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广告位招租
查看: 27907|回复: 1

地名的传说(文安县部分村镇名称的传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18 11:08
  • 签到天数: 8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11-3-8 20: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朝初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都,开始统一中国,划地、封王、戍边,将幽、燕之地划给儿子朱棣,让他带兵扫北,扩大疆域。
      朱棣奉父皇之命,与军师刘伯温率兵北上,沿路厮杀征剿。有一天,扫北大军来到文安县境地,在大清河南岸苏公桥镇扎营。这苏公桥镇原名八姓庄,宋朝时期大文学家苏洵曾任文安县主簿,在清河边的八姓庄体察民情,“教民礼让,劝课农桑”,并在河上架起一座木桥。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苏洵,将八姓庄改为苏公桥,并建祠祭奠。苏公桥是个水陆重镇,顺河而下是左家庄、石沟和文安经济最发达的重镇——武平。那里有元军把守,兵虽不多,但地势险要,东南两面被淀水围绕,西、北陆地与大都府通达,是个易守难攻之镇。
      燕王和军师刘伯温商议,以苏桥镇为大本营,派出大军,傅、杨、张、陶四位将军到前线集结,以左家庄干河以东,沿东淀隔淀大堤一字拉开。傅将军为先锋,张、陶二将军做预备队,随时应对紧急战情。准备完毕,随时攻打武平镇。
      这武平镇,原名叫堤头村,战国时期(公元前278年)建村,原属燕国。齐宣王乘燕国内乱之机,命将军匡章侵占。燕军城门不闭无人抵抗,兵败后燕公子被作人质受尽侮辱。燕公子回国后被立为燕昭王,他招贤纳士,发愤谋齐兴燕,封乐毅为上将军,统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兵伐齐。燕军获胜,收复了大片土地,以武力收复堤头村重镇,燕昭王下诏将堤头村改名为武平镇,即以武力平寇之意。
      燕王朱棣围住武平镇之后,和军师刘伯温商议,准备在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这一天,攻打武平。为了稳操胜券,他从大本营出发和军师刘伯温到左家庄视察四位将军的营地。当一行人到达左家庄大清河堤岸时,忽然发现在堤边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妇人,肩挑一对荆条编织的大筐。筐的一头挑着一个五、六的小男孩,另一头筐内装着满满一大筐新割的艾蒿,手里牵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吃力地爬上堤岸,看到燕王的军队,吓得赶紧挑着担子沿河向东跑去。
      燕王见状,怕这妇人是元军化装的探子,便紧催战马,追上了挑担的妇女,厉声问道:“你是何人,到哪里去?莫非是元军的探子!”那妇人吓了一跳,战战兢兢地答道:“军爷,我是左家庄镇埚里人,嫁到了武平镇,今日是回娘家来走亲戚,回去顺便割点艾蒿,准备端午节包些粽子卖,因为大清河堤岸土质好,艾蒿长的又高又大,是包粽子的上乘原料。我就是一个平民百姓,不是什么元军的探子!您放过我们吧!”
      听到这妇人说的有根有袢儿,又见到她还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如果是元军的探子,绝对不会带上两个累赘,燕王心里就信了个八、九分。他松了口气,正想再盘问几句,就把人放了,军师刘伯温忽然在一边问道:“你一个妇道人家带着两个孩子,怎么你偏心挑着大的,却领着小的?”妇人闻言答道:“军爷有所不知,这小的孩子是我亲生的,筐里大一点的,是我收养的。我们母子三人来的时候是一头挑着一个,因为割了一筐艾蒿,坐不下人了,只能让小儿步行回家。”
      燕王听到这话,也迷惑不解地问道:“看样子你家中并不富裕,你自己能生养,为什么还收养别人的孩子?这孩子的亲生父母呢?还有,这收养的孩子怎么在筐里被你挑着,反而让自己年幼的亲生儿子走路?这孩子比你亲生儿子还大几岁,怎么能让小的走路,大的坐筐。小小年纪就娇生惯养,将来可怎么得了!”妇人答道:“军爷您说的是,孩子不能娇惯,可是我这大儿的亲生父亲死在了战乱中,他亲生母亲被元兵掳去,至今下落不明。我见这孩子实在可怜,就忍不住收养了他。虽然我自己也缺吃少穿,可是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这可怜的孩子饿死,我们娘仨儿相依为命,这孩子没有了亲生爹妈,我更得要高看一眼,所以我宁可让自己的亲生儿子走路,也不忍心让我这苦命的大儿再受半点委屈。求军爷放过我们娘仨儿,我们真的不是探子!”
