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14444|回复: 4

[原创] 古洼童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7-2-20 21: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远去的古洼童年》
    李士权/文
    文安洼是一个古老的洼淀,童年由于洪水无法外泻和沥涝年景接纳的上游客水。使的古洼连年积水从不枯竭。当时有“淹了文安洼,十年不回家”的心酸格言。
    每预供水,有的举家搬迁,有的离乡逃难。但多数古洼人还是不畏艰辛,与古洼相依相伴,坚守故土,繁衍生息。
           水乡生活虽然艰苦难耐,但春节过后,随着天气的逐渐变暖直至春暖花开。快乐和开心还是能够足以冲淡古洼人心中的烦恼和忧愁。大自然给古洼人准备的天然食物会等待着大人、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在渴望和努力的快乐之中去索取和享用。古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不屈不挠的优秀儿女。是“文安洼三宝”,解决了饥荒年代的口粮,培育了古洼人的吃苦耐劳坚韧顽强。

    ★捕鱼

    作为水乡人,游泳、划船、撑船、摇桨摇撸和嘚拖床等,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一般十岁左右的孩子就基本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只不过是因为力气小能力还不是那么太强罢了。这算不上是“本领”。真正的水乡生存本领还得跟随大人在漫长的水乡生涯中逐步学习各种网具的使用、箔旋的布局和扠、罩等捕鱼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各种鱼类的不同生活习性和规律。
    冬捕技术性更强又特别艰辛,“网头”、“蹿工”和“马杆”手,脚下穿着“膀”, 它是一张大约50公分见方的牛皮,四周每隔约5公分打一孔,用两棵牛皮条穿起,垫些化结隔潮保暖,兜在穿着棉袜的脚上。用前用后泡在水里。穿“膀”必须戴“交齿”,“交齿”好似老式的大门“门吊”,中间比“门吊”宽些,长约20公分,两头各有一孔,两孔同时翘起,中间部分两侧各有一个翘角,翘角高度约两公分。用绳子穿于两孔内,横向固定于脚心,以防冰上打滑。因为出网时带出很多水,“膀”是不怕水的。
    拉綆人穿的是“冰鞋”或“凌鞋”,是一块与脚相当的长方形木板,底面镶嵌着四颗或三颗高度约三公分的枣瓠钉,两侧有四根带子系在穿着棉鞋的脚上,拉綆时十分得劲。
    这些东西看来不起眼,但没有这些是绝对干不了冬捕的。
    热天捕捞的小鱼用大锅卤后再晾干,大人们用扁担挑着两包卤鱼,下步撵(徒步)去北京卖卤鱼,一去就得十来天才能回来。有条件的推着小“鬼头”车,可以多带两三包小卤鱼。苦和累可想而知。
    孩子们一般能完成的就是浅水摸蟹、捉虾、摸鱼、淘鱼和使用箩圈罩鱼以及围网捕鱼,其中淘鱼是孩子们常用的捕鱼方法。多在浅水河沟叠三道捻子,其中两道离的较近,里边一道留一豁口,豁口处挡一把筛子或用木棍插成篱笆状,隔断鱼的去路,将水淘干后拿盆捡拾大小、种类不同的杂鱼。半天下来常常弄的一个个像小“泥猴”!
    孩子们在相互嬉戏和玩耍之中便获得了美食原料,也为大人分担了一份食粮不足的忧愁。

