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是德政善举,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基层群众解愁。多年来,县民政局全面履行“关注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利”工作职责,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窝,千方百计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弱势群体的困难,让他们的生活多一缕阳光,让他们的人生多一些尊严,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赞誉。2011年县民政局先后获得“河北省民政系统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和“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廊坊市农村村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和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现场会今年在我县召开,把我县先进做法和经验作为典型,向全市进行了推广。
天大地大,保障城乡低收入家庭生活是头等大事 保障低收入家庭最基本生活是全县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县级可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逐年提高社会救助本级配套资金在可用财力中的占比,2011年我县城镇低保由每人260元/月,提高到340元/月,农村低保由每年1200元,提高到1680元,月人均补差分别由172元和61元,提高到229元和98元。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317万元,彰显了县委、县政府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高度重视,对民生诉求的充分尊重。此外,积极推进全县重点优抚对象危房改造,对住房困难的43户重点优抚对象危房进行了帮建。开展送医、送药活动,在县医院为全县重点优抚对象进行了全面体检,根据体检结果,为132名重点优抚对象免费提供了价值2.64万元的药品。开展“夏季送爽”、“冬季送暖”活动,为450名“三老”(抗日、解放、抗美援朝优抚对象)集中采购了价值9万余元的夏季防暑用品(白糖、茶叶、凉席、凉被)。入冬后,为每户“三老”优抚对象购买了1000斤采暖煤。开展“百辆轮椅献功臣活动”,为全县重点伤残优抚对象统一购买了轮椅130辆,厕便椅116把,为重点伤残优抚对象解决了实际困难。 全心救助,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目前,我县共有140名孤儿,其中有42名孤儿在爱心家园集中供养。自2011年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000元,散居孤儿生活费每人每月600元。为使孤儿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县民政局在全局党员干部中开展了“大手牵小手”帮扶活动,每名党员干部都联系一名孤儿,定期将孤儿领回家中居住,了解孤儿生活学习情况,为他们购买衣物、文具,使他们同样感受到“家人”的关怀。11月3日,廊坊市广播电台《有事大家帮》栏目组和廊坊博康精神病医院、晓怡心理工作室的专家及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来到爱心家园,为爱心家园孤儿做心理辅导,并带来了社会爱心人士为孤儿们捐赠的生活、学习和文体用品。《有事大家帮》栏目组一行参观了孤儿的宿舍和图书活动室,并对孤儿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 雪中送炭,及时有效做好医疗救助 民政工作似一根扁担挑着两头,一头是党的政策,一头是人民群众。县民政局想方设法拓展医疗救助服务渠道,带着浓厚的感情和亲情努力做好医疗救助服务的大文章。2011年我县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281.58万元,救助城乡医疗困难群众801人次。资助城乡低保户加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100%。确定了文安县医院为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定点医院,签署了医疗服务协议,为困难群众开设惠民病房,实行两免三减优惠政策(免挂号费、免救护车接送费、减治疗费、减检查费、减床位费)。为解决患重大疾病人员看病难问题,启动了县级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已利用现有基金救助36人次,发放救助金2.5万元。 尽心细心,让五保供养对象安享天伦之乐 五保供养对象一般是膝下无子女、年纪上了岁数、身体又不太好、生活难自理的特殊群体。这些人最担心一日三餐的生活,最害怕夜以继日的寂寞,最揪心大病小病的侵袭。然而,到县敬老院采访,处处看到的是令人欣喜的景象:各敬老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扎实开展“五个一”工程,全县四所敬老院全部建起猪舍、鸡舍、羊圈、食用蚂蚱大棚、养鱼池、菜园等。全县四所敬老院均被市民政局评为“星级”敬老院。大柳河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和大留镇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分别被评为“二星级”敬老院,德归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目前,我县共有农村五保对象1029人,其中集中供养880人,分散供养149人,集中供养率达85%。今年以来,县民政局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投资170余万元,对一中心、二中心敬老院院区进行了绿化、美化,按照“园林式”单位标准进行了花草树木种植。4月份全县四所敬老院实施了院长轮岗制度,成立了由院民代表参加组成的院务管理委员会,让院民参与敬老院伙食、卫生管理等事务,民主决策院内重大事项,增强了各敬老院活力,使院民能够同正常老年人一样感受生活、享受生活。 民政工作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党委、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县民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切实提高改善民生的针对性,用一件件实事温暖着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