      一席话说的燕王和刘伯温连连点头,二人忍不住对这妇人起了敬佩之意。一个妇道人家在战乱中求生本来就十分艰难,竟然还收养孤儿,真是了不起的善举!而且她的善举,体现了这一方的风土民情,连一个妇道人家都如此善良,此处的其他百姓可想而知。
      燕王对妇人温言说道:“这位大嫂,你不要害怕,我乃大明燕王朱棣。父皇派我来扫北,是为了让我华夏百姓再也不受元军的蹂躏,既然你不是元军的探子,那本王是绝对不会伤害你的。”妇人闻言大喜,连连拜谢,然后挑上担子,拉着小儿子就想离开。可是燕王这时候忽然又拦住了她,说道:“近日我将派兵攻打武平镇,势必将有一场大战。乱军阵中,刀枪无眼,难免伤及无辜,你现在回去,怕到时难免受到牵连。你不如先跟我回营,等我打下武平镇,你再回家不迟。”
      那妇人听了这话,却死活也不答应,说道:“大王,我跟你回营虽然可以免去兵灾,可是家中亲朋好友却没有这种机缘,我不能跟您回去,我得回家通知他们赶紧逃难。”
      他这么一说,燕王又犯了难,虽然这妇人说的有理,可是如果放她回去,通知其他百姓逃难,宣扬起来,难免被元军察觉,再想出其不意攻打武平镇是不可能了。可是如果不放她回家,这一方善良百姓,难免又会遭殃,这可怎么办?怎样才能既不让元军察觉大军的到来,又保这一方百姓的平安呢?
      燕王一时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急得直转磨。这时候,军师刘伯温见燕王动了恻隐之心,微微一笑,献策道:“王爷,臣有一计,可一举两得。这位妇人既然非要回武平,那不如让她将筐内的艾蒿送给镇内那些善良百姓,挂在门上,作为暗记,同时让他们紧闭门户,不要外出。等端午那天,大军攻城之时,对军士下令:凡门挂艾叶之户,乃是本王的亲戚,不得入内,以免误伤。”燕王一听此计,顿时大喜,便令传令官即刻前去晓谕三军,并送给母子三人一些银两,放她们回了武平。
      到了五月初五,燕王的四路大军团团围住了武平城,当先锋军冲到大门时,却发现城门大开着,城中一片寂静,鸦雀无声。燕王扫北大军并无遇到一人抵挡,没费一枪一剑就进了城。
      到了城里一看,只见家家门上都挂着艾叶,就连守城的营房门上也挂着。原来那妇人回家以后,把遇到燕王的事情告诉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并且叮嘱他们在端午那天,一定不要外出,把门上都挂上艾叶。众亲朋听到妇人的话,一起称赞燕王和明军的仁义,赶紧回家准备艾叶,同时通知自己的亲朋好友。结果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武平都传开了,家家挂上了艾叶。有那被元军抓去当兵的汉人也听说了消息,知道了燕王和明军的仁义,于是私下里串联起来,突然兵变,把元兵都抓了起来,然后也在营门上挂上了艾叶。所以傅将军进城后,见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
      傅将军见到武平城里家家挂艾,一个敌人都看不到,无奈之下,只得向燕王报告:“此城内家家挂艾,是不是都是您家亲戚?要不要挨家挨户搜查,以绝后患?尤其是竟然连兵营都挂艾,难道是敌军的诡计?”
      谁知朱棣笑着说:“兵书上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此处民风淳朴,与人为善,就免去杀戮,剩下这一方的善良百姓吧。”说完,下令撤出武平镇,向北而去。
      原来刚才大军进城的时候,那妇人冒死送出了消息,告诉了朱棣城中发生的一切,朱棣这才知道自己一时善举,竟然收到了这么大的成果。
      后来燕王在北京登基做了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明永乐大帝,他 的“剩下这一方的善良百姓”这件事,一时被传为佳话。为了纪念这件事,人们将武平改为“剩方”。因为“剩方”这个地方,是个水陆码头,人杰地灵,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有“东淀荷花塘,胜似苏杭香”之称,之后人们渐渐将“剩方”改成了“胜芳”。
      燕王定都北京后,从山西洪洞县下诏迁民到文安洼,在围困武平时留下的四位先锋将军的军营遗址上,安民建村,也就是今天文安境内的傅管营、杨管营、张管营、陶管营等村庄。将挂艾叶救了一方百姓的妇人娘家村——埚里,改为艾子村。
      艾子村位于左家庄南部,此地村民心地善良,为人厚道,民风淳朴,很快由一个艾子村发展成三个艾子,即今天的艾头村。
      这就是在文安洼流传了600多年的地名传说。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2-11-10 13:19
  • 签到天数: 70 天

    [LV.6]常住居民II

    发表于 2011-11-27 18: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4-19 06:49 , Processed in 0.05702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