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大众论坛 -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翻译的标准

已有 161 次阅读2015-2-7 14:56

    翻译的标准 作者:沪江英语 文章来源:沪江英语
    翻译是一门高级的语言艺术,需要长期艰苦地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得以掌握。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无论是旧大纲的“听、说、读、写、译”,还是新大纲中的“读、听、说、写、译”,在这五项基本技能中,翻译都排在最后一位,这就是说,翻译是大学英语中最难掌握的一门课程。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太大,要翻译得尽善尽美绝非易事。那么怎样尽量以合乎习惯的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中所有的意义呢?
    一、何为翻译及翻译的标准
    不同语言的人们在口、笔头交际中,一般总是需要另一媒介的帮助,交际才能得以顺利进行。这种媒介称为翻译。翻译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衡量译文的优劣。现代人已经把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通顺”。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译者必须准确而又完整地把原文的思想及内容表达出来,不可擅自增删或变意,要绝对尊重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及个人感情,决不可凭着个人好恶去肆意歪曲,要“保存着原作的丰姿”;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译者应该使用大众化的现代语言,力求译文朴实、通畅、清新、生动。关于翻译的标准,两百年前英国的泰特勒曾提出过翻译的三项原则:其一是“应把原作的意思全部转移到译文上来”,其二是“译文必须具备原作的风格和文体”,其三是“译文应当与原作同样地流畅自如。
    美国奈达(Eugene A Nida)主张把翻译的重点放在译文读者的反应上,即把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作一比较。他认为,“翻译的实质就是再现信息。”他主张,“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所译的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且还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根据奈达的理论,翻译的“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那只是一种理想而已。奈达认为,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寻求“对等语”(equivalence),而不是“同一语”(identity)。他还要求译者去寻找“最贴近的对等语”。翻译大师朱光潜先生后来也说:“大部分文学作品虽然可翻译,译文也只能是原文的近似。绝对的‘信’只是一个理想,事实上很难做到。”
    林语堂先生也曾认为翻译的绝对忠实是不可能的,他认为:“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对忠实之谓,……一百分的忠实只是一种梦想。翻译能达到七八成或八九成忠实,已为人事上之极端。”,总而言之,翻译的标准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当然,我们应该力求达到理想的最高标准。
    二、翻译的过程翻译决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直接转换为另一种文字的活动,它需要经过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
    我国文学巨匠钱钟书先生曾对翻译工作发表看法说:“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翻译过程的具体划分,一般都是理解、表达和较对三个阶段。奈达把翻译过程分为分析(analysis)、转换(trafer)和重新组织(restructuring)三个步骤。我国许多翻译工作者则把这种活动描述成“钻进”去然后再“跳出来”的过程。关于具体的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首先反复研读原文内容,弄清原文题材、文体、作者写作态度和作品主旨,并借助词典,弄清楚那些不太熟悉的诸如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名称、科技术语的翻译方式等。不可一拿到原文便着手顺序地下笔翻译,因为准确的翻译必须基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不研读原文便下笔翻译必定会产生以偏盖全、译文不自然、欠通顺、前后不统一等错误。
    2、根据原文作者思想,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句子为理解和翻译单位,揣摩译文中将要采用的句型,选定译文与原文句子类型相近的句子框架。
    3、选定译文句子基本框架之后,将句子中除去主语、谓语和宾语之外的其它语言信息,依据其功能,分别转译为说明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目的语,使译文句子初步完善。
    4、运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增删词汇、转换成分等技巧和手段,完善译文句子。
    5、润色和校改译文,使译文的各种用词风格前后贯通一致起来,并使其与原文的韵味基本相符。校改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译文在人名、地名、时间、地点以及数字上有无差错或前后不一致情况;
    (2)译文中段落、句子以及关键词汇有无错漏之处;
    (3)译文中段落分行以及标点符号有无差错或不恰当之处。
    三、翻译者应具备的素质
