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柔情似水 于 2012-8-6 08:03 编辑
文安县的经典玩艺儿 已经退出文安人生活、逐渐成为文安人的回忆的经典玩艺儿,我想用文字保留下来,这些都是下里巴人的玩艺儿,很少能进入文安人的作品,难登大雅之堂。 我们小时候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机,除了一年少得可怜的几次放电影以外,唯一的娱乐就是听铜罗,铜罗一响,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换泥娃娃的,除了泥娃娃外,一般还有小闺女用的皮筋,小小子喜欢的泥模子,模子一般是用泥烧制的,印有各种图案,小小子买来用来脱模子。脱模子一般用黄角泥,冬天的时候需要砸开凌板,从老深的坑里挖出来,然后在碌碡上不断地摔打,直到泥里不能出现气泡为止。手经常冻得跟小萝卜似的,冻得实在受不了就把手放在嘴上哈,或把手放在两腿间夹着。泥娃娃一般是大公鸡,红红的鸡冠子,黄黄的身子,我们一般是看看,一年也换不出去几个; 第二件事就是耍猴的,耍猴的手里拿着鞭子,嘴里吹着哨子,对猴子发出各种指令,猴子时而戴着帽子模仿各种人的动作,时而翻跟头,时而作揖,孩子们不能离猴子太近了,太近了猴子跟孩子们抢吃的,还挠人; 第三种情况是耍鼓擂子的,搭起一个高高的台子,台子下面用布遮着,台子上有各种小木偶,我印象最深的是猪八戒背媳妇,耍鼓擂子的一个人操纵台上的小木偶,台上经常有七八个角色,还要敲鼓敲罗,还要有各种唱,唱腔非常的优美,戏词今天我是记不起来了,只是觉得非常好听,当时看耍鼓擂子的是人山人海,连墙头上都坐满了人; 第四种情况是拉洋片的,拉洋片的手里拿着各种线,一个框子里不断出现各种画片,拉洋片的一面不断地换着各种洋片,一面唱,那唱腔可谓响遏行云,苍凉悲壮,我清楚地记得是文安县第一次庙会,八二年我就上初中了,最多八零年前后,唱得是薛家将,唱到薛家将被害,一百零八口被杀,画面上出现了各种人头,老人可谓声泪俱下,我们听上瘾了,人家就不唱了,铜罗一响,人家就找我们收钱,二分钱一段; 第五种情况耍把式变戏法的,变戏法的印象不深,印象最深的就是耍把式的,什么红缨枪枪尖儿锁喉,什么手抓瓷碗,用手轻轻一抓,碗就在手里变成了粉沫,当时佩服得了不得,后来才知道那碗不是用泥烧的,是用鱼骨粉做的,谁抓谁碎;单掌劈砖,一下可以劈开四块砖。后来我们村出了一个鼓洞的,转了半拉村,不知从哪来找来一块大硫岗,害得耍把式的单掌劈了四回,劈得手直流血,最后双手一抱拳:“初来宝地,未及拜访,还请老哥赏口饭吃!”节目的最后就是刀铡活人,一个人躺在铡刀底下,另一个人用力一铡,从铡刀片上喷出一股股的鲜血,耍戏法的故意用一个席子把人盖上,大人们就用手捂住孩子们的眼睛,孩子们还是好奇地从大人们的手指颖缝儿里偷看。这时铜罗一响,开始找大伙儿要钱,这时就是最吝啬的老太太也会含着泪,颤颤微地从怀里掏出手绢,一层层地打开,掏出自己积攒了半年的皱皱巴巴的血汗钱。等钱敛个差不多了,躺在铡刀下面的人用手一抹鲜血,连个铡刀印都没有,全场掌声雷动!后来村里出了明白人了,说是铡刀后面藏了个染料袋,铡刀摁下去没铡着人把染料袋给铡破了,但是此法屡试不爽,大伙还是心甘情愿地为一袋染料掏出自己半年的心血。 第六种情况是吹糖人的,用糖稀,往模子里轻轻一吹,就能吹出各种造型,吹糖人的再用染料笔轻轻一点,各种漂亮的鸟儿、各种美女就出来了。卖回家去舍不得吃,插在窗户棱上看,等过了一晚上,别说糖人了,糖稀流了一窗户,费了半天劲也擦不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