    ★菱角

    菱角是一种优质的代食品,古洼的野生菱角并不是很多,所以,五六年的那场洪水,政府就用“飞蜓”(飞机,因形似蜻蜓)在水乡播撒菱角种子,待人们采摘食用。飞机播撒的菱角种子,在风的作用下慢慢的漂浮到苇丛或成片的三棱草丛以及成片的蒲棒丛中“落户”。
    要想采摘菱角,孩子们经常结伴进入芦苇荡中寻找,单人如不了解芦苇荡的情况很可能会迷失方向而不敢擅自进入。
    进入芦荡后一般是淌着漆盖深的水,有时可能溜腰深的水,行动极度艰难,没有毅力是很难坚持长久的。除了采摘菱角,还能捡拾鸟蛋。半天下来,收获一般还是比较丰厚,但有时也可能是徒劳功微。鸟蛋成了野鸭、大雁等各种鸟类对古洼人的馈增。
    在芦荡穿梭,扎脚是免不了的。有一次,我哥哥就被芦根把脚的下侧面扎了约寸长的口子也不理会,继续寻找菱角和鸟蛋,这就是古洼人坚韧的性格。
    猎鸭猎雁是当时的一种高级职业,俗称“推鸭排”。一般在夜间进行,人在小船下,躺着水,推着提前架好猎枪的小船悄悄前行,慢慢靠近鸭群或雁群,待机开火。既辛苦又需要高超的技术,所以,使一般人望尘莫及,也成为了孩子们的一种向往。
    《远去的古洼童年》(续)

    ★地梨

    古洼人有句俗语:“文安洼三宗宝,地梨、榨菜、三棱草”。特别是地梨,是一种优质代食品。饥荒年头,周边各县的灾民来到文安洼打地梨,古洼便开启了天然地下“粮仓”的大门。既可鲜食,也可晾干储藏。
    古洼的多半儿童和我一样跟着去水田劳作的父母,由父母给起出一块“炕”,孩子就在起出的那块“炕上”用地梨挠子打(挖)地梨。待父母收工时再跟父母一起回家,快手或运气好时一天也能挖那么三几斤地梨,足够一家人饱餐一顿。可有时挖的不多,大人收工后还得继续挖一畔直至很晚才能回家,否则只能饿肚子。
    打地梨一般都是老人或孩子,青壮年要去田里劳作,不过劳动间隙可以去扠鱼或打地梨,也可以去“逛”地梨。“逛”地梨是个力气活,可有时还可以偶尔获得一些“水豆”,水豆也是一种不错的代食品。大人“逛”地梨,孩子们就拿着罩篱捞地梨。节省了大人的时间,目睹了大人的艰辛。
    采割三棱草也是不容易的事,刚割下来的三棱草很重,只能割一小捆扛着回家,晾干后备用。
    蒲棒采摘不太费劲,但不多,用处也不是很大,只能做“火绒”,与火石、火链配用,再加之“大取嗒”,作为火种。那时候人们是不舍得用二分钱一盒的“洋火”(火柴)的。
    这些活计既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又在幼小的心灵埋下了宽厚、仁慈的种子。
    榨菜既可食用,也可喂养家畜家禽。灵巧智慧的古洼人可用三棱草来编织草鞋、鱼包、虾篓等用品,孩子们就跟着学,除了自用也可以换点零钱补贴家用。
    古洼的芦苇用于编苇席,每到冬季农活没了,除了主要劳动力中的一部分参加冬网班子冬捕,其余基本都在家编苇席。孩子们就帮大人们踩苇、闷苇、递边、橇席和学着打下手直至学会编织。
    “截苇”、“釧苇”大人们是不愿让孩子早学的,怕弄坏浪费了原材料。轧苇是要干的,可力气小推不动轧苇的碌碡也是干不了的。
    这活虽然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动作,但为了生计,孩子们还是努力地与大人配合,从中锻炼着孩子们的意志和耐心。