    鲁迅先生在谈到翻译工作的甘苦时曾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到难关,比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造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得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是他的经验之谈。”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可以引起每个翻译者的深思:必须脚踏实地地勤学苦练,多读书,而且要反复读。我们在做英汉对译时,应具备下列素质:
    1、较高的英语汉语水平。
    (1)提高英语水平。可以先找一本语言流畅优美、结构清晰简明的英文原作,反复啃上它几遍,潜心研究分析其中的基本词汇、惯用短语、句型、语法、文体、格调等,并对他们做到心中有数,犹如听一台歌剧,它的主旋律或基本音乐都始终是遥相呼应的,你一旦熟悉了它,就可以使你在事后听录音时,不论从该剧的哪个地方开始,你都能立刻辨别出这是哪出戏。如果你对某部英文原作的语言风格的掌握达到了如此高超的境界,那你在阅读和理解其他任何英文原作时都会得心应手。
    (2)中文水平的提高。首先选择几本当代名家的作品潜心研读,仔细推敲。除了学习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外,还要熟悉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特色,并尽可能地熟记一些短语词汇和句型结构。掌握的词汇和句型多了,翻译起来自然会感到胸有成竹,左右逢源。否则,无论你如何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找不出恰当的句式或词汇去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
    2、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有自知之明。
    因为翻译不同于创作,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思维必须时时刻刻跟着原文作者走,他的主题是什么就得译什么,他的语言怎么说你就得怎么译,一点也没有创作者们碰到难题绕道走的那种机会,再难再苦你也得硬着头皮走下去。所以没有广博的知识,又怎么能够译得顺呢?
    3、翻译的理论与技巧。对翻译技巧的阐述就是翻译理论,翻译的技巧就是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桥梁,桥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恰当地运用翻译技巧,一方面是看你对原文语言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你对译文语言的熟练程度。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实际上,翻译过程本身就是根据原文语言来选择译文语言。在译文形成之前,译者先对这两种语言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所需的翻译技巧。常用的翻译技巧有:
    (1)词类转换(conveion):词类转换是翻译中最常见的技巧之一。由于英语和汉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特点,翻译时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保留原文词类。有些译文读起来十分别扭,原因之一就是译者死抱着词类不放,所以进行词类转换是使译文自然通顺的必要手段。英语中不少词类(尤其是名词 、介词、形容词)在汉译英时往往转译成动词或其它词类。如“With those words, she went away.”(介词转译为动词)“说完这些话,她便走了。”再如“He is too ignorant of the ways of the world.”(形容词转译为动词)“他太懂世道常情了。”
    (2)酌情增减(amplification and amission):增词扩译和减词略译也是翻译中常用的一个技巧。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要求不同,逐 词对译在很多情况下根本办不到。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种修辞技巧,增词扩译或减词略译只限于 字母结构的调整,而不能改变原文的思想内容。因此,使用该技巧必须掌握分寸,做到加词不加意,减词不减意。比如“Theory is something,but practice is everything.”(增译副词)“理论固然重等语法手段,常用含有修饰成分或从句的复合长句,各部分顺序也较为灵活。而汉语在表达相同意思时,主要借助词序和虚词,常用短句、流水句 ,逐点交代,层层辅开,有先有后,有主有次。由于语序上的这些不同甚至相反的特点,翻译时须抓住原文中心思想突破结构,按汉语习惯重新组合,以确切传达原意。
    (3)语态转换:英语和汉语虽都有被动语态,但英语被动语态远比汉语使用广泛,特别是在某些公文体、新闻体、论文体中,为了表示某种客观、间接和非人称口气,使用被动语态,几乎成为常见现象,而汉语因受表达方式的限制,表达同样口气往往用主动语态,因此翻译时常常需要转换,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简而言之,要提高翻译水平,除了掌握翻译技巧之外,还要大量地进行实践而且一定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熟悉了必要的翻译技巧,就可以卓有成效地进行翻译实践,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翻译技巧。但在实践中,不管用什么样的翻译技巧,一定要遵循鲁迅先生所倡导的“faithfulness”和“smoothness”,也就是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译文的表达习惯,使译文通顺、易懂、准确无误,达到准确传递不同国家不同语言所负载的信息的目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删帖申请|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Comsenz Inc. ( 冀ICP备12019373号-1 ) 法律顾问:常全根律师

GMT+8, 2024-5-22 20:16 , Processed in 0.0393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