什么,也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妻子时常说我是‘神经病’。对我来说,这是在生产精神食粮,干这事儿,我充实,我快乐!”何万志说。

    “我做的这些事是受家庭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家人。我父亲是老党员、老干部,一生为党工作,任劳任怨。母亲为人忠厚,乐于助人,受到乡亲邻里的一致好评。妻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敬老孝亲,事迹被媒体报道。儿子儿媳教书育人,爱生敬业,业绩突出,受到学生及家长的信赖。我们的言行还感染了正上初一的孙子,他常对我说,长大了也学爷爷当老师,做好事!”谈及家庭,何万志掩饰不住幸福感。2016年9月,何万志家被市文广新局授予“书香家庭”的称号。

    在采访最后,记者问:“您做了这么多好事,您如何评价自己呢?”何万志摆了摆手,说:“哪值得评价什么?我不是什么大人物,我常常在心里告诫自己,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不是索取,应该是奉献!大地之所以美丽,不仅仅是因为有鲜花的盛开,更是因为有一棵棵小草的点缀,我愿做这样的一棵小草,不为其他,只想为广阔的大地增添一抹新绿。”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20: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洼寻梦》
                          王宝仓/文

        对一个土生土长的文安洼人来说,儿时记忆里的大洼是美好的。广阔无垠的水域,纵横交错的沟渠,徒手可得的鱼虾,随处都有的野菜。更有代表性的是那铺天盖地的芦苇。每每想起,总在瞬间产生一种酸楚的感恩情结,总能浮现出一个博大、贫穷、慈善、辛勤的伟大母亲形象。每到此刻,总是从心底爆发出一股暖流,哽咽到咽喉,蔓延到鼻腔,即刻,唰、唰地从眼眶里涌出。长大后,随着心里的那个大洼与我渐行渐远,这种感受却在与日俱增。
    生我养我的大洼,今生最魂牵梦绕的地方。那里有我父辈们汗水的板结,有我恋人影子的升华,有沁人心脾的鱼腥味,有心旷神怡的草花香。这些都已刻骨铭心,此生难忘。
      于是,我始终寻觅着,希望能再看一眼我朝思暮想的大洼,哪怕是在梦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只有亲自走进过大洼,亲眼看到过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和那漫天皆白芦花的人,才能真正的从骨子里感悟到古人诗句的幽美和写真。
       三十年后,我终于如愿以偿,再次走进了那个梦里追寻千百度的地方。
       深秋的芦苇,已不再是那一身清丽的翠绿,经历了无数风霜雪雨的洗礼,已织染出一套褪色的衣裳。成排成排的水边伊人,此时似乎情窦未泯,心花怒放。绽如晴雪的芦花,在风里,互相依偎着,交头接耳地在说着悄悄话。微风掠过,或舞姿婀娜,或谈吐潇洒。蓦然热烈时,声浪迭起,欢呼雀跃,一片生机。偶尔有几枝低下头,对着微波涟漪的一泓明镜,矜持的照着,似乎在验证自己绽开笑脸后的美丽。另有几枝,依旧被昨夜的寒露包裹着,心事重重的低着头,板着脸,沉重的不为风所动。悠然一副冷美凝香。忽有三五只芦莺飞来,试探着驻足其上,本来虚心的伊人,此时显出了挺拔的气节,在芦莺的点击下,“忽”的挺起腰杆,扬起头,猛的把芦莺抛向半空,“啾啾”的埋怨着走了。
      瞬间,大洼里出奇的宁静。静得即使望到天地交汇的尽头,也看不到一点的声响。只有在纵横交错的河沟里,在星罗棋布的水塘中,偶有或三或五的野鸭,从芦荡里出没,它们悠闲的在水里游弋,嬉戏,似乎流连忘返,大有‘乐不思蜀’,不再南迁的态势。
    一条条绵延的土路,静静地盘绕在大洼的边缘,穿插在大洼的港湾。这些泥土做成的小路,被雨水冲刷出一层闪亮的海洋蚌壳碎片,积累衬垫在小路的表面。于是,小路显得坚实、利落、绵长。慢慢地走在上面,仿佛能看到一部悲怆的海陆进化史;能听到千万年来震耳欲聋的拍岸涛声。
      此刻,我忘记了外边的一切,静静的躺在这里,闭上眼睛,屏住心跳,贪恋得聆听着三十年前伙伴们在河沟边厮打时的喧闹,苇塘里骨顶鸡高亢的叫声,忽起忽落的拉网号子,洼间大树上凄厉的蝉鸣·······
      血红的夕阳照映在大洼上,正像一个勤劳一生满头白发的母亲,在炊烟里享受着晚归的安逸。皎洁的月光铺撒在大洼上,又像一个银装素裹的睡美人,在夜色里自赏温馨的孤芳。
      “轻风慢摇漫天雪,斜月微添隔岸霜”。朝露暮雨,霁月光风,大洼有着永不磨灭的青春。在千百年荣辱更替的沧桑里,大洼凭着淳朴的风格和坚强的意志,厚德载物,大行德广,以博大的胸怀,苦涩的泪水,甘甜的乳汁,养育了她的亿万儿女。大洼是慈善的母亲,芦苇是永久的恋人。
        我从儿时的文安洼走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儿时的文安洼。兹焉醉心眼,杭州作汴州。酣然间,文安洼乎?南大港乎?不知今夕何夕,此地何地。
    匆匆三十年,梦里觅家园,大洼今安在?翘首大港南。
    作者:河北廊坊  王宝仓

    个人简介
    王宝仓,河北省文安镇人,汉族,1963年出生,高中文化,廊坊市作协会员,诗词学会会员。热爱传统文化,爱好格律诗词,热衷于本地的历史资料挖掘研究。曾在《诗刊》、《廊坊日报》、中华诗词网、红袖添香等报刊论坛发表作品。参加编辑大型诗词歌赋集《古洼风》、抗震救灾专辑《五月记忆》、《春潮文学》、《沃野》等。有个人诗文集《兰芷集梓行》。现为文安县政协文史研究会成员,《文安县志》副主编,文安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主编。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09: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头村为75岁以上的老人送年礼
           1月15日,阳光灿烂。廊坊市文安县大围河回族满族乡李头村理事会大院里欢声笑语一片。原来,从这天开始村里为本村42位75岁以上的老人和困难户发放年礼,每人500元钱和一袋大米。对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将带上年礼上门慰问。在这严寒的冬季让老人们感到了春的温暖。
           李头村慈善公益群成立一年来,做了不少好事。为弘扬敬老孝亲的传统美德,在大家共同努力下筹集善款两万余元,经群代表商议,决定在春节前发放敬老金,给老人们送年礼。另外为了把慈善事做大做好,加大慈善群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加入其中,李头村慈善公益群将举行年会,总结过去,筹划未来。
           群负责人李涛说:“村里组建这个公益爱心群是为了增强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意识,凝聚大众,共同携手,提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建设互尊互重,人人向善的美丽乡村。目标是把李头村建设成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贫有所帮的,文明和善,友爱,团结的,和谐乡村。”
           这件事得到了村干部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老人们激动地说:“积德行善,可是好事啊!这个年我们很温暖!”
              通讯员   吴淑君   何万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3-29 05:34 , Processed in 0.05534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