    ★野菜

           挖野菜一般也是孩子们的主要活计之一。上学的孩子一般利用早晨上学前和放学后的时间背着框头,拿着挖野菜的刀子打(挖)一框头野菜,晚饭后才能写作业。挖来的野菜晾干后囤积起来以防冬春食粮不足时充饥食用。
    除了打(挖)野菜,打(割)草也是孩子们的活。每次哥哥挑八捆,我只能挑四捆。打来的青草用来喂牲口,多余的晾干后以备冬季之需。没养牲口的人家可换些零钱补贴家用。从儿时起就养成了吃苦爱劳、勤俭持家的好品质。
    五八年闹蝗虫,稻子、芦苇、水白草等几乎都吃光了,孩子们每天捉不少蝗虫,回家后炒一下,洒些盐就能吃了。后来政府派“飞蜓”(飞机)洒药,当时人们叫洒蚂蚱药,后来才知道是六六粉,配合农民消灭了蝗虫。
    就这样享受着水乡生活,度过了最为艰苦的三年困难时期,又迎来了63年古洼的最后一场洪水,直至65年古洼收了一个可谓是百年不遇的好秋,古洼人的生活才逐渐进入了衣食无忧的状态。
    我及我的同代人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没有多大的起伏,更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淡和默默地接受着古洼的环境现实,并为适应古洼环境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而现在的文安洼经过党和政府的不断治理,环境越来越美好了,衣食住行,畅行天下。现在的孩子们也是,丰衣足食,如同蜜罐里的糖疙瘩,想要啥有啥。和我们的童年相比真幸福啊。
             归根到底是时代的进步,才有了美丽的文安洼。所以我们更要感激和珍惜现在的好日子,教育我们的子孙勤俭节约,自立自强,不能忘了过去的苦。
    文安县   李士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0 21: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趣事
    杨国维/文
    家乡上的土坡坡,
    童年的趣事多,
    弹球、抽嘎嘎、拍毛片……
    过年时赶大集,
    买两挂小红鞭炮、几包摔炮,
    乐开了心花,
    初一抢鞭炮筒子,
    春天打野菜,
    夏天大坑里洗澡,
    秋天烤玉米,
    冬天打雪仗。
    家乡上的小学校,
    有我童年的回忆多……

    诗人简介

    杨国维,河北文安人,酷爱文学创作,作品散见《西部作家》、《中国当代诗词典藏》、《盛京文学》、《文学微刊》、《河北新闻网》等网站报刊。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19: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事》

    ★买鱼
    1986年春,我调到滩里中学工作。一次周六放学后回老家看父亲母亲,知道父亲生病刚见好想吃点儿东西,我问父亲想吃什么,父亲说想吃熬鱼。我们村地处偏僻村子又小,连个小卖部都没有,根本没有卖鱼的。我只好立即骑上自行车返回了滩里集。可惜时间太晚,到了滩里集已经散了,卖鱼的早就走了。听说安里屯有个晚市,可能有卖鱼的,我马上跑过去,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卖鱼的。怎么办呢?我想集市买不到干脆到饭店看看,走进一家饭店,跟老板说想买几条活鱼。老板说饭店只卖熟鱼不卖活鱼。我说我爸爸病了想吃鱼,集市上都没有了,想在这里匀几条。饭店主人也许受到了感动,痛快答应,卖给你几条吧,不赚你的钱,怎么趸来的怎么卖。
    买到了新鲜的活鱼,我飞快地骑车赶回家。用最快的速度打鳞、净膛、过油、炒色,大火熬熟,小火入味。终于让父亲吃上了香喷喷的熬鱼。至今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父亲吃鱼时疾病痊愈,胃口大开,非常享受的样子。父亲高兴我更高兴。
    那天下午我骑自行车来回跑了近百里的路,而且大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说实话多少有点儿累,但我没有半点抱怨,因为我记得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给我们买吃的,父亲步行去天津往返100多公里,没记得父亲有半点抱怨,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大爱。
    为了让父母吃得应心可口,我学会了做不少农家饭菜,如蒸馒头,烙大饼,包饺子,蒸包子,摊煎饼,熬鱼炖肉,炒青菜,最拿手的是做千层卷。每当父母跟邻居炫耀我做饭好吃的时候,我心里总是甜甜的。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给我脸上贴金。

    ★做大便架
    父亲晚年腿脚不行了。一次我发现自家院内厕里斜放着一根大木棍子。我问父亲干什么用。父亲说他解手时蹲起费劲,必须扶着点儿。我告诉父亲说这个棍子容易滚动不安全,我给你做个大便架吧。我找来了一根一人多高的结实光滑的木棍做立柱,又拆了一个双人小板凳,取板凳面。将立柱一端埋在地下砸实固定,将板凳面的一头儿固定在厕所墙上,另一头儿固定到立柱上。父亲解手时可坐在凳面上,手扶着立柱,就像坐在炕头上,稳当牢靠,蹲起自如,得心应手,非常高兴。
    后来我又发现父亲进出门口时两只手总是先扶好窗台(夹门窗户的台子),再缓慢迈步,我知道是父亲腿脚不行了,步子不稳了,就在门口的一侧安装了扶手,保证了父亲安全进出。
    再后来,父亲出屋不方便了,大小手只能在屋子里。我就和二哥用老木椅子给父亲做了个新的大便架。用凿子在椅子面儿上凿了一个七八寸宽近一尺长的洞,四周用砂纸打磨光滑。解大手时正下方放上一个盆,盆里铺上塑料布,解完手清理起来又干净又省事。我想如果那时像现在这样物质丰富,一定给父亲买个上好的大便架,让父亲少受点罪,也让我们做儿女的多尽点孝心。

    ★做尿布
    父亲晚年趴炕(卧床不起)了,再后来大小便失禁。那会儿还没有尿不湿。我就和母亲给父亲做尿布。厚厚的一沓几十块尿布,大都是我和母亲用家里的旧衣服缝制的。如绒裤绒衣秋衣秋裤,棉布的裤褂等等。绒裤绒衣较厚,一层就行。秋衣秋裤至少用三层。做成宽半米左右,长度要一米多点。用时铺在身子下面,两头用褥子两端压住,以防左右滚动。母亲岁数大了,费力气的事怵头了,说厚点儿薄点儿大点儿小点儿没关系,反正是接尿接屎。可我知道,父亲这种身体状况,留给我们尽孝的时间可能不会很长了。父亲一生要好,干净利索,特别讲究。所以我要事事尽心尽力,不敢有半点懈怠。每一块儿都裁制得方方正正,叠放的整整齐齐,压在热炕头上。保证父亲换时热热乎乎,舒舒服服。长期卧床的人容易上火,尿的味道很难闻。我们洗尿布时不只是用凉水简单地冲洗一下。而是先用滚烫的开水至少烫五分钟以充分的杀菌除味儿。再用洗衣粉肥皂用力搓洗,直到没有异味儿,再充分日照晒干。父亲便后弄脏了下身,用温湿毛巾把下身擦洗干净,再用干毛巾擦干。尤其是父亲生了褥疮以后,更不敢有半点马虎,否则很容易感染,造成父亲的痛苦。
    后来我还学会了给父亲做被褥,当然自己的针线活实在差,引被的针角活像一个喝大了的醉汉一溜歪斜。本家的大婶和老奶奶看到我做的被褥,对我的技术一笑了之,未至可否,对我的用心却大加赞赏。感慨地说,你们伺候你爸爸做的怎么样,不用你们说,我们闻一闻这屋里有没有味就知道了。说良心话,最后父亲的屋里没有留下难闻的异味儿,我们兄弟姐妹也少了一些难堪的遗憾。
    现在把这些小事讲给朋友们听,并不是显摆自己有多少功劳。首先孝敬父母,我的兄弟姐妹比我做得更好。再者“寸草春晖”,伺候自己的父母,做多少也难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把我们从呱呱坠地擦屎接尿,养大成人,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现在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病了,趴炕了,体力智力一天不如一天,可以说是“返老还童”了,甚至不如孩子,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像哄孩子一样来伺候他们。这不需要任何理由,有时也并不需要很多的钱,只是需要我们尽一份孝心。让我们大家从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开始,奉献爱心,感恩社会。就像毛主席教导的那样,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人民的人。”
    宫锡岭  口述    何万志   整理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1: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愁》
    文/心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摞抽屉里的白纸
    在没有想到用途前的
    闲置,封存
    长大后
    乡愁是求学路上的困惑,艰辛
    是成家了抽空
    对家的想念,一路的欢欣

    如今
    没了父母的故乡
    成了一座空城
    乡愁成了一把不敢回乡的泪
    成了月圆夜
    飞奔故乡路口的翅
    出入往日时光的温馨

    《记忆的村庄》
          文~心庭
    我们
    把出生的那个地方
    叫做,故乡
    童年偎在父母的翼下
    心却渴望外面的天堂
    然后,我们真的
    一个个飞出了村庄
    却还是,乐此不疲地跑回来
    一年年,一趟趟
    当爹娘厌了倦了
    把我们推向来世时
    一把锁,锈住了路口
    锈住了脚
    心,只能
    不甘地,遥望

    《归雁》
           文~心庭
    我知道
    思念的天空撑不了太久
    我必须赶在十月陨落之前
    赶在寒流冻僵翅之前
    把一万匹奔马脱缰的速度带走
    揣在胸口的,是六月那朵清荷
    托我捎给你的绿茵茵的诗句
    放心吧
    抛了麻雀的叽喳
    抛了花草甜蜜的假象
    只把迫不及待的情绪带给你
    今晚,当我抵达故乡
    请你细看,我的掌心
    你当年写给我的那个雁字
    年年今日
    都会回来看你

    (写在中秋节回家看望父母)

    《乡愁》
    文/花样年华

    漂泊的脚步
    每每在月色里都静寂成一道影
    那缩不短的影里
    走出又走近的记忆
    一直延伸着
    延伸在熟悉的老路上
    带着浪子的心

    这一季
    古城墙上的风又吹起
    是否吹落母亲苦等的思念
    那夜 那灯 那滴泪花

    对月的苦酒里
    父亲如何斟酌后咽下
    是苦闷 是叹息 是沉默

    拉长的光影
    又怎一个愁字能抵消的了
    伸长 再伸长

    潺潺流淌的清河水旁
    还有没有记载着我曾经的痕迹
    与落叶 与土地 与童年

    村口的老牌坊
    能不能等等我
    等我踏入的那一步
    再褪去印象里的容颜

    谁能想象
    五百里的月色里
    洒落着
    一颗一颗的乡愁
    一直落到故乡的土里
    也生根在我心里

    每次月光来了
    都会生长一次

    《童年》
    杨国维/文
    家乡上的土坡坡,
    童年的趣事多,
    弹球、抽嘎嘎、拍毛片……
    过年时赶大集,
    买两挂小红鞭炮、几包摔炮,
    乐开了心花,
    初一抢鞭炮筒子,
    春天打野菜,
    夏天大坑里洗澡,
    秋天烤玉米,
    冬天打雪仗。
    家乡上的小学校,
    有我童年的回忆多……


    《打囤》

    杨国维/文

    正月二十五,
    是民间打囤的日子。
    在屋子里用灰撒个圆圈,
    中间放上钱币,
    这是钱囤。
    在院子里用灰撒个大圆圈,
    中间放上各种粮食,
    这是粮囤。
    然后燃放鞭炮,
    象征着一年有钱有粮。
    百姓人家一年之春,
    都有好的愿望和祈盼,
    愿风调雨顺,
    盼五谷丰登。
    如今赶上了太平盛世,
    是百姓的福啊!

    《灶台》
    杨国维/文

    儿时在灶台前烧火,
    坐个小板凳。
    灶台里的火暖暖的,
    柴草冒着红红的火苗,
    烤的全身暖烘烘的。
    一会儿功夫,
    大锅里冒出了白白的蒸气,
    饭菜的香味弥漫了全屋。
    梦中常常回到儿时,
    回到老屋的灶台……

    阳光2017-2-21

    作者简介 :杨国维,河北文安人,酷爱文学创作,作品散见《西部作家》、《中国当代诗词典藏》、《盛京文学》、《文学微刊》、《河北新闻网》等网站报刊。

    (文安县   何万志/荐)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9-2 15:23
  • 签到天数: 10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发表于 2017-2-22 11: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 生日感恩》
                  文/何万志

            今儿,正月十四,是我的生日。
      六十一年前的今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给家庭带来了欢乐,也给父母带来了负担和忧愁。因为在那个物质生活极端贫困的年代,家里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儿子的生日就是妈妈的难日。正月十四,按照乡俗这一天家家蒸包子。妈妈生下我,没有吃软食,而是吃了一个大包子,从此得了胃病,终生未愈。由于生活拮据,上济老,下让小,妈妈营养不良,生下我几天后就断了奶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给本来就生活拮据的家庭又增加了负担。我是吃蛋糕长大的。当时我的一位姑奶奶家的表哥开小卖铺,父母就委托他给进蛋糕,用水泡了给我吃,所以妈妈说我是用钢板(钱)垒起来的。
      我从小羸弱。肤色较白。奶奶说我就像一朵烟花苗花(一种野菜)。爸妈和奶奶非常疼爱我,有好吃的总是先济着我。就是在那极度困难的“瓜菜代”年代里,妈妈尽可能自己不吃,或吃野菜,也不让我挨饿。哥哥带回学校里发的净面饽饽给我吃。正是有了这么多亲人的疼爱关心和照顾,才使我这个弱不禁风的小烟花苗花成长起来。哥哥和弟弟小学没读完就被迫辍学,到生产队里劳动以贴补家用。在家人的供给下,我上到高中。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务农,后来考上了师范,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如果没有祖国这块沃土,没有党和人民的精心培育,没有党的阳光雨露的沐浴,我这朵小烟花苗花早就枯萎了。所以我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尽力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积极参与爱心公益活动,用自己笨拙的笔写人生,写社会,弘扬正能量,回馈社会。
            2014年冬,我查出了严重的心脏病,需要做心外科手术。是家人的关怀,亲友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勇敢地面对病魔,度过了难关。去年冬季,我被推选参加了廊坊市第四届365百姓故事汇的宣讲活动。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家人和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勇敢地站在宣讲台上,并取得了好成绩。
      我小的时候,每到正月十四这一天,妈妈总给我做长寿面。我结婚成家后,妻子也是年年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考上了成人高等学校,每到寒假,都要到廊坊市教育学院去学习,这样元宵节都要在学校里度过。正月十四这一天我也不在家,家里照常给我做长寿面过生日。早年我在新桥联办中学教过的十几名学生,一到正月十四这天就来给我祝贺,师生共忆当年在校的美好生活,是何等的惬意!
      今天又到了我的生日,面对儿媳炒的一桌好菜,面对妻子煮的长寿面,面对亲朋好友的祝福,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感恩父母。要问这个世界上谁的爱是最无私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父母。
    感恩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长大,宠爱自己的父母。他们最无私的爱献给了我。因为他们,我体会到了酸甜苦辣的滋味,也感受成功的喜悦,爱情的甜蜜,走完人生的每个篇章,感叹生命的伟大。
          感恩我的家人。他们作为坚强的后盾,让我在受伤时能得到安慰,失败时能得到鼓励,感受最温暖人心的微笑。
          感恩与我同甘苦共命运相濡以沫一路走来的另一半。感谢他陪伴我成长,陪伴我走过最美与最苦的日子。        感恩无私传授知识、耐心讲解道理、引领我走向生活的老师。
           感恩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他们见证,并帮助我不断进步。
            更感恩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人民伟大们中国共产党。她们是我的再生父母。我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是党的和人民,把我一个不懂事的农村娃培养成为一个大学生,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
            孙子说,今天是爷爷的生日,用我的压岁钱给爷爷买一个大大的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我说,只要你学习进步,做个好学生,就是给爷爷最好的礼物。
      元宵佳节度生辰,
      牢记父母养育恩,
      阳光沐浴禾苗壮,
      文明传承后来人。
      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3-29 05:08 , Processed in 0.